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神話

內容介紹

翻開這本書,請您回答下面這道幸福題:
當_____時,我就會幸福;
當_____時,我就會不幸福。
你的答案是什麼?
婚姻與愛情,還是成功與財富?……
《幸福的神話》一書中列舉出人生中十大最常見的幸福神話:是不是獨身一人就注定不幸?是不是得到一份好工作便一生風順?是不是那些擁有財富之人離幸福更近些?是不是清貧注定與幸福無緣?……
對於幸福,我們一直抱有深深的誤解。心理學領域最著名的實驗心理學家索尼婭?柳博米爾斯基想說的是,與其不停追問幸福的真意、神話幸福,不如讓數據自己來說話。
柳博米爾斯基通過大量經過驗證的科學數據,顛覆了很多我們自以為是的幸福觀,原來那些你以為可以帶來幸福的,最終會令你失望;那些你以為讓你不幸的,其實是人生路上最深厚的祝福……
作者在書中提供了各種經過科學驗證的工具,賦予你應對危機的勇氣、力量和方法,讓你知道幸福在哪裡,不在哪裡。
用心理學解讀那些起起伏伏的幸福人生。
[各方讚譽]
——————米哈里?希斯贊特米哈伊
心流之父
柳博米爾斯基與大多數自助書籍作者的不同至少有三點:她是一名學者,她在幸福研究領域的大量研究是開創性的;她所要說的都以極為明晰優雅的文字表達了出來;她提供的生活建議簡單、可行。
——————馬丁?塞利格曼
積極心理學之父
如何才能更加幸福?如果你想得到一些經過驗證的科學建議,那你選對書了。
——————巴里?施瓦茨
暢銷書《選擇的悖論》《遺失的智慧》作者,社會心理學教授
柳博米爾斯基運用最前沿的心理學研究結論,給了我們大量有效可行的幸福忠告。儘管在收穫幸福的道路上需要大量付出,但讀一讀這本書會讓你少走很多彎路。
——————丹尼爾?吉爾伯特
哈佛大學“幸福教授”
每個人對幸福都有各自不同的見解,對讀者來說,最不幸的莫過於很多幸福書籍莫衷一是。其實,我們只需要一本書:它來自最權威的科學家,它的文字都源於最棒的實驗數據,那些大行其道的偽專家和假權威會因它而備感焦慮,讀者卻因它而獲益良多。幸運的是,《幸福的神話》就是這樣一本書。

作者介紹

丈量幸福的夢想家
索尼婭?柳博米爾斯基
Sonja Lyubomirsky
? 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心理學教授。她先後就讀於兩大世界頂級名校哈佛大學和史丹福大學,師從著名社會心理學家、衝突和談判領域頂級專家李?羅斯。
? 積極心理學領域最具值得關注的心理學家。柳博米爾斯基關於幸福的研究成果豐碩,榮膺2002年度坦普頓(Templeton)積極心理學大獎,獲得美國國家心理健康研究所特別資助。
? 最受大眾媒體歡迎的心理學者。柳博米爾斯基關於幸福的研究結論常成為大眾媒體熱議話題,《奧普拉脫口秀》、《紐約時報》、《時代周刊》、《華爾街日報》、《悅己》、《時尚》、《大觀》、《商業周刊》、《衛報》、《波士頓環球報》、《經濟學人》、《人物》、《新科學家》、《福布斯》等國際主流媒體爭相報導。

作品目錄

[目錄]
對話:幸福十問
序.言:.幸福的誤解
第1章 如果我結婚了,我該多幸福——享樂適應的困局
無論婚姻還是戀情,時間久了,便很可能體驗到一種感受,那種即使與最親近的家人和朋友都不願分享的感受——厭倦。
第2章如果我們即將分手,我還怎么幸福——米開朗基羅現象的救贖
糟糕的婚姻會禁錮你,暴露出你人性中的惡劣面。當你一心想離開伴侶時,其實你想離開的是你自己。
第3章如果有了孩子,我就會幸福——負面偏好的迷思
孩子既是最大的快樂源泉,也是最大的痛苦之源。當為人父母不像我們構想的那樣幸福時,我們會痛苦不堪、灰心氣餒,還會感到羞愧萬分。
第4章孤獨一人,我不可能幸福——重新認識單身自我
單身者被認為錯失了人生至高無上的經歷。因此,他們必然更孤獨、更悲傷、更有剝離感,甚至更不成熟。然而,他們不是。
第5章找到一份好工作,我就會幸福——宿醉效應的捉弄
人們在剛換完工作時,滿意度會大爆發,但一年後,就會回落到換工作之前的水平。
第6章我沒錢,不可能幸福——金錢的節儉原則
喪失抵押品贖回權、破產、解僱通知書、被逐出住所,這些詞句讓我們心驚肉跳、夜不能寐,很快陷入絕望和深深的恐懼之中。幾乎沒有人相信,沒錢也可以獲得幸福。
第7章如果我有錢了,我就能幸福——幸福跑步機上的追逐
財富,一開始會提高我們的生活水平,額外的舒適與奢華會帶來愉悅。然而,當我們習慣甚至“上癮”時,不提高舒適及奢華的劑量,我們就無法感到滿足。
第8章如果壞訊息接踵而至,我不可能幸福——馬太效應的祝福
積極情緒造就成功,成功會帶來更多成功。你的積極情緒越充盈,生活的各個方面:工作、人際關係、閒暇、健康等,就會越充盈。
第9章永遠無法實現夢想,我很鬱悶——可能自我的危機
當通往夢想的大門關上時,即使我們早已經放棄實現夢想的渴望,或者從未真正認為自己能實現這個夢想,或者缺乏天賦或獻身精神,我們依然會為之苦惱。
第10章 我老了,我不幸福捐——贈效應與對比效應的平衡
給我們沉痛一擊的,莫過於發現美好年華已逝。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想法,不一定等到真的老了才這樣想。面對衰老,我們需要認真對待捐贈效應和對比效應。
結 語 幸福的真相
譯者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