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路

常路

常路鎮為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西北部的咽喉重鎮。東鄰蒙陰鎮、高都鎮,西北部與新泰市交界,南與聯城鄉接壤,因駐地村而得名。常路村於大明永樂年間建村,時因位於古泰安州達沂州的要道側,得名常路。全鎮總面積77.4平方公里,轄41個行政村,3.5萬人。常路鎮清末屬西二區高都鄉,民國初為常路區,抗日戰爭期間分屬高都、汶南兩區。村 委:麻峪(東麻峪、西麻峪、石門)、上行莊、石峰峪(石峰峪、巨連山前)、五溝峪(上五溝峪、下五溝峪)、王莽峪(王莽峪、黑馬石溝)、蔣家坪(蔣家坪、白楊溝)、榆樹山(榆樹山、榆樹山前)、聖景(上怪峪、下怪峪)、北圍子、(西高都)、南圍子(西高都)、房家莊、三星(白楊莊、北松林、朱家溝)、富成 莊、東下莊、杏泉(杏山莊、大路北、許家莊)、西下莊、東三莊、田家嶺、五里橋、西北樓、田家林(大田家林、小田家林)、嶺南頭、茶溝、龍泉(龍岡埠、於窪)、小張台、大張台、台莊、山泉官莊(南泉、薛家官莊、山里)。

簡介

常路鎮為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西北部的咽喉重鎮。東鄰蒙陰鎮、高都鎮,西北部與新泰市交界,南與聯城鄉接壤,因駐地村而得名。常路村於大明永樂年間建村,時因位於古泰安州達沂州的要道側,得名常路。全鎮總面積77.4平方公里,轄41個行政村,3.5萬人。

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由來

常路鎮清末屬西二區高都鄉,民國初為常路區,抗日戰爭期間分屬高都、汶南兩區。1957年底撤區並鄉後為常路鄉,1958年成立常路公社,1962年8月與高都分開,成立常路區。1966年春改稱常路公社,1985年改稱常路鎮。

歷史遺址

常路鎮歷史悠久,人文燦爛。這裡有春秋戰國遺址堂阜舊址、夷吾亭、齊魯分界牆等;兩漢遺蹟王莽點將台、藏兵洞、古漢墓群;元朝遺蹟有蒙陰舊八景之一的“龍泉漱玉”、龍泉寺和聖景寺舊址及趙元帥墓;明朝遺蹟秦士文墓、秦士禎墓和陳諫墓等。

堂阜遺蹟夷吾亭

堂阜,邑名,春秋齊國重鎮。著名掌故“管仲脫囚”就發生在這裡。管仲,字夷吾,春秋初齊人,齊厘公庶子公子糾太傅。周莊王十二年(前682年),齊襄公(齊厘公嫡子)因施行暴政及淫亂被部下殺死。襄公庶弟公子糾及太傅管仲避難於魯國,另一庶弟公子小白隨太傅鮑叔牙避難於莒國。聞知齊國無君,兄弟倆爭相向齊國進發,以圖君位。公子糾恐小白先入,派管仲前去截殺小白。管仲趕至夷維(今即墨),發現回國的小白,一箭射去,見小白口吐鮮血倒於車中,便放心而回。公子糾料小白必死,於是緩緩進發。其實,小白是咬破舌尖詐死,騙過管仲,取近道回國即位,號齊桓公。公子糾半道得訊,即借魯兵伐齊,鮑叔牙率兵迎擊,雙方大戰於乾時(今泰安一帶),魯軍慘敗,公子糾逃回魯國。鮑叔牙以大軍壓境,迫魯殺公子糾,囚管仲回。至堂阜,鮑叔牙釋管仲,以禮待之,後人稱為“堂阜脫囚”。時齊國無相,鮑叔牙深知管仲之賢,極力推薦。齊桓公不記前仇,任管仲為相,委以國政。管仲遇明君,負國政,助齊桓公成為春秋第一霸主。後人為紀念這一事件,在今南北圍子村中齊魯界河,刻立齊魯交界碑。並建“夷吾亭”以祀管仲,在今西下莊(即西堂阜)建堂阜廟以祀三賢(即齊桓公、管仲、鮑叔牙)。今廟、碑、亭已廢,唯廟基尚存,世稱“堂阜遺蹟”。

王莽峪

堂阜北1公里處,有王莽峪村。據傳王莽曾在此峪駐兵,故得名王莽峪;村南有多個人工開鑿的洞穴,洞口隱蔽,能容百人,世稱王莽藏兵洞;村西山樑有數畝巨型平台,曾出土漢銅斧銅劍等兵器,世稱王莽點將台。村中有古黃連樹1株,樹圍2.8米,樹齡達1600多年,樹陰下能容百餘人聚會。

龍泉寺

位於常路鎮駐地西南5公里於窪村,為蒙陰縣兩大佛教寺院之一。廟內有一泉,水勢甚旺,傳說與東海相通,故名龍泉寺。該寺亦稱龍泉院、玉泉寺、龍崗寺(因背倚龍崗而得名)。該寺與中山寺、南竺寺並稱為蒙山北麓三大佛教勝地。據《蒙陰清志》載:該寺“始建於金大定年間”,元以前重修無考。最大規模重修為明嘉靖初年,嘉靖六年(1527年)竣工。重修後的龍泉寺,設山門、鐘樓、佛祖殿、觀音殿、伽蘭殿,規模恢宏,金碧輝煌,雕飾精美,極為壯麗。有萊蕪人制巨鍾置於鐘樓,晨鐘暮鼓,經聲佛號,聲傳30餘里。嘉靖皇帝敕命由新泰進士、資政大夫、南京工部尚書崔文奎撰文,記載了捐資人秦氏父子善舉。雕成御碑,上有雕龍帽,下有巨龜馱負。龍泉寺佛教文化進入極盛時,僧眾200餘,僧房150間。農曆三月三、九月九盛會,進香者日達萬餘人。龍泉寺著名景觀為“龍泉漱玉”。因龍泉噴花,散落如碎玉而得名,為蒙陰舊八景之一。龍泉位於寺前河南沿,石灰岩地層,原噴水成柱一米餘高,“文革”期間被砌成大口井,泉景消失,然泉水仍從大口井邊常年湧出。當地老人回憶,泉邊舊有古碑一通,碑文“路是皇大路,嶺是龍崗嶺,泉是噴花泉,亭是漱玉亭”。 因龍泉寺周邊清流潺緩,龍崗秀拔,重山疊翠,文人墨客題詠甚多,其中不乏上乘之作。龍泉寺創修至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大佛殿雖破敗但原貌尚存,殿內壁畫仍可辨認。為使古蹟得到更好保護,常路鎮實施了修復工程,現基本恢復明清原貌。

名門

兵部尚書秦士文故里。 秦士文,字彬予,明天啟年間兵部尚書,軍事家,常路鎮北樓村人,明隆慶三年(1569年)生於醫學世家。父秦希夏,明隆慶末年太醫院太醫,敕封登仕郎。秦士文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中進士。歷任寶坻、密雲、長治縣令。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升禮部主事,後升任陝西洮岷兵備,布政司參政,按察司僉事。天啟六年(1625年),授以觀察銜晉升僉都御史,懷來兵備。龍門一役大勝,使蒙古人避兵漠北,晉升兵部尚書,協理戎政,授階資政大夫。天啟七年(1626年)辭歸,崇禎元年(1628年)病故。著有《撫宣奏議》9卷,詩、文各1卷。

秦氏家族,明中晚期醫學世家,館閣世家。三代官宦,除秦士文父子外,弟秦士禎,萬曆進士,歷任信陽、高郵知州;四子秦珝,順治年間授任太谷縣令,後升應州知州。縣城曾建有“兄弟進士坊”。秦氏祖林位於常路北樓村河東,自北至南依次為秦希夏、秦士禎、秦士文墓。明末進士趙玉成所撰秦士文墓志銘載《秦氏族譜》,今存墓志銘刻石。

行政區劃

常路鎮:轄2個居委,28個村委,51個自然村。

居委:常路(常路、河東崖、東山、小常路、西三莊)、新興(南松林、西官莊、魯家溝)。

村 委:麻峪(東麻峪、西麻峪、石門)、上行莊、石峰峪(石峰峪、巨連山前)、五溝峪(上五溝峪、下五溝峪)、王莽峪(王莽峪、黑馬石溝)、蔣家坪(蔣家坪、白楊溝)、榆樹山(榆樹山、榆樹山前)、聖景(上怪峪、下怪峪)、北圍子、(西高都)、南圍子(西高都)、房家莊、三星(白楊莊、北松林、朱家溝)、富成 莊、東下莊、杏泉(杏山莊、大路北、許家莊)、西下莊、東三莊、田家嶺、五里橋、西北樓、田家林(大田家林、小田家林)、嶺南頭、茶溝、龍泉(龍岡埠、於窪)、小張台、大張台、台莊、山泉官莊(南泉、薛家官莊、山里)。

知名小吃

常路丸子湯,陳老大豬頭肉,常路肉火燒,常路煎餅,常路鍋餅。

詞語解析

cháng lù ㄔㄤˊ ㄌㄨˋ

詞語解釋

普通的途徑。 漢 王褒 《四子講德論》:“招賢而處友者,眾士之常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