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康塔克特航空於1974年作為包機及商用航空公司由斯圖加特商人金特·伊罕(GuntherEheim)創立。並利用一架達索獵鷹20及若干架里爾噴射機在歐洲、北非和中東地區提供客運和空中救護服務。1982年,公司首次購入捷流-31和比奇空中國王200等渦輪螺旋槳飛機。
1983年,鑒於競爭對手斯圖加特航空也開始開展商用航空業務,康塔克特航空隨即與德國航空(漢莎城際航空的前身)簽署其首個定期包機服務協定,以德國航空的名義經營薩爾布呂肯至杜塞道夫的航線,並獨立增設明斯特/奧斯納布呂克、斯圖加特和慕尼黑之間的往返航班。機隊在1987年開始購入龐巴迪沖8-100和-300機型,並自1988年起在薩爾布呂肯機場設立維修基地。
1996年康塔克特航空加入了新成立的區域航空品牌“漢莎團隊”(TeamLufthansa),隨後公司便向漢莎城際航空租用11架福克50以取代原有的龐巴迪沖8。2003年又從歐洲之翼接收9架ATR72-500型飛機,並陸續將持有的福克機型分別售予伊朗、印尼、冰島和肯亞客戶。2004年1月起,公司開始在漢莎區域航空的品牌下運作,並於2005年再度接收歐洲之翼的6架ATR72-500和4架ATR42-500機型。
自2008年夏季時刻表起,康塔克特航空開始運營兩架漆有全新的星空聯盟塗裝的瑞士國際航空福克100機型,並以瑞士國際航空的名義飛往一些歐洲目的地。此外公司還有6架漢莎區域航空的福克100,主要用於運營德國的國內航班。ATR機型則在2010年被全部放棄。
航點
康塔克特航空目前僅運營使用漢莎或瑞士班號的定期客運航班。重點提供德國國內及連線歐洲鄰國的航班服務,所有航班均已漢莎區域航空的名義運營。
飛行事故
1993年1月6日,康塔克特航空的一架龐巴迪沖8-300型客機(註冊號為D-BEAT)執飛漢莎航空5634號班機,由不萊梅飛往巴黎。飛機在接近戴高樂機場時遭遇場內另一架大韓航空的波音747輪胎爆裂,跑道被暫時關閉。沖8飛機的飛行員被迫改變方向轉至另一條跑道,並以高下降速率降落,導致飛機尾部率先墜地並斷為兩截,在跑道上拖行1800米後停止,沒有發生火災。事件共造成4名乘客死亡,19人受傷。
2009年3月19日,康塔克特航空的一架福克100型客機(註冊號為D-AFKA)執飛瑞士國際航空1342號班機,由蘇黎世飛往華沙,機上載有29名乘客。起飛後約10分鐘,當飛機正在向FL240飛行高度層爬升時,因發現液壓系統發生故障,機組請求返回蘇黎世。飛機在起飛升空約30分鐘後安全降落在蘇黎世機場16跑道,並未造成人員傷亡。
2009年9月14日,康塔克特航空的一架福克100型飛機(註冊號為D-AFKE)執飛漢莎航空288號班機,由柏林飛往斯圖加特。在飛機向斯圖加特機場進近過程中,當機組人員試圖放下起落架時,發現主起落架出現故障。飛機立即中止進近,開始盤旋,並著手排除故障。90分鐘後,所有嘗試均告失敗,主起落架仍無法完全放下。機組於是決定進行緊急迫降。最後於當地時間10時49分,在主起落架僅部分放出的情況下,這架飛機以機腹著陸方式在斯圖加特機場07跑道迫降。著陸時,與跑道摩擦產生的高溫一度導致機腹起火,但因跑道噴滿泡沫滅火劑,飛機最後安全停下,機上5名機組人員及73名乘客隨後安全離開,其中包括時任德國社會民主黨的主席弗朗茨·明特費林。該飛機由台灣華信航空轉讓,在事故發生4天前才投入康塔克特航空服務,但已有14年機齡。事故原因是飛機起落架液壓閥故障,其內部的一些碎片造成液壓系統阻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