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由來
其它府姓由來:明初姑蘇王張士誠戰敗後,他的後代有很多被朱元璋虜獲,只有一個兒子逃了出來。逃亡路上,遇到天黑,這個張姓後人打著一盞上寫“張府”兩字的燈籠照明。那天晚上,幾個朱元璋的士兵截住了他,情急之下,這個張姓後人連忙用手捂住燈籠上的“張”字,謊稱自己姓“府”,才得以脫險。後來,這個張士誠後代隱居鄉間,索性改姓為“府”。
遷徙分布
府姓分部狀況:
江蘇省無錫市錫山區
江蘇省蘇州市
江蘇省南京市
江蘇省揚州市
浙江省舟山市
姓氏傳說
蘇州西郊光福鎮有一個村,因村民中許多人姓府,所以叫府巷。明朝以來,府氏家族人才輩出,但翻翻宋人編的《百家姓》,並沒有府姓的記載。那么,府姓是從哪裡來的呢?這得從吳王張士誠說起。
張士誠(1321—1367),小名九四,元朝末年泰州白駒場(今蘇北大豐縣)人,鹽販出身。他看見元朝政治腐敗,社會黑暗,就和弟弟士德、士信及好朋友呂珍等十八人於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率鹽丁起義,攻克泰州、高郵等地,一時勢如破竹,聲威大震。到第二年,他便自稱誠王,定國號為周,年號天佑。以後他又攻下常熟、湖州、松江等蘇南地區州縣,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定都平江府(今蘇州),王宮就是今朝民治路的萬壽宮。他在蘇州時,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如免除苛捐雜稅、廢除暴政等,又能禮賢下士,因此深得蘇州百姓擁護。
不想好景不長,至正廿七年(公元1367年),朱元璋的大軍攻破了蘇州城,張士誠被抓,押解到金陵(今南京),上吊自殺哉。他的妻子兒女在戰爭中死的死、抓的抓。有一個忠心耿耿的老僕人,帶著張士誠的一個兒子,躲在王宮內的亂磚堆里,避過了朱元璋軍隊的搜捕。天黑後,軍隊的嘈雜聲漸漸消失了,老僕人決定帶著小主人逃出去。他考慮到自己老眼昏花,小主人年紀小,不認識宮外的道路,因此臨走時提了個亂磚堆邊的破燈籠。這個燈籠本來掛在屋檐下,炮火一轟,便被轟到了亂磚堆邊,上面寫的“王府”,也因為燈籠紙破碎,只剩下一個“府”字。
當時,朱元璋已關照布置人馬守住六城門,不許隨便放人出城,並吩咐:一旦發現張士誠府上的人就抓起來。老僕人與小主人走到胥門時,就被守門的軍隊攔住了。一個守兵走上前去,問他們是何許樣人,現在去乾什麼。小主人嚇得講不出話來,老僕人說:“我們是普通老百姓,他是我的孫子。孩子他爹今天一早出城去辦事,直到現在還沒回來,我們實在不放心,就想出城去尋尋。”還問為首的守兵有沒有看見孩子他爸。為首的守兵不耐煩地說:“我才不管你們這種事!我只問你們,你們姓什麼?把你們的戶籍證拿出來!”
老僕人一聽,非常著急,因為他們是宮裡的人,不入民籍,沒有這所謂的戶籍證。而他們身上帶了不少金銀財寶,其中有隻有王宮中才有的上等黃金,如果被守兵一搜身,那么很快就會拆穿西洋景。他趕緊放下燈籠,想去摸身上有沒有可以證明自己平民身份的物品。這時,他才看見燈籠上剩有一個“府”字,便急中生智說:“大人,我們姓府,是住在臥龍街的平民百姓。我們找人很心急,因此沒有帶戶籍證,我們的燈籠可以證明我們的姓氏。”那些守兵都是窮苦人家出生,從小沒念過書,認不了幾個字,他們看了看燈籠,一時沒看出什麼破綻。但他們說:“大帥有令,夜裡不準放人出城。你們還是回去吧!”老僕人從身上摸出一錠銀子,說:“大人行個方便,如果找不到孩子他爸,孩子他媽要急得發痴哉!”守兵拿了銀子,笑了笑,就放他們出城了。
老僕人和小主人一口氣逃到光福,找了個山清水秀的地方(就是現在的府巷村)住下。因為“府”救了他們的命,因此他們就改姓了府。老僕人沒有子孫,所以現在姓府的都是張士誠的子孫。
(木瀆中學府加玲老師講述,施曉平加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