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州府簡介
世宗嘉靖42年(1563年),置黃安縣。到此,黃州府轄有黃岡、麻城、黃陂、黃安、蘄水、羅田、廣濟、黃梅8縣和蘄州。清代沿襲明制;聖祖康熙3年(1664年),屬湖北布政司;世宗雍正7年(1729年),黃陂縣劃屬漢陽府。清末黃州府治黃岡(在今湖北省黃岡市黃州區)。下轄:黃岡(縣治在今湖北省黃岡市黃州區)、黃安(今湖北省紅安縣)、蘄水(今湖北省浠水縣)、羅田(今湖北省羅田縣)、麻城(今湖北省麻城市)、廣濟(縣治在今湖北省武穴市梅川鎮)、黃梅(今湖北省黃梅縣)共7縣;蘄州(州治在今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1散州。1913年廢除。黃州府中時期的黃岡中學
甲午戰爭後,民族危機空前加劇,有識之士,變法圖強,"變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興,在開學校;學校之立,在廢科舉"(梁啓超語)光緒二十四年(1898),清廷下詔:"將各省、府、州、縣現在有之大小書院,一律改為兼習中學西學之學校。至於學校等級,自應以省會之大書院為高等學堂,郡城之書院為中等學堂,州縣之書院為國小堂"。因變法失敗,未普遍施行。光緒29年(1903年)清廷再次傾布了以張之洞為主擬制的《秦定學堂章程》。為實施該章程,1904年,鄂東第一所中學--黃州府中學堂在黃州府試院(今地區實驗學校內)創辦。招一個班近50名學生。湖廣總督張之洞認為國民教育必須從國小開始,而要得到國小教員,須先辦師範。為此,他曾下令部分府中改辦師範。黃州府中學堂乃於1905年改為黃州府師範學堂。學生擴至2班。1907年師範生畢業後,復辦中學堂,仍稱黃州府中學堂。學生分文、寶兩科,各100人左右。監督(校長)先後有:王仁俊(扦鄭)(知府兼)、吳兆泰(星垓)、騏振(知府兼)、陳鴻翼(達九)。教員有15人。董必武(名用威)同志於1910年應陳鴻翼之邀來校任教,教英語和國文。府中學制為五年,課程共十二門:修身、讀經講經、中國文學、外國語、歷史、地理、算學、博物、物理及化學、法制及理財、圖書、體操。每周36課時,其中講經讀經每周9節,可見儒教在學校中的地位。學校學生都是府屬八縣優秀青年士子,他們在學習生活中,朝夕相處,互相切磋,力求學到實用的知識。不少人關心時事,憂國憂民,積極探索救國道路,思想活躍。其中最著名的有黃梅宛思演(希會)、梅寶,蘄春詹大悲、方覺慧、黃岡李西屏、孫繩,羅田何亞新等人。
宛思演進府中之前就在本縣從事革命活動組織"證人學堂"。考入黃州府中後,在學校組織"明德社",提倡王夫之、黃宗義的學說。他童年曾補博十弟子員,學問好,為人正派,深受同學愛戴,詹大悲等許多同學都參加"明德社"。他們利用節假日,經常在城外龍王山、青雲塔上開會學習,閱讀《猛回頭》〈警世鐘〉〈革命軍〉等革命書刊,商討聯絡八縣學生進行革命的辦法。他們的活動引起了學校當局的注意,將他們開除學籍。宛思演將詹大悲延至其家,供給食宿。後來,這批人陸續轉移武漢,繼續從事革命活動,成為武昌起義的骨幹力量。
1909年,宛思演變賣家產,創辦漢口〈商務報〉,聘詹大悲為主筆,宣傳革命,方覺慧、梅寶 、何嚴新均協助編報,因言論激烈,被查封。詹等又創辦〈大江白話報〉〈大江報〉,並與蔣翊武等在新軍中組織文學社。1911年7月因〈大江報〉發表〈大亂者救中國之妙藥也〉詹大悲被捕。武昌起義後被迎出獄,即力請武昌軍政府派兵,由他帶領光復漢口,組建漢口軍政分府,自任主任,方覺慧任顧問。清軍反撲,詹等竭力激戰,因黎元洪委派的指揮官通敵,致漢口失守。
李西屏1909年考入陸軍測繪學堂,加入共進會。武昌起義,他指揮學生軍看守軍械庫。義軍攻下督署後,他參與迫使黎元洪就任義軍都督,並在安民告示上代簽"黎"字。軍政府成立,任軍務部參義兼敘賞長。警衛司令方衛國圖謀不軌,被他及時發覺,立予槍決。孫繩1909年考入陸軍國小堂,加入共進會,參加起義,任都督署書記部長,草擬文告。後任學生軍隊長,臨時督戰指揮官。梅寶 起義前任共進社文書、文學社會計、起義後任都督署總稽查部稽查。何嚴新起義前任文學社書記,軍政府成立,任民政部部員,並協助組織外交部。漢口戰激,他率陸軍中學四十餘名學生渡江拒敵。戰時總司令部成立,任經理部副部長,第三兵站部長。
詹大悲後追隨孫中山進行護法鬥爭,擁護孫先生的三大政策,促進國共合作,隨北伐軍到武漢,任湖北財政廳長。"412政變"後,通電討蔣,與右派勢力進行堅決鬥爭,被反動派逮捕,英勇犧牲。方覺慧亦追隨孫中山,任廣東大本營宣傳處新聞主任,北伐時任十一軍黨代表。後任國民黨中央軍事委員會政治部中將主任,湖北農礦廳廳長等職。李西屏後因反袁,被迫流亡美國十年,研究礦業,撰成《中國礦業開發計畫》,深受孫中山賞識。解放後,任湖北商業廳副廳長。武昌起義,為推翻二千餘年的封建帝制,創造共和機制的中華民國,建立了不朽功勳,光耀史冊,馨香千古。而在其中進行宣傳、組織、發動、指揮、衝鋒陷陣的骨幹力量,很多是黃州府中學堂的學生,這是黃岡中學歷史上光輝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