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1866年的普奧戰爭中,兩支行動緩慢的德意志軍隊之間進行的戰爭,可能有某種華格納的悲劇特色;戰爭南部戰線以擁有一批義大利將軍為榮,他們名聲優美,長於在加爾達湖畔田園詩般優美環境中上演誇張、滑稽的戲劇----毫無疑問,這條戰線有點歌劇丑角的味道。就像莎士比亞的一部戲劇里一樣,阿方索·費雷羅·拉馬爾莫拉將軍和維克托·伊曼紐爾二世的裝扮變化萬端,讓包括他們自己在內的每一個人都感到困惑,這使得嚴肅的事情變成了一場鬧劇。
輕敵
17.5萬義大利軍隊的目標是占領威尼斯省,奧地利的阿爾布雷希特·弗里德里希·魯道夫大公率領7.8萬的奧軍不甚穩固的據守著它。從紙面上看,完成這一任務並不困難,但義大利軍隊盡力製造本不存在的問題,首先,是誰負責真正指揮的惶惑。即將西渡明西奧河的10萬義大利軍隊主力,名義上是由拉馬爾莫拉將軍指揮,但國王維克托·伊曼紐爾二世始終與之同行,拉馬爾莫拉將軍發現對軍隊實行有效控制是不可能的。第二支軍隊總兵力7.5萬,在齊迪亞尼將軍統帥下渡過波河。但齊迪亞尼將軍是由拉馬爾莫拉將軍指揮嗎?拉馬爾莫拉將軍聽命與維克托·伊曼紐爾二世嘛?維克托·伊曼紐爾二世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嗎?如果這些問題的答案不能使戰爭的主要參與者滿意,那么可以想像,他們的下屬將會面臨什麼樣的困難。義大利軍隊一開始就缺乏同外界的協調,這引發了嚴重的後果,由於兩支義大利軍隊之間缺乏電報聯繫,事情變得更加糟糕,以至於一度有幾個小時,它們完全不知道對方的行動。
遇襲
當義大利人已經開始了他們的攻擊,而他們仍對將要進行的事感到迷惑不解,那就是說他們完全沒有考慮過奧地利人可能要做什麼,國王和拉馬爾莫拉將軍好像完全把阿爾布雷希特大公的軍隊視作城堡或市鎮一樣的靜止物,他們可以隨心所欲的在周圍調兵遣將。但事實並不是如此美好,大公是一位能幹的指揮官,他已經仔細的研究了地形,並擬定了一個連貫有力的戰略計畫。當沒有先頭偵查,並莫名其妙的將騎兵團置於隊尾的義大利軍隊正在進行時,奧地利人在庫斯托扎發動了出其不意的攻擊。拉馬爾莫拉完全意外的被堵截,他的參謀軍官還未完全渡過明西奧河,他的12個師的大部分還未為戰鬥做好準備,奧地利的側翼襲擊使得整個義大利軍隊陷入無序之中。拉馬爾莫拉手足無措,他並沒有在戰場就地組織一個高速運轉的司令部,盡力找到每一位軍官,根據實際情況發布命令,而是側面西去20英里的明西奧河對岸,向其參謀諮詢有關撤退的安排。其時,義大利軍隊的戰鬥仍在繼續,所有的一切都不明朗。
混亂
雪上加霜的是,國王建立了自己的大本營,並開始發布自己的命令,他常與拉馬爾莫拉說過的話自相矛盾。一些義大利歷史學家描述,國王終日都在前線,但事實是,他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他離開戰場,在20英里外的河對岸渡過了幾乎一整天。
義大利人把這場戰役描繪為“現代歷史上最血腥的戰役之一”。這是不真實的,義大利方面僅損失了3500人,其中725人陣亡;而奧地利方面的傷亡還有高一些。但由於十足盲目的恐懼,義大利將軍們其實是設法把失敗變成了災難,奧地利人對已經遏制義大利進軍感到心滿意足,並期望戰役能繼續進行到第二天。但因為戰前因錯誤期望而膨脹的義大利軍隊的士氣,現遭到了沉重的打擊,將軍們再也無力去恢復它。國王和拉馬爾莫拉僅僅看到自己周圍的混亂,同時,由於經驗的缺乏,他們相信自己已經遭到比實際情況更壞的打擊。擔心奧軍的追擊,除了立即撤退並毀壞明西奧河上的橋樑外,他們無計可施。
正在等待拉馬爾莫拉渡河的齊亞迪尼,接到了來自國王的一系列電報,訊息一次比一次沮喪。一封電報稱,軍隊遭到了“巨大的損失”,而之後的一封則說是“不可挽回的災難”,需要立即撤退以掩護首都都靈。如果國王不能因其在托斯卡納戰役的早期錯誤而受譴責,那么他最終也難辭其咎,因為他把一支遭受挫折的軍隊變成了一群急著逃跑的烏合之眾。齊亞迪尼感到除了放棄渡河並立即撤退外,別無選擇,不管怎樣,奧地利軍隊現已經可能改變戰線向他進攻,撤退時唯一安全的答案。於是義大利軍隊被力量不及其一半的奧地利軍隊擊敗。
評論
齊亞迪尼譴責國王應該為災難負責,雖然禮儀使他不能再公開場合如此說,但在以後的歲月中,他把國王比作:“一個對所有正在發生的事一無所知,”並且“極端保守和無能的人”。另外一個評論家認為,維克托·伊曼紐爾二世“是一個不可救藥的牛皮大王,·····在其看來,戰爭的藝術就是勇氣,而他擁有的勇氣比任何人都多·····他把自己想像成一個偉大的軍事家。”我們必須譴責維克托·伊曼紐爾二世胡亂干預和傳送破壞性電報,也必須質疑拉馬爾莫拉和齊亞迪尼的職業素質問題,當面對挫折時,他們都顯得驚慌失措,他們比戰鬥在庫斯托扎的普通士兵更膽小,他們最終給義大利軍隊帶來屈辱性的失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