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康輶紀行》的作者姚瑩,字石甫,號明叔,晚號展和,又號幸翁,生於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24歲考中進士,先後任福建平和、龍溪、台灣縣知縣,噶瑪蘭廳(今台灣宜蘭縣)通判,江蘇武進、元和縣知縣,護理兩淮鹽運使,署理台灣道道員,湖北鹽法道,廣西按察使。為桐城派代表人物之一。
鴉片戰爭期間,姚瑩與總兵達洪阿組織台灣軍民抗敵保台,斃敵數十名,俘虜180餘人。《南京條約》簽訂後被誣入刑部獄,旋以同知銜知州發往四川效用,奉命兩次入藏查處乍雅兩位呼圖克圖相爭之事,前後歷時約一年又五個月,“所至於地方道里遠近、山川風俗,詳考博證,而於西洋各國情事及諸教源流,尤深致意”,於道光二十六年撰成《康輶紀行》初稿(原名《康衛紀行》)12卷。道光二十八年夏,姚瑩辭官返里,將該書重新“厘為十六卷”刊行,前15卷為其兩次入藏沿途所見、所聞及所思之札記,末卷為其蒐集與繪製的地圖(共11種)與圖說。《康輶紀行》12卷本初刊於道光末年,16卷本再刊於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收入《中復堂全集》和民國年間的《筆記小說大觀》,手稿現藏安徽省圖書館。
姚瑩自稱《康輶紀行》“大約所紀六端:一乍雅使事始末,二剌麻〔喇嘛〕及諸異教源流,三外夷山川形勢風土,四入藏諸路道里遠近,五泛論古今學術事實,六沿途感觸雜撰詩文”。事實上,該書不但對西藏的歷史、地理、政治、宗教以及風俗習慣等作了比較全面的考察,而且對於與西藏毗鄰的印度、廓爾喀(即尼泊爾)、哲孟雄(即錫金)以及英、法、俄、美等國情況都儘可能地作了介紹。
《康輶紀行》一書中最具特色、最能體現時代精神的內容是對西方社會的了解和介紹。
作者簡介
安徽省歷史學會常務理事、安徽省李鴻章研究會理事、安徽省劉銘傳研究會理事、安徽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所長,擔任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安徽省高考考試命題文科綜合命題組長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