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奈里斯

庫奈里斯

庫奈里斯,1936年出生在希臘,1956年移居羅馬,畢業於羅馬美術學院,現居住在羅馬。被認為是“貧窮藝術”運動的最具代表性藝術家之一。

“貧窮藝術”大師

來自義大利的“貧窮藝術”來自義大利的“貧窮藝術”
庫奈里斯(Jannis Kounellis) 1936年出生在希臘,1956年移居羅馬,畢業於羅馬美術學院,現居住在羅馬。
庫奈里斯(Jannis Kounellis)自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在羅馬創作,1960年他在烏龜畫廊舉辦了第一個個展。從1958年到1960年,他創作的字母,用字母,數字,疊加印刷符號和道路標記,構成顏色與畫面的空間延展。這些作品清楚地表明了他如詩般表達,無形超越有形的藝術創作目的。受阿爾貝托·布里與盧西奧·豐塔納的影響,庫耐里斯把繪畫推向一個全新的領域。他的創作使用了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石頭、仙人掌、速溶咖啡、梳理羊毛、麻袋、裝滿玉米的袋子、飛快的氧氫火焰、與古典雕塑、石蠟燈、鐵片等原素甚至是鐵路的軌道。他打破了藝術語言的地位、現狀、與圖案。他堅持藝術應該是被生活本身取代。上世紀60年代,庫奈里斯開始使用他的藝術動物,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就是羅馬阿蒂科畫廊放置了12匹活馬。他的作品大多表達自己對大規模城市符號、工業文明和個人價值的關注。他的作品後來發展為更為壯觀的混合物,涉及繪畫、拼貼、裝置、雕塑、環境,表演和戲劇表演等多個領域。

貧窮藝術

著名義大利“貧窮藝術”大師庫奈里斯(Jannis Kounellis)被認為是“貧窮藝術”運動的最具代表性藝術家之一。那么,什麼是“貧窮藝術”呢?它是由義大利藝術評論家切蘭(Germano Celant)於1967年提出的概念,以概括和描述當時一批年輕的義大利藝術家的藝術風格和觀念。“貧窮藝術”主要指藝術家選用廢舊品和日常材料或被忽視的材料作為表現媒介,他們的觀念旨在擺脫和衝破傳統的“高雅”藝術的約束,並重新界定藝術的語言和觀念。這種以原始而質樸的物質材料建構藝術的方法和形態常常被認為是觀念藝術的一個流派。

藝術成就和評價

西方現代藝術史的文獻中,庫奈里斯(Jannis Kounellis)是一個無法繞開的藝術大師。他的一些作品已被認為是藝術史的重要接點。早在1967年他的裝置“無題”就把活的鳥作為作品的有機組成部分。尤其到了1969年,他在羅馬創作的“無題”,直接將12匹馬牽入並拴於畫廊中,它的前衛性使當時的人們產生了很大的震撼,既對藝術的概念和邊界帶來了巨大衝擊,又確立了一件關於生命藝術的里程碑之作。他的理念受卡拉瓦喬繪畫中戲劇性的啟示,又以顛覆的姿態開闢了以動物為媒介的先河。自他之後才不斷湧現了這種藝術的新現象,即英國藝術家赫斯特用牛或羊,義大利藝術家卡特蘭用馬、鴿子或松鼠,等等。因此,庫奈里斯被認為是與博依斯同時代的最重要的大師級藝術家之一。他是受邀參加“卡塞爾文獻展”和“威尼斯雙年展”最多的藝術家之一。他的作品多被世界上許多重要的美術館、基金會和私人所收藏。

藝術家和中國的聯繫

2010年

展覽中展覽中
庫奈里斯(Jannis Kounellis)在義大利藝術家經紀人、策展人、著名收藏家Giuseppe. Marino先生和中國的策展人、藝術家經紀人馮驕女士策劃和支持下來到中國,在今日美術館主展廳參加了由黃篤策劃的展覽“調節器”,庫奈里斯展出了一系列大型的鐵板題材作品,傳達出異常堅硬、嚴格、平整的感覺,透著“貧窮藝術”所尊奉的一種極少主義的意味。
2011年
《2011年演譯中國——雅尼斯·庫奈里斯個展-》在今日美術館舉行,展出了庫奈里斯(Jannis Kounellis)在中國的全新創作。
庫奈里斯(Jannis Kounellis)在這次展覽上使用了煤炭、鋼板、銅板、麻袋、木頭等,無疑反映了他始終堅持的樸素、自然、原始和人性的美學原則。他在中國創作的作品中大量採用了古老的瓷片、瓷碗、白布以及軍大衣,將它們與鋼板組成了不同的圖案形式和物質關係,既強調材料與材料的對比或對立關係——軟與硬、自然與人造、流動與固態、傳統與現代,又表現和建構了形式和語言的獨特美感,是一種交織著質樸的戲劇性和詩意性的美感。在中國的創作花絮

自從第一次來到中國,庫奈里斯(Jannis Kounellis)就被中國的文化深深吸引,他的足跡遍布雲南和北京,中國的古瓷和紡織品乃至所見到的平民生活的點點滴滴都成了他的創作元素,他的創作不拘一格,思維甚是跳躍,即興的成分相當濃重,經常使得配合他工作的人員手忙腳亂。在創作參加展覽“調節器”的那組作品時,他先是要求工廠為他找來幾噸煤塊,準備作為其作品的一部分,當煤塊運到之後,他又改變了主意,讓工人都細細的砸成煤面,要求塗在麻袋的一面,另一面不準弄髒,當一群工人蹲在地上辛辛苦苦做好之後,他又改變主意讓把麻袋的另一面也塗上煤面,搞得大家哭笑不得,不禁想起魯提轄調理鄭屠的故事,有一次在他靈感噴發的時候正直中國的大年初九,他非要讓人去給他買大量黑布,搞出了一幕中西方文化的小衝突。
由於他的創作場面經常是電光火石,噪音擾民,場面上也是凌亂不堪,這也使得他創作的場地不得不搬出了北京市區,由經紀人Giuseppe. Marino先生和馮驕女士為他在北京昌平區天通苑以北選定了新的工廠來配合他創作,這裡周邊是農田和外來打工人口聚居的地方,附近還有一個大的露天綜合市場,相對貧窮的人口和雜亂的環境更加激發了藝術家的創作靈感,這裡有他想要的一切,他的每一個靈感都可以在這裡迅速變成現實,在這裡,他把自己的上衣也變成了他作品的一部分。

演譯中國

“演譯中國——雅尼斯·庫奈里斯個展”在今日美術館展出的作品是著名義大利“貧窮藝術”大師庫奈里斯(Jannis Kounellis)的全新創作。他被認為是“貧窮藝術”運動的最具代表性藝術家之一。那么,什麼是“貧窮藝術”呢?它是由義大利藝術評論家切蘭(Germano Celant)於1967 年提出的概念,以概括和描述當時一批年輕的義大利藝術家的藝術風格和觀念。“貧窮藝術”主要指藝術家選用廢舊品和日常材料或被忽視的材料作為表現媒介,他們的觀念旨在擺脫和衝破傳統的“高雅”藝術的約束,並重新界定藝術的語言和觀念。這種以原始而質樸的物質材料建構藝術的方法和形態常常被認為是觀念藝術的一個流派。

 這次由黃篤策劃的庫奈里斯個展,既是藝術家對中國思考的獨有創作,又是他在中國的首次個展。他的作品集中呈現了對中國社會和文化的分析,表現了現實、傳統、記憶和語境的內在聯繫。庫奈里斯秉承其慣用材料的方法——煤炭、鋼板、銅板、麻袋、木頭等,無疑反映了他始終堅持的樸素、自然、原始和人性的美學原則。他在中國創作的作品中大量採用了古老的瓷片、瓷碗、白布以及軍大衣,將它們與鋼板組成了不同的圖案形式和物質關係,既強調材料與材料的對比或對立關係——軟與硬、自然與人造、流動與固態、傳統與現代,又表現和建構了形式和語言的獨特美感,是一種交織著質樸的戲劇性和詩意性的美感。他把現代與傳統、日常與異常的關係理解成一種辨證的視覺哲理。作為一個旅行者,他一直遊走於不斷與他者文化之間對話,喜歡吸收和轉化那些不能歸類的東西。
在西方現代藝術史的文獻中,庫奈里斯是一個無法繞開的藝術大師。他的一些作品已被認為是藝術史的重要接點。早在1967 年他的裝置《無題》就把活的鳥作為作品的有機組成部分。尤其到了1969 年,他在羅馬創作的《無題》,直接將12 匹馬牽入並拴於畫廊中,它的前衛性使當時的人們產生了很大的震撼,既對藝術的概念和邊界帶來了巨大衝擊,又確立了一件關於生命藝術的里程碑之作。他的理念受卡拉瓦喬繪畫中戲劇性的啟示,又以顛覆的姿態開闢了以動物為媒介的先河。自他之後才不斷湧現了這種藝術的新現象,即英國藝術家赫斯特用牛或羊,義大利藝術家卡特蘭用馬、鴿子或松鼠,等等。因此,庫奈里斯被認為是與博依斯同時代的最重要的大師級藝術家之一。他是受邀參加“卡塞爾文獻展”和“威尼斯雙年展”最多的藝術家之一。他的作品多被世界上許多重要的美術館、基金會和私人所收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