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車歷史名城的保護與發展

庫車歷史名城的保護與發展

本書為《從龜茲到庫車——城市與建築調查研究報告》之一,該叢書以現存實物為載體,展現這座飽含古龜茲文明之城的歷史、現狀與未來。第一部分側重於介紹整體的城市發展歷程以及重要城市文化遺產;第二部分側重於介紹庫車老城區的傳統格局和風貌特色;第三部分側重於對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如何保護與發展進行探討和研究。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庫車歷史名城的保護與發展》由中西書局出版。

作者簡介

郭黛姮,196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師從梁思成教授,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史、建築與城市遺產保護。現任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曾任清華大學建築系建築歷史教研室主任。1987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科技進步一等獎。在國內外雜誌上發表學術論文70餘篇,重要學術專著有:《中國古代建築史——宋遼金西夏卷》、《華堂溢彩——中國古典建築內檐裝飾藝術》、《東來第一山——保國寺》、《20世紀東方建築研究》、《一代宗師梁思成》、《乾隆御品圓明園》、《遠逝的輝煌——圓明園建築園林研究與保護》、《中國古代建築》(合作,中英文版2003年分別在中國和美國出版)。主持完成多項重要古典建築設計和重要文物建築保護設計及規劃,如杭州雷峰塔設計、珠海圓明新園設計、嵩山歷史建築群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規劃、恭王府保護規劃及修復設計、圓明園部分遺存保護及修復設計等。其中杭州雷峰塔設計獲2003年教育部“優秀設計一等獎”、2004年全國第十一屆優秀工程勘察設計銀獎。
賀艷,200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師從郭黛姮教授,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史、建築與城市遺產保護。現任郭黛姮教授助手、北京清華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郭黛姮工作室副所長,工程師,國家註冊規劃師。在國內外雜誌和學術會議發表《3S技術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中的運用初探》、《區域視野中的古城保護》、《Indigenization and Unification of Traditional Archrtecturein kuqa.China》等學術論文10餘篇,參編《遠逝的輝煌——圓明園建築園林研究與保護》、《北京的皇家園林》等著作。擔任新疆庫車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項目、 “數字圓明園”科研課題、嵩山少室闕保護規劃、賀州市城市史及市域建築文化遺產保護專題研究等項目負責人,並參與了鞏義市杜甫故里規劃及建築設計、圓明園九州清晏景區橋樑遺蹟保護設計、嵩山歷史建築群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等項目,其中嵩山少室闕保護規劃獲2009年北京市第十四屆優秀工程設計二等獎。

圖書目錄

序一
序二
叢書總述
目錄
前言
第—章研究背景
1庫車城市概況
1.1區位與人口
1.2自然環境
1.3歷史沿革
1.4城市發展歷程
1.5保護的背景
2國內外歷史城市保護的新進展
21理念的發展
2.2實例借鑑
2.2.1歐洲經驗
2.2.2美國經驗
2.2.3東亞經驗
2.2.4國內經驗
第二章基於城市總體發展格局的保護架構
1歷版城市總體規劃與名城保護關係剖析
1.11958版城市總體規劃與名城保護
1.21985版城市總體規劃與名城保護
1.32000版城市總體規劃與名城保護
22006版城市總體規劃對名城保護的基本考慮
2.12005年城市現狀
2.2規劃總體思路與基本理念
2.3名城理念與總體格局
2.4延續理念與老城生長
2.5遺產理念與保護體系
2.6資源理念與產業發展
2.7傳承理念與文化創新
2.8規劃落實與政策保障
3小結與思考
第三章名城保護規劃編制
1從文化區域角度建立系統工作框架
1.1規劃難點分析
1.2技術體系搭建
1.3規劃總體結構
2對城市歷史內涵進行深入挖掘
2.1探尋城市遺蹟,重建歷史體系
2.2民居普查與測繪建檔
2.3非物質文化遺產尋訪與建檔
2.4其他歷史文化要素匯總整理
3對城市綜合價值進行重新評估
3.1真實性評估
3.1.1區域環境格局具有歷史真實性
3.1.2城市空間格局具有歷史真實性
3.1.3城市生活具有歷史真實性
3.1.4文物古蹟具有歷史真實性
3.1.5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脈絡清晰
3.2完整性評估
3.3歷史文化價值評估
3.3.1歷史價值評估
3.3.2文化價值評估
3.3.3藝術價值評估
3.3.4科學價值評估
3.4社會現實價值評估
4現狀問題剖析與規劃策略生成
4.1歷史城區保護與發展延續性評估
4.1.1研究範圍說明
4.1.2人口現狀分析
4.1.3用地現狀分析
4.1.4道路交通現狀分析
4.1.5防災和公共安全保障體系
4.1.6公共服務設施現狀分析
4.1.7市政基礎設施現狀分析
4.1.8生態環境分析
4.2城市遺產保護管理與利用現狀評估
4.2.1保護工作回顧
4.2.2保護管理現狀評估
4.2.3展示利用現狀評估
4.2.4歷史遺產面臨的主要破壞因素
4.3問題匯總與對策研究
4.3.1發展定位
4.3.2規劃目標
4.3.3基本對策
5保護要素與保護區劃確定
5.1區域協調保護
5.1.1保護要素認定
5.1.2保護框架
5.1.3區域協作建議
5.2縣域歷史文化空間保護
5.2.1保護要素認定
5.2.2保護結構
5.2.3歷史環境綜合保護區
5.3歷史城區保護要素與保護區劃
5.3.1保護要素認定
5.3.2保護結構
5.3.3保護區劃
6弘揚城市文化的展示與利用規劃
6.1概述
6.2縣域展示規劃
6.3歷史城區展示規劃
6.3.1展示結構
6.3.2展示內容
6.3.3展示線路
6.3.4服務設施
6.3.5遊客容量標準
7歷史城區產業與空間結構調整
7.1面向“活力古城”的發展策略
7.2人口社會調控規劃
7.3土地利用調整規劃
7.4公共設施配置規劃
7.5綠地與開敞空間規劃
7.5.1系統保護和完善策略
7.5.2綠地和開敞空間系統規劃
7.5.3特色空間規劃
7.6空間風貌控制規劃
7.6.1建築高度控制
7.6.2街巷風貌控制
7.7與現行城市總體規劃調整對比
8安全與適度的城市支撐系統規劃
8.1規劃指導思想
8.2道路交通規劃
8.3綜合防災規劃
8.3.1消防規劃
8.3.2抗震規劃
8.3.3防洪規劃
8.3.4公共安全規劃
8.3.5公共衛生規劃
8.4市政工程規劃
8.5生態環境規劃
9關注有效實施的管理規劃
9.1管理規煮製定
9.2管理機構設定
9.3管理人員培養
9.4監督機制與公眾參與
9.5規劃實施保障建議
9.6規劃近期實施重點
10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更新控制
10.1保護控制要求
10.2建築改造更新分級
10.3民居更新改造導則
11重要單體保護與控制要求
11.1文物保護單位
11.2保護建築
11.3文化空間
12新技術在保護工作中的套用
12.13S技術
12.2精確測年技術
……
第四章名城保護規劃實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