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青海省海東市平安區平安鎮是原平安區府駐地。位於區境東北部,湟水南岸。人口4.2萬,以漢族為主,還有回、藏、土等少數民族。面積106.9平方千米。轄白家、沈家、窯房、楊家、西營、西村、中村、南村、大路、東莊、上莊、張家寨、上灘、紅嶺、東村15個村委會和變壓器廠、棉紡織廠、地質九隊、有色金屬七隊、地質部基地、一七四處、樂都路、海東路、平安路、湟中路、化隆路11個居委會。
建制沿革
始建於民國,原稱平中驛鎮,由西寧縣所轄,1946年隸湟中縣。1949年沿舊制設平安鄉,1958年為先鋒公社(後改平安公社)。1960年劃歸西寧市。1962年復歸湟中縣。1978年劃歸平安縣,更名為平安鎮。
所在區情況
平安縣於1979年5月12日建制,地處青海省東北部湟水中游南側,海東地區中心腹地,東與樂都縣相鄰,西與湟中、西寧市毗連,南接化隆縣以青沙山為界,北與互助縣隔河相望,距省會西寧市35公里,距甘肅省省會蘭州市200公里。為海東地委、行署所在地,是全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縣域總面積769平方公里,轄6鄉3鎮111個行政村,共有漢、回、藏等15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23.4%。縣城年平均氣溫6.4℃,年降水量300—500毫米之間。2004年底人口11.16萬,國內生產總值91537萬元,固定資產投資43918萬元,社會商品零售總額23732萬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6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72元,總播種面積10349公頃,糧食總產17712噸,油料總產7902噸。地方財政收入2882萬元。
2015年2月16日,國務院(國函[2015]38號)批覆同意撤銷平安縣,設立海東市平安區,以原平安縣的行政區域為平安區的行政區域,平安區人民政府駐平安鎮平安大道199號。
交通
鐵路、公路、航空等齊全。蘭青鐵路和109國道東西貫穿縣域而過,蘭西高速公路橫穿縣城全境,臨平一級公路和平安至互助縣公路直插南北,形成“十”字形交通網。有鐵路轉運站一處,是黃河上游水電資源開發的運輸基地,平安鐵路貨場一處,年吞吐量超過30萬噸以上。縣城距西寧機場僅8公里,機場可降落大中型客機,已開通北京、廣州、西安、烏魯木齊、拉薩、上海、 瀋陽、成都等航班。每日運送旅客的班車達100餘班次。平安火車站就在縣城中心,接送旅客十分便利。
產業
平安區內金融服務機構完備,形成了與經濟發展相適應、與市場經濟相接軌的服務網路。通訊事業發達,已開通10000門數據程控電話,無線尋呼及行動電話。海東供電局設在平安縣城,境內有330千伏安變電站l座,110千伏安變電站2座,35千伏安變電站3座,電網覆蓋全縣,工業用水及生活用水充足。第三產業迅速發展,商業網點及貿易市場體系健全,現有賓館3家,公園2處,各種服務行業及餐飲娛樂業興旺,距縣城25公里的夏宗寺森林公園四季長青,鬱鬱蔥蔥,宛如仙境,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削髮皈依的具有1600多年歷史的佛教寺院——夏宗寺就坐落在此林區,還有建於明代的著名的洪水泉清真大寺 。瑰麗的佛教文化,秀麗的山川,宜人的景色,雄渾神奇的高原自然風光及獨特的民族風情使人流連忘返。
現狀
平安區城區面積已達9平方公里,人均建設用地面積113.6平方米。從歷朝歷代的歷史來看,平安地區屬軍事重鎮和交通驛站。1949年9月5日青海省解放,平安地區也同時解放,隸屬湟中縣管轄,1960年至1962年4月歸屬西寧市所轄,設立平安區委(縣級),轄平安、小峽、三合及互助縣的哈拉直溝、紅崖子溝、高寨等 6個公社,1962年5月又劃歸湟中縣管轄,設立平安工委,轄平安、三合、洪水泉、沙溝、寺台、石灰堯、古城、巴藏溝等 8個公社。1963年小峽劃歸湟中,歸平安工委。1978年10月19日,經國務院批准從湟中縣劃出7個公社成立平安區,1980年增加寺台和巴藏溝兩公社,即八鄉一鎮。2000年將小峽、三合兩鄉改設為鎮,即現在的5鄉3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