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度縣誌

1953年平南、平西並為蓼蘭縣,平度、平東並為平度縣,均屬萊陽專署。 1986年全縣轄44個鄉、1個鎮,總面積3166.54平方千米。 平度縣境北部之大澤山,距縣城35千米。

平度纂修州志始於明代。明代先後修成兩部州志,兩志均於清代前期即散佚。清康熙五年(1666)修成《平度州志》,主修為知州李世昌。道光二十九年(1849),重修《平度州志》,刻印成書,保忠、鄒崇孟、吳慈主修。民國25年(1936)《續平度縣誌》修成,丁世平張驤伍、刁承襄督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60年,鞏剛、李振海主編《平度縣誌》,成初稿,因經濟嚴重困難,志稿未能整理付梓,只油印少部分,作為徵求意見稿散發。
新編《平度縣誌》始修於1982年2月,先後徵集各類資料達1500多萬字,歷時5年,至1987年第一季度完成總纂任務。本志上限不限,下限大體截至1986年。全志分為:建置、自然地理、人口、黨派群團、政權·政協、政法、勞動·人事、民政、軍事、農業、多種經營、水利、工業、商業、交通郵電、城鄉建設、財稅、金融、經濟管理、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風土、方言、大澤山、人物,共28編,卷首有概述、大事記,卷末附編後記。
平度縣位於山東半島西部,歷史悠久。夏時為萊夷地,商周為萊國地,春秋為齊國之棠邑,秦為即墨郡,漢屬膠東國,隋為膠水縣,明清為平度州。1913年改為平度縣, 屬膠東道。1940年9月,平度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先後析置出平西、平南、平東三縣。 1953年平南、平西並為蓼蘭縣,平度、平東並為平度縣,均屬萊陽專署。1956年蓼蘭縣併入平度縣, 屬昌濰專署,1983年10月劃歸青島市。平度東與萊西縣和即墨縣相鄰,西與西南以膠萊河為界,與昌邑縣和高密縣相望;南與膠縣毗鄰。北與掖縣接壤。1986年全縣轄44個鄉、1個鎮,總面積3166.54平方千米。 地勢大致由東北向西南傾斜, 其中山地占總面積的21.75%, 丘陵占總面積的5.25%, 平原占總面積的42.79%,窪地占總面積的30.21%,最高點為大澤山主峰北峰頂, 海拔736.7米。境內主要山脈是大澤山山脈,位於縣境北部,有大小山頭2000餘座, 400米以上的山峰有10座。境內較大的河流有21條,分屬膠萊河和大沽河兩大水系。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區,大陸氣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溫11.9℃, 1985年總人口122.9萬人。主要為漢族,還有蒙古族、回族、朝鮮族、滿族、 壯族等5個少數民族。礦產資源主要有金、石墨、大理石、滑石、螢石、石灰石、鐵、銅、鉀長石、石英、石棉、蛭石、金紅石、磷礦石等20多個礦種。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玉米,主要經濟作物有棉花、花生,主要林果有蘋果、葡萄、梨、桃、山楂、杏、大棗等。1985年,林木覆蓋率為13.5%,林木種類主要有馬尾松、刺槐、柳樹、毛白楊、椿、楸葉桐、山荊子等。 1985年, 全縣工農業總產值達13.9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7.8億元。糧食總產量86293.5萬千克;財政總收入4589.4萬元;社會商品零售總值為44567萬元;外貿收購總值為7457.9萬元;年末城鄉居民儲蓄餘額1842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24元;城鎮職工人均工資983元。 交通郵電業日益發達,濰(坊)石(島)公路在縣城與青(島)沙(河)公路交叉,縱橫貫通全境,高(密)平(度)公路南接膠濟鐵路,朱(橋)膠(縣)公路使東北山區變成通途,以這些幹線為主幹, 形成了遍布全縣的交通網。縣內公路總長609.3千米,45處鄉鎮全部通車。1985年,年貨運量達261.56萬噸,其中社會運輸233.8萬噸、年客運量216萬人次。1985年全縣有郵電支局46處。 1986年9月平度縣被國家教育委員會命名為“基礎教育先進縣” 。平度歷史上代代有名人。春秋時期齊大夫寧戚,北宋蔡齊,明代呂讓、官廉、李學詩,清代戴恩溥、王培佑等均以事功揚名。在文化科學方面,西漢徐萬且為《太初曆》創始人之一,十六國時數學家成公興、清代名醫於博澤等,都是造詣精深、成績卓著的一流人才。中共黨的早期著名活動家楊明齋和劉謙初,是平度人民的驕傲。 平度縣境北部之大澤山,距縣城35千米。大澤山以其秀麗的自然風光遐邇聞名,不絕於山途、崖壁、峰巔、洞穴中的石刻,頗為世人所重,稱其為“天然的古代書法藝術展覽”。位於天柱山之隅的鄭文公碑,為北魏刺史鄭道昭所書,其書法價值,自清代中葉以來為包世臣、康有為等所推崇,此碑被譽為中國書法之瑰寶,為中國書法源流里程碑。 抗日戰爭時期, 大澤山區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根據地,被稱為“石雷之鄉”。大澤山還以盛產美味多汁的大澤山葡萄而遐邇聞名,素有“葡萄之鄉”的美稱。本縣誌專設“大澤山”一編作了全面記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