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樂鄉[原河南省孟津縣平樂鄉]

平樂鄉位於孟津縣境東南,東與偃師縣為鄰,西與送莊鄉、朝陽鄉相連,南臨白馬寺,北接老城鄉。東西長約10公里,南北寬9公里,總面積63.8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8.4%。地勢北高南低,北為丘陵,南為平原。鄉政府駐地平樂村,距縣城21公里、洛陽市12公里。東漢明帝永平五年(62年),為迎西域入貢的飛廉、銅馬,築平樂觀,並作為觀兵場所,觀下建平樂館,平樂村由此得名。

魏曹植詩有“歸來宴平樂,美酒斗十千”之句。1948年前平樂鄉隸屬洛陽縣為平樂區,下設15個保。1948年解放後,為洛陽第三區,區政府設在鳳凰台村,1949年遷至平樂村,全區下設29個鄉。1952年劃第三區北部為洛陽縣第十一區,區政府設在鳳凰台村。1955年撤銷洛陽縣制,該區劃歸孟津縣,後改為平樂中心鄉。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平樂鄉和送莊鄉合併為平樂人民公社,1961年改為平樂區,下轄送莊、朱倉、劉坡、平樂4個公社,1962年撤銷區,送莊公社單獨建社,其它3個公社合併為平樂公社。

1984年改公社為鄉,全鄉19個行政村,自然村34個,236個村民組,9644戶,44344人。其中蒙古族3人,回族8人,壯族21人,侗族、白族、土家族各1人,其餘為漢族。1985年末全鄉耕地71438畝,人均1.6畝。1993年9月,經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鄉建鎮,更名平樂鎮。

地理信息

平樂鄉土地肥沃,農業生產條件較好,集體化程度高。1959年修建的中州渠流經平樂鄉7個行政村,約10公里。沿途建交渠9條,全長22500米,電灌站40處。至1985年,全鄉有機電井217眼,配套194眼。灌溉面積32593畝,占耕地總面積45%。全鄉拖拉機達357台,其中牽引配套的80台,各種排灌機械420台,農產品加工機械850台。

小麥、玉米、稻子、穀子、豆類是主要糧食作物,1979年糧食平均畝產392斤,總產3256萬斤。1984年糧食平均畝產552斤,總產達4308.3萬斤。主要經濟作物是棉花、芝麻、花生、菸草、瓜果。種植面積占耕地總面積的30%左右。

1985年末有大牲畜1727頭,生豬10870頭,羊1432隻,兔5231隻,各種家禽104479隻。

1979年林權下放後,林木加強管理,發展速度加快。至1985年底,全鄉植樹17萬株,其中果園723畝,年產蘋果9103市擔、桃255市擔。

平樂鄉工副業生產有悠久歷史,“太倉毛筆”已有二百餘年歷史,行銷全國。翟泉村清初生產的磚、瓦、寫字石板都很有名。建國後,駐有河南冶金大隊、國家大橋一處機修廠及縣辦農機修造廠、電磁線廠、軋花廠、棉紡廠等。這些廠對發展鄉辦工副業起到了促進作用。1956年各村辦起了副業股。1979年後,鄉辦、村辦以及各種形式的企業相繼興起。1984年鄉辦矽鐵廠,投資50萬元,年產值達240萬元;金村辦起瓦楞板箱廠,投資1302萬元,年產值達500萬元;翟泉村村民郭萬有投資36萬元辦起軋鋼設備廠,年產值達105萬元;宋鴻道投資3萬元辦起印刷製版廠,年產值7萬元。至1985年末全鄉已有鄉辦企業16個,從業人員650名,年產值415萬元;村辦企業73個,從業者139人,年產值1084萬元;聯辦企業117個,從業人員1185名,年產值1485萬元;個體企業2163個。從業者3396人,年產值2306萬元。

建國前平樂鄉的主要集貿市場是象莊和金村。平樂村原無集、無廟會,但市面上花行、糧行、布行、肉鋪、京貨店一應俱全,十分興隆。建國後,由於鄉政府設在平樂村,商業更加繁榮。供銷社設有百貨、布匹、針織、雜貨、五金、收購、文化用品、理髮、攝影等門市部及食堂、旅社。金村、翟泉、張盤、耀店、劉坡、上古、朱倉、象莊、邙山車站設有綜合門市部。1979年以來,隨著改革、開放、搞活政策的貫徹,平樂已成為一個集貿市場,除供銷社經營的各項服務行業外,還有鄉辦商店6個,聯營商店4個,個體商店200個。

洛陽至平樂建國前就有土石公路一條,約10公里。隴海鐵路傍鄉南境通過,平樂距白馬寺車站僅4公里。1970年焦枝鐵路通車,穿越平樂鄉境,線長10公里,境內設有邙山車站。洛(陽)常(平)公路在鄉境西北部通過11公里。從1979年起,洛陽日發平樂班車10次。孟津—平樂—白馬寺班車日發3次。1984年鄉政府集資修平樂經東趙、翟泉、金村到白馬寺水泥公路12.5公里。1985年全鄉有集體和個體客貨車54輛。

平樂鄉於1959年從洛陽望朝嶺引架高壓線。至1985年全鄉有10千伏輸電線路45公里。400伏輸電線路75公里,變壓器102台,14540千伏安。1985年用電757萬度。

1939年前平樂有五所高級國小和一所鄉村師範。後清朝舉人尤士奇和骨科醫生郭燦若改鄉村師範為私立弘道中學。建國後,弘道中學改為洛陽縣第一中學,後改為第五中學,劃歸孟津縣後改為第三中學。“文化大革命”中改為平樂高中。1985年全校有12個班、學生720名,教師54名。國小和初級教育發展較快。1982年實行中學布局調整後,全鄉國中為11所50班,學生2860名,教師171名。國小19所、142班,學生5606名,教師284名,兒童入學率為98%。平樂村幼稚園建於1954年,從1班發展到5班,多次被評為縣,地(市)、省先進單位。1960年、1979年、1983年曾三次獲全國“三八紅旗集體”稱號。園長張素霞三次出席全國幼兒教育先進代表大會。葉劍英元帥、全國婦聯書記處書記羅瓊親筆為平樂幼稚園題詞。鄧穎超、康克清等領導人都曾親臨視察。蘇聯、朝鮮、越南、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等30多個國家的外賓曾來參觀。

建國前後,平樂村、上古村、張盤村、翟泉村、後營村、金村都有業餘劇團。洛陽市著名曲劇演員郭鳳娥來自平樂村劇團。民間藝術有張盤竹馬、新莊高台、翟泉獅舞、金村嗩吶及呂廟、平樂、象莊的排鼓。平樂影劇院建於1958年,有1200座位。至1985年,全鄉已擁有集體和個體電影放映隊12個,擴大機35個,電視機2000台。

平樂鄉境內古建築遺址和古墓葬甚多。“邙山無臥牛之地”的稱譽,即指平樂北部的邙山地區。西漢賈誼墓及東漢安帝恭陵、沖帝懷陵、桓帝宣陵和蜀漢後主劉禪的陵墓分布於邙山上下。漢魏故城的北宮和大廈門等七個城門分布於金村和翟泉。著名文物“寧懋石室”建國前於翟泉北部邙山半坡出土,曾引起國內外重視。1961年3月,漢魏故城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衛生醫療

平樂鄉的衛生醫療事業在建國前就比較發達,尤其是郭氏正骨、鄭氏中醫外科和象莊秦氏婦科聞名省內外。另有鄉間醫生20多名,藥店6處。1954年平樂郭氏正骨技術開始對外傳授,在平樂村開設講習班,1958年改為“河南省正骨學院”和“河南省正骨研究所”。其他醫生組織成立的聯合診所,1956年改為鄉衛生院。至1985年有醫療人員78名,設有內科、中醫科、外科、婦科、針灸科、五官科、兒科、骨科,有病床60張,配有X光透視機和心電圖機、TDP機。1985年有村辦衛生室5個,從業人員58名。個體衛生所64處,從業人員105名。

1985年全鄉已婚育齡夫婦7544對,落實節育措施6911人,節育率為91.6%,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64‰。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