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幻想曲》共包括八個段落,這八個段落分別對應八首不同的樂曲。
1.《托卡塔和D小調賦格曲》從開場的交響樂隊表演逐漸轉變成抽象動畫。
2.《胡桃夾子組曲》講述蘑菇、精靈以及花朵隨著四季更迭翩翩起舞。
3.《魔法師的學徒》講述見習魔法師米老鼠試圖利用師父的魔法幫自己幹活,結果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4.《春之祭》展現從地球誕生時岩漿密布,到恐龍如何從興起走向滅絕的過程。
5.《中場休息/音軌登場》講述銀幕上的樂隊暫時離場休息,通過一段“聲波”展示音軌是如何錄製的。
6.《田園交響曲》講述希臘眾神、半人馬、農牧神以及其他神話生物共慶節日,被宙斯投擲的閃電攪得興致全無。
7.《時光之舞》講述鴕鳥、大象、河馬以及鱷魚一起跳芭蕾,但是當武者試圖共舞時,場面開始混亂。
8.《荒山之夜》和《聖母頌》講述魔王車納伯格如何在夜晚召集各路魔怪 。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配音 | 備註 |
講解員 | 迪姆斯·泰勒 | 為華特·迪士尼講解該片的人 |
列奧波德·斯托科夫斯基 | 列奧波德·斯托科夫斯基 | ---- |
米老鼠 | 華特·迪士尼 | 魔法師的學徒 |
獨唱者 | Julietta Novis | ---- |
講解員 | 柯瑞·伯頓 | 為華特·迪士尼講解該片的人 |
打擊樂樂手 | 詹姆斯·麥克唐納 | ---- |
小提琴演奏家 | 保羅·J.史密斯 | - |
職員表
製作人 | 華特·迪士尼、本·沙普斯坦 |
導演 | 薩謬·阿姆斯特朗、詹姆斯·阿爾格 |
副導演(助理) | Armtrong |
編劇 | Phil Dike、Lee Blair、Elmer Plummer、Norman Wrigh、Albert Heath、Bianca Majolie、Graham Heid、Perce Pearce、Carl Fallberg、William Martin、Leo Thiele、Robert Sterner |
攝影 | 黃宗沾 |
剪輯 | John Carnochan |
美術設計 | Ken Anderson、Bruce Bushman |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
角色介紹
| |
| |
|
參考資料
幕後花絮
•製作方原打算將《魔法師的學徒》收錄在《糊塗交響曲》中,但是他們考慮到製作《魔法師的學徒》後會導致超支,故而放棄了這打算 。
•華特·迪士尼公司的部分員工建議用《白雪公主》里的小矮人“迷糊鬼”當《魔法師的學徒》的主角,但是華特·迪士尼堅持選用了米老鼠 。
獲獎記錄
獲獎日期 | 頒獎機構 | 獎項名稱 | 授予方 | 獲獎情況 |
1942年2月26日 | 第14屆奧斯卡金像獎 | 榮譽獎 | 華特·迪士尼 列奧波德·斯托科夫斯基 威廉·E.·蓋蒂 J.N.A. 霍金斯 | 獲獎 |
幕後製作
1938年秋天,華特·迪士尼召集音樂評論家、故事導演歷時三周選出了《幻想曲》的用曲,其中包括在該片未引用的《月光》 。華特·迪斯尼為創作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聽取古生物專家的意見,買來了一群蜥蜴和一隻小鱷魚,以便畫家研究它們的動作。其中恐龍的動作是模仿伊戈爾·菲德洛維奇·斯特拉文斯基指揮的動作設計 。
該片的製作團隊為該片特意研究希臘和斯拉夫神話,用動物和芭蕾舞者做卡通人物基礎,並請來費城交響樂團錄製音樂 。列奧波德·斯托科夫斯基為了更好地發揮音響的感官效果,通過調整錄音左右聲道的音量和效果去達到那種左右環回的“立體”效果 。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製作公司 | 華特·迪士尼影片公司 (美國) |
發行公司 | 博偉電影公司 (美國)、Gativideo (阿根廷)、Walt Disney Home Video (美國)、雷電華影片公司 |
上映日期
上映國家/地區 | 上映日期 | 上映國家/地區 | 上映日期 |
美國 | 1940年11月13日 | 巴西 | 1940年12月9日 |
阿根廷 | 1940年12月25日 | 英國 | 1941年7月21日 |
澳大利亞 | 1941年8月15日 | 烏拉圭 | 1941年9月11日 |
墨西哥 | 1941年12月25日 | 加拿大 | 1941年 |
葡萄牙 | 1942年3月16日 | 愛爾蘭 | 1942年4月3日 |
希臘 | 1942年4月10日 | 瑞典 | 1942年10月7日 |
冰島 | 1946年2月28日 | 西班牙 | 1946年3月23日 |
義大利 | 1946年4月12日 | 法國 | 1946年11月6日 |
荷蘭 | 1946年12月15日 | 捷克斯洛伐克 | 1946年12月17日 |
中國香港 | 1947年10月16日 | 挪威 | 1948年10月31日 |
瑞士 | 1948年12月25日 | 蘇聯 | 1948年12月25日 |
保加利亞 | 1948年12月25日 | 南斯拉夫 | 1949年7月31日 |
芬蘭 | 1949年11月4日 | 波蘭 | 1950年8月7日 |
奧地利 | 1951年1月12日 | 丹麥 | 1951年4月2日 |
西德 | 1952年10月10日 | 菲律賓 | 1953年2月26日 |
泰國 | 1953年6月13日 | 比利時 | 1953年8月14日 |
印度 | 1953年12月25日 | 土耳其 | 1954年8月15日 |
日本 | 1955年9月23日 | 韓國 | 1955年10月3日 |
馬爾他 | 1959年7月31日 | 南非 | 1961年6月29日 |
紐西蘭 | 1961年6月29日 | 黎巴嫩 | 1967年12月25日 |
摩洛哥 | 1974年3月16日 | 伊朗 | 1974年3月16日 |
埃及 | 1974年3月26日 | 新加坡 | 1974年6月17日 |
卡達 | 1974年6月17日 | 印度尼西亞 | |
斯里蘭卡 | 1985年4月26日 | 科威特 | 1986年6月4日 |
影片評價
《幻想曲》經過時間的檢驗,證明了它高瞻遠矚的地位。在這部動畫與音樂完美結合的作品中,幾乎每一段都是令觀眾浮想聯翩到的寓言。《幻想曲》雖然貌似簡單,徹底超越了語言和劇情,但是該片實際上其內在結構非常嚴謹,通過詮釋八段古典音樂名作,該片也將聲音和畫面的配合得相得益彰。該片的單個片段也不乏情趣,尤其是米老鼠當徒弟、時光之舞、春之祭等片段,其創意之精彩,會產生良好的效果。在《魔法師的學徒》段落,創作者們巧妙地將世界名曲打造成了一個關於米老鼠的幻想故事,生動有趣的畫面深入淺出地將古典曲調變成了床頭故事。費城管弦樂團的演奏也與《幻想曲》的動畫交相輝應 。 (時光網評)
《幻想曲》沒有傳統的電影情節,而是是首次嘗試將音樂和美術所作的一次偉大的結合,以美術來詮釋音樂,不僅米老鼠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動畫和古典音樂的配合也令人驚嘆 。( 環球網評)
《幻想曲》是動畫影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採用古典音樂與動畫相結合的形式,使得卡通片的表現形式走向多元化,實現藝術跨界合作的可能 。( 新浪網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