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觀測站距離常德市城區僅18km,交通便捷;
二、構造背景
該觀測站測線所跨大龍站—肖伍鋪斷裂系太陽山斷裂帶的組成部分。太陽山斷裂帶是常德市境內一條規模較大的斷裂帶(如圖三),全長約60km,走向為NNE,以蘆花盪為界,南段斷裂帶的活動性較北段要強,破碎頻寬近100m。區內大龍站—肖伍鋪斷裂走向總體為NNE向,從肖伍鋪南逐漸轉為NNW向,眼柳葉湖東岸延伸向常德市東部。主斷裂沿柳葉湖、肖伍鋪、魯家沖、楊陂沖一線呈NNE向延伸,柳葉湖—肖伍鋪段,地貌上為線性基岩陡崖,肖伍鋪往北,其斷裂沿NE向谷地的SE側延伸,根據人工地震勘探資料證實為大
1.清官渡斷裂;2.化垣—慈利斷裂;3.石門—漵浦—五團斷裂;4.澧南斷裂;5.太陽
山斷裂;6.南縣—漢壽斷裂;7.北景港斷裂;8.澧水斷裂;9.常德—益陽—長沙斷裂
斷裂,經湖南省地礦局413隊的研究,斷裂形成於晚白堊世早期。在肖伍鋪鄉政府東側,觀測到斷裂剖面早第三紀紫紅色含礫粉砂岩、粘土岩由NE向SW逆於中更新統之上,斷層面呈波狀起伏,附近之粘土岩呈緻密狀,質地堅硬。垂直斷層面距6.5M左右。中更新統之上覆蓋有一層厚0.5-1.0M含植物根系棕黃色土層,其熱釋光年齡為距今13.14萬年,未見其被錯斷,在同一地點NE走向的正斷層泥的熱釋光年齡為距今6萬年左右(國家地震局地殼應力所,湖南省地震辦1986年)。這表明斷裂的主要活動期在中更新統—晚更新世早期可能尚有一定的活動。柳葉湖東岸明顯的地貌形跡和一些小震活動顯示,該斷裂可能仍有一定的活動性。據專家研究,常德1631年6.8級地震就與該斷裂活動有關。從歷史地震(公元209—1906年)分析,常德大多數MS≥3.0級地震都發生在該斷裂帶,或與其它斷裂交匯處,具有原地重複性和繼發性。
三、測線建設及標點製作
鄭家河觀測站短水準觀測按《跨斷層測量規範》的要求,經實地丈量為765.2M,共布設主點4個,西頭端點2個(F15、F16),東頭端點2個(F17、F18),過渡點17個,測站20個。測站最大測距為25M,兩過渡點之間最大距離為50M,最小距離為8M。主標點採用規格為1.0*1.0*1.5M的淺井,用鋼筋混凝土灌制,頂端中央嵌入統一製作好的不鏽鋼標誌,並製作與頂斷面大小相同的鐵蓋加以保護。過渡點採用規格為0.2*0.2*0.4M的鋼筋混凝土長方柱,柱頂端嵌入統一製作的鐵標誌,柱頂埋入土中與地面平齊。每測站灌制規格為0.3*0.3*0.4M混凝土塊三個,埋設平齊地面架設儀器。
四、觀測資料及技術成果
鄭家河觀測站按《跨斷層測量規範》及有關規定進行,記薄採用中國地震局1999年頒發的跨斷層水準測量記薄程式,使用PC-1500袖珍計算機,德國蔡司廠Kni007補償式自動安平水準儀、揚州測繪儀器廠因瓦標尺。自觀測來,工作人員嚴格按要求每月9-13日沿測線往返觀測一次,每年12次。1991年開始試測,1993年1月正式保送資料,每月資料保送國家和省地震局。觀測成果記錄手薄統一編號並歸檔保存,資料保存完好,觀測精度較高,資料評比每年均達優秀以上。從每年所測的高差顯示,春冬季高差中數小,夏秋季高差中數值大,成正弦曲線變化,呈現出夏高冬低的變化規律。
五、預報科研及獲獎
1993-2005年 全國觀測資料評比國家地震局優秀獎;
1993-2000年 湖南觀測資料評比湖南地震局第一名;
2002-2005年 湖南觀測資料評比湖南地震局第一名;
1997年 該項觀測資料獲湖南地震局科技進步四等獎。
六、歷年觀測人員統計表
姓名 | 性 別 | 出生年月 | 學歷 | 職務(稱) | 工作時間 | 離開時間 |
劉德寬 | 男 | 1957.10 | 大專 | 副局長 | 1991.01 | |
徐炳炎 | 男 | 1948.07 | 大學 | 局 長 | 1998.05 | |
謝啟宏 | 男 | 1963.01 | 大專 | 科 長 | 1993.01 | |
李愛順 | 男 | 1974.08 | 大學 | 科 長 | 2004.05 | |
曾 志 | 男 | 1968.05 | 大學 | 辦主任 | 2001.03 | |
劉華斌 | 女 | 1960.08 | 大專 | 會 計 | 1988.01 | |
張啟聖 | 男 | 1948.12 | 國中 | 高技工 | 1984.01 | |
梅昌元 | 男 | 1966.08 | 大學 | 科 長 | 1999.10 | |
李庚白 | 男 | 1940.02 | 中專 | 主 任 | 1991.01 | 2004.12 |
童廣雲 | 男 | 1939.08 | 大學 | 工程師 | 1991.01 | 1999.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