廈門市鼓浪嶼日光幼稚園

廈門市鼓浪嶼日光幼稚園

廈門市鼓浪嶼日光幼稚園位於廈門鼓浪嶼日光岩下永春路83號。前身為英國長老會女教徒韋愛莉於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創辦的。

基本信息

歷史發展

廈門市鼓浪嶼日光幼稚園位於廈門鼓浪嶼日光岩下永春路83號。前身為英國長老會女教徒韋愛莉於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創辦的

清宣統二年(1910年),由英國長老會接辦。清宣統三年(1911年)命名懷德幼稚園。

民國22年(1933年)立案。民國30年廈門淪陷時被日方接管,易名鼓浪嶼幼稚園。民國35年,英長老會復辦該園,恢復廈門私立懷德幼稚園原名。

1951年,人民政府接辦。1952年,改為廈門師範學校附屬國小附設幼稚園。1957年劃歸區領導,更名廈門市鼓浪嶼日光幼稚園。“文化大革命”初期改稱“反帝幼稚園”,不久停辦。

1974年復辦,改為鼓浪嶼人民國小附設幼稚園。1976年,獨立建制,復名廈門市鼓浪嶼日光幼稚園。

日光幼稚園的早操 2010-11-11孫大俊拍攝 日光幼稚園的早操 2010-11-11孫大俊拍攝

民國35年,英長老會復辦該園,恢復廈門私立懷德幼稚園原名。1951年,人民政府接辦。1952年,改為廈門師範學校附屬國小附設幼稚園。1957年劃歸區領導,更名廈門市鼓浪嶼日光幼稚園。“文化大革命”初期改稱“反帝幼稚園”,不久停辦。1974年復辦,改為鼓浪嶼人民國小附設幼稚園。1976年,獨立建制,復名廈門市鼓浪嶼日光幼稚園。1989年,有班級10個、幼兒383人、教師23人。屬市、區(縣)示範、實驗幼稚園。 日光園熱心幼兒教育。不斷創造條件,擴大招生,民國5年(1916年)生數近400人,居全國之冠。1951年,人民政府接辦後,向工農開門。當年,有60名軍烈屬及工農子女全免、半免學費入園。50年代中後期,遵照毛主席“好好的保育兒童”的指示,積極開展“熱愛孩子賽媽媽”和熱心為工農兵服務活動,挖掘潛力,多形式辦園,完善寄午膳的全日制,增設寄宿制、臨時制和節假日留園班,方便家長;注意衛生防疫工作,建立兒童保健室、病兒隔離室;1958年,開展“巧姐妹”活動,提高教師技能技巧,並使教師學會理髮、縫紉,當多面手。市教育局、市婦聯推廣其經驗,號召廈門幼教工作者堅持在炮火中做好保教工作。1960年,在全國文教群英會上交流介紹《讓幼兒在園裡生活得比家裡好》,反映良好。創辦以來,歷任園長10餘人,培養幼兒近2萬名。

日光園以教育理論指導辦園。在懷德園時期,主要採用德國教育家福祿倍爾、義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的教育主張、內容、形式。除宗教活動外,特別重視遊戲、音樂、自然和感官訓練,福氏的“恩物”、蒙氏的教玩具,在教育教學中占有重要位置。20年代,受杜威教育思想影響,一度強調以兒童興趣為中心的教育。40年代,日軍統治期間,幼稚園的教育活動以至幼兒生活、餐點,都按日本規定安排,片面強調服從和嚴格訓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組織教工學習《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幼稚園暫行規程(草案)》及蘇聯教育論著,批判接受各國教育理論,因地制宜,實施“四育”:(1)德育方面,首先肅清帝國主義利用宗教麻醉幼兒的遺毒,實行學校與教會、教育與宗教分離,廢除每日宗教晨會,改為故事會,結合抗美援朝等進行“三熱愛”(熱愛祖國、熱愛共產黨、熱愛人民解放軍)教育。在各科作業、環境布置和日常遊戲中,採用幻燈、影視配合進行社會主義、團隊精神、思想品德教育。80年代,常利用島上古蹟、特區建設進行愛鄉、愛國教育。(2)體育方面,注意平時衛生保健,戶外體育活動“課表化”。充分利用海島有利條件,組織幼兒進行“三浴”(空氣浴、日光浴、海水浴),增強體質。(3)智育方面,按幼兒年齡特點,寓教育於“一日活動”之中,常帶幼兒“找春天”、“找秋天”,引導觀察潮起潮落,發展思維,訓練語言。重視感官訓練,廢除“恩物”課,保留福氏、蒙氏部分教玩具,編寫感官訓練教材,讓幼兒摺紙、編織、串木珠、做泥工等,增強小手腕訓練;將撿來的貝殼、樹葉、石子分類排列,觀察形狀、大小、長短,訓練視覺和辦事有序;搖動放著沙、土、石子的罐子,敲擊不同金屬,辨別各種音響和物質屬性,訓練聽力。根據幼兒好動、好問、好奇心理,開展“科學小實驗”。1986年起,在兩個班進行英語教學實驗,幼兒在遊戲中學簡易單詞、會話、歌曲。(4)美育方面,利用鼓浪嶼“鋼琴之島”的有利條件,每周安排一定時間,引導孩子欣賞音樂、訓練聽音、學習打擊樂等,培養美感、節奏感。組織唱歌、繪畫、鋼琴、小提琴興趣小組,因材施教,培養藝術幼苗,中國著名鋼琴家殷承宗、許斐平,小提琴家許斐生,大提琴家鄭海等幼年時都在該園受過啟蒙教育。80年代初,4批32名幼兒參加樂器興趣小組,升入國小後,均成為學校小提琴隊成員,有些學生被中央、上海音樂學院附中、附小錄取,10餘年來為廈門音樂學校、省藝校輸送8批60名學生。不少幼兒在各級琴樂比賽中獲獎,日光園被譽為“音樂搖籃”。(5)重視以環境配合四育,起潛移默化作用。每學期都精心設計,在總體上力求做到:園舍花園化,布局科學化,內容教育化,形式兒童化。並按不同年齡布置活動室,儘量利用空間,設立“自然角”、“飼養角”、“手工角”、“圖書角”等。80年代,拆舊房蓋新樓,並建游泳池,增加電化、美工、音樂、體育器材。師生動手美化、綠化校園,每天打掃,保持園內環境整潔,使幼兒獲得美的薰陶,自幼養成勞動、衛生習慣。 日光園重視培養幼兒師資。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創辦幼稚師範班。民國元年(1912年),創辦幼稚師範學校,以幼稚園為基地,培養師資,精選幼師優秀畢業生留園任教,高班師範生兼任幼稚園教師,半天上課半天在園實習。1957年,該園劃歸鼓浪嶼區領導,仍然重視幼教師資隊伍建設,派出7名教師協助廈門郊區辦師資培訓班,幫助鼓浪嶼創辦3所民辦園,經常對其進行業務指導。“文化大革命”期間,幼稚園解散,教師下放農村或改行。1974年復辦時,只調回3名幼師畢業的老教師,其餘14人均為招工補員未經專業訓練的高、國中畢業生。對此,園領導通過講授幼教理論、文化補課、基本功訓練、業餘函授、脫產進修、參加科研、外出取經等多種途徑,重建一支熱愛幼教事業的年輕師資隊伍。1989年,23名教師全部達幼師函授畢業學歷,其中3人取得大專學歷。她們邊乾邊學,並熱心對外培訓工作。1984年,接受菲律賓華文國小教師聽課。同年,接受菲律賓教師團29人來園見習,至1988年每年1次,連續5年。平時經常接待省內外同行聽課觀摩。 日光園進行一系列改革,受到家長歡迎和社會讚譽。1958年,園長黃雅川出席全國婦女建設社會主義積極分子大會。1960年,該園被評為省、全國教育系統先進單位。1983、1988年,園長余麗卿先後被授予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先進兒童少年工作者、特級教師稱號。該園的經驗引起國內外關注,1980年10月,《中國婦女》外文版以《ASeasideKindergarten》(一所海濱幼稚園)為題,用多種文字向世界介紹日光幼稚園。1983年,《福建畫報》以《海島花園》為題向海內外報導該園活動。1984、1985年,美國教育代表團2次來園參加聯歡。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曾來園作“藝術教育零點計畫”的實驗,盛讚該園藝術教育和全面發展教育的成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