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氏印度熊

師氏印度熊

darctos darctos darctos

師氏印度熊(新種) Indarctos zdanskyi sp. nov.

正型標本 F:AM 22345,基本完整的頭骨、下頜和寰椎,老年個體,現存美國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 產地及層位 中國山西保德趙家溝,晚中新世。
名稱來源 種名獻給首先記述過此類印度熊的師丹斯基(Otto Zdansky)。
師氏印度熊是一種大型的印度熊類,頭基長>400mm,下頜全長>300mm。它的枕部高,矢狀嵴十分發育,向後增高為垂直板狀;乳突特別粗大,向外伸展很遠,遠超過上耳道棚架;外耳道長管狀,長度超過耳泡的寬度;內鼻孔特別窄長。下頜高而粗壯,聯合部後緣位於P4稍前;頰齒相對較小,P4~M2之比小於頭基長的1/4;裂齒前的前臼齒在大小和數目上都高度退化;P4長於M1,具較大的前附尖;M2內後齒帶架(“後跟”)較小,m1跟座明顯寬於三角座,m2的三角座明顯寬於跟座。這些區別於印度熊屬已知各種。

印度熊的化石在歐亞大陸普遍被發現,但完整的頭骨非常少。在希臘的Samos地點發現過兩個Indarctos atticus(阿迪庫斯印度熊)的帶下頜的頭骨;在西班牙的Can Llobateres發現過 Indarctos vireti的殘破的帶下頜的頭骨。這兩個種與師氏印度熊都有明顯的區別。
師丹斯基(Otto Zdansky)曾在1924年描述過一塊來自我國的標本,將其命名為 Indarctos lagrelii,這是首次在我國發現的印度熊化石。但是其頭骨很不完整,只保留了前半部分。師丹斯基於同年還確認了另一塊標本,命名為 Indarctos sinensis(中華印度熊),有的認為它其實是I. atticus(阿迪庫斯印度熊)的後出同物異名,並可能屬於一隻幼年個體。
在伊朗Maragheh地點曾發現 Indarctos maraganus 的一個下頜,這是歐亞大陸目前所知,除了本文所述標本之外尺寸最大的一件。但是文章認為這個標本很有可能也屬於 I. atticus(阿迪庫斯印度熊)。
印巴次大陸曾經記載過兩種印度熊:Indarctos salmontanus 和 Indatctos punjabiensis,這兩種在尺寸上都比師氏印度熊小。前者是pilgrim於1913年創建的,材料很少,只有上臼齒,但與其他種的區別十分明顯。後者由Lydekker創建於1884年,材料包括P4~M1。另外,Pilgrim在1932年歸入郊熊屬的Agriotherium palaeindicum的一件下頜。
師丹斯基在1924年還描述過一件破碎的頭骨標本? Hyaenarctos sp. (鬣熊),這個標本來自河南新安縣的陳溝灣,被文章認為應該歸入印度熊屬;另一塊左P4的標本來自杭州的一個中藥鋪,也被他歸入到? Hyaenarctos sp.,現在看來它應該歸入Agriotherium(郊熊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