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強不息”指自覺地積極向上、奮發圖強、永不懈怠。最早見於《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後來,晉朝荊州剌史陶侃以“自強不息”為座右銘,勵志勤力,督領八州軍事,屢立戰功,聲名遠播。這在唐開元年間編修的《禮學記》中即有記載:“陶侃少長勤整,自強不息”。
“止於至善”指通過不懈的努力,以臻盡善盡美而後才停止,也就是說不達到十分完美的境界決不停止自己的努力。語出《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所謂“明明德”,即彰明自己天賦靈明的德性,也就是通過學習和實踐發掘光大個人內在的優良品德;所謂“親民”,即親近、愛恤人民,時刻為人民的利益著想。宋代大儒朱熹認為,“親民”即“新民”,也就是使人民除去舊習惡染,不斷求取進步。而“止於至善”,朱熹也作了闡述,他說:“止者,必至於是而不遷之意;至善,則事理當然之極也。言明明德、新民,皆當止於至善”,就是必須達到完美的境界。
陳嘉庚先生將這些古訓定為校訓,旨在激勵廈大師生積極進取、努力開拓、追求至善至美,以達到創辦大學之目的。八十多年來,廈大人在校訓的激勵下,艱苦創業,奮發圖強,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贏得了“南方之強”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