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斯爾堡慘案

Brian Marion Martin

1989年4月15日,超過2萬5千名利物浦球迷南下希爾斯堡,去觀看利物浦與諾丁漢森林的足總杯半決賽。他們之中有96人走上了不歸之路。當天陽光明媚,本應是雙方俱樂部和球迷的節日,但最終卻發生了英格蘭足球歷史上最恐怖的災難。
比賽開始後不久,Leppings Lane看台上的96名利物浦球迷被擠壓至死。從此,英格蘭足球,特別是利物浦俱樂部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然而那些淚水、絲巾、鮮花和葬禮,讓俱樂部和球迷緊緊地聯繫在了一起。球員、俱樂部職員以及全世界的紅軍球迷相互支持,共同度過了俱樂部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
4月15日發生的希斯爾堡慘案讓所有利物浦球迷(KOP)震驚,但慘案發生之後俱樂部、隊員、球迷之間的相互安慰與支持的動人場面更凸顯了KOP們支持並深愛利物浦俱樂部的原因。
那96個遇難的紅軍球迷將永遠活在我們的記憶之中。

球員回憶

約翰-阿爾德里奇(1987賽季利物浦球員):如果當初我沒有成為一個球員,那天我一定也在Leppings Lane看台的球迷當中,這一點幾乎可以肯定。當我還只是個球迷的時候,我是決不會錯過利物浦的足總杯半決賽的。所以我肯定會隨著其他球迷一起去謝菲爾德觀看對諾丁漢森林的那場比賽。但是命運讓我出現在希斯爾堡的賽場上而不是Leppings Lane看台上,因此我並沒有目睹當時的慘劇。
約翰-巴恩斯(1987-97賽季利物浦球員):1989年的4月15日,引人注目的足總杯半決賽大戰將在謝菲爾德星期三主場希斯爾堡上演,對陣雙方是利物浦和諾丁漢森林,這本應是激動人心的一天。我盡力不去想那天發生的事情,但它卻永遠刻在我的記憶中。那簡直就是一場惡夢。
肯尼-達格利什(1985-91賽季利物浦主教練):我永遠不會忘記1989年的4月15日。一提到希斯爾堡這個名字,那些痛苦的記憶就會浮現在我腦海中。要給希斯爾堡慘案下個定論很難,組織者犯了個巨大的錯誤,警察和球迷一起導演了這場悲劇,96名球迷命喪於此。我的一生都將活在希斯爾堡的陰影里。
阿蘭-漢森:那場半決賽的頭幾分鐘裡,我踢得比預想的還要高興。再過兩個月我就滿34歲了,而之前我因為左膝脫臼離開了一線隊有9個月之多。在賽季前與馬德里競技的友誼賽上我受了這樣的傷,一直到半決賽前四天我才復出並代表預備隊打了一場比賽。當我回到賽場時,利物浦球迷給了我極大的肯定和鼓舞,剛開始的幾分鐘我也踢得非常出色。我傳出了三個好球——兩個過頂長傳給了史蒂夫.麥克馬洪,另一個傳給了彼德.比爾茲利,他接球後的射門擊中了門柱。我對自己狀態的擔心也隨之蒸發,感覺似乎從沒有缺陣過一樣。但轉瞬間,我卻進入了一生中最黑暗的時期。
約翰-巴恩斯:我並沒有意識到Leppings Lane看台上有什麼異常,直到有一些球迷衝進場內大喊“那邊出人命了”。我以為他們過於誇張了,就像球員對裁判抱怨說“那個搶斷差點要了我的命”一樣,我以為看台上只是過於擁擠了點而已。但離Leppings Lane看台最近的布魯斯.格羅貝拉很快意識到那邊發生了很可怕的災難。他跑過去斷球的時候聽到球迷在尖叫“他們快把我們殺了,布魯斯,他們快要把給我們殺了。”布魯斯向工作人員大喊,希望他們能控制住局勢。
約翰-阿爾德里奇:當時我是場上離Leppings Lane看台最遠的球員,我看到一個身著利物浦球衣的球迷跑向雷-霍頓並向他大聲說著什麼,我以為只是興奮過頭的球迷沖入了場內。我記得的場上的最後的一幕是彼德.比爾茲利的勁射擊中了門柱。之後便有一個警察神色凝重地走向了裁判雷.劉易斯並開始和他交談,隨即比賽便被中斷了。雖然我離裁判很遠因此什麼也聽不見,但我記得史蒂夫.尼可也在和裁判說著什麼,當時我一頭霧水,不明白究竟發生了什麼。
約翰-巴恩斯:比賽開始後六分鐘,一個警察走進場內讓裁判雷-劉易斯中止比賽。劉易斯隨即帶領球員返回更衣室。當時我們並沒有想到事情會那么嚴重,我們以為只是一些球迷受到了擠壓,等工作人員處理完後就能馬上恢複比賽。劉易斯不斷地走進來說“再等5分鐘。”每次看到他進來我們都起身準備跑回賽場,但最後他卻進來宣布“小伙子們,比賽被取消了。”
肯尼-達格利什:沒人知道那場災難到底有多嚴重。我讓隊員們呆在休息室里,然後到走廊里觀察情況。一些球迷聚集在那裡,他們向我大聲叫著“肯尼,肯尼,那邊有人死了。”恐怖的訊息隨後便傳開了。外面的人開始將這場的災難公布於眾。出於本能,我第一個反應就是去看看我的家人是否平安。
約翰-阿爾德里奇:我們正在更衣的時候得到了有利物浦球迷死亡的證實。有的隊員已經換好了衣服,但還有一些還在淋浴。我依然記不得當時我到底做了什麼。我瞥見約翰-巴恩斯,他眼中含著淚水,靜靜地坐在那,不想願意被打擾。其他一些隊員也都驚呆了。我們都已經說不出話來,更衣室里出奇地安靜。通常當我們聚在更衣室里時,大家都會說個不停並相互開著玩笑。但此時,我們已經失去了理性的邏輯,腦中一片混亂。
約翰-巴恩斯:當我聽到戴斯-萊南說“這裡發生了慘劇,死了很多人!”時,我整個人失去了知覺。我簡直無法相信這樣的事,剛才聽到的謠言竟然成了事實。更衣室里沉寂地讓人恐怖,每個人都盯電視螢幕。沒有人坐著,也沒有人說話。諾丁漢森林的隊員也在休息室里沉默著,他們能說什麼呢?難道說“你們的球迷死了,我們感到很難過。”嗎?他們是諾丁漢森林的隊員,我們是利物浦隊員,但這樣的事實在那一刻已經無關緊要了,因為有那么多的球迷在球場失去了性命。足足有一個小時我們都只是靜靜地看著電視,更衣室里很多人都哭了。每個人都在擔心是否有他們認識的人在悲劇中喪生。我來到利物浦僅僅兩年,基本沒認識幾個球迷,但對於出生在利物浦的隊員,例如約翰.阿爾德里奇和史蒂夫.麥克馬洪來說就不同了。奧爾多非常地不安,他發瘋似地要去打電話。後來我們都上了大巴,每個球員都和妻子坐在一起,手緊握著手,依然呆呆地沉默無語。回利物浦的路上隊員們都喝了很多酒,我也在喝了許多白蘭地之後完全醉掉了。一路上哭泣聲從沒有停過,球員們的妻子都哭了,我也哭了,肯尼也哭了。布魯斯甚至說他不想再踢球了。
肯尼-達格利什:第二天人們都聚集到安菲爾德。大家都只是想把鮮花和禮物放在香克利大門旁來緬懷死去的球迷。彼德.羅賓遜聯繫球場管理人員讓他打開大門。在那種時候,利物浦俱樂部不忍心讓球迷們站在大街上,這樣的決定無疑是偉大的。晚上6點,我們都去了聖.安德魯斯大教堂,布魯斯.格羅貝拉宣讀了祭文。那時人們百感交集,失落、困惑與哀痛充斥著人們的心靈。球員們和他們的妻子決定要為球迷做些事情。第二天訓練等例事都取消了,我們都帶著家眷來到安菲爾德,和那裡的球迷交談、喝茶,互道安慰。利物浦俱樂部是球迷們的聖地,因此在那時那刻球迷們很自然地都聚集到了這裡,人們的心彼此緊密相連著,只有在安菲爾德,人們才能找到內心的慰籍和安寧。
約翰-阿爾德里奇:最後證實了有96名利物浦球迷在這場悲劇中喪生,我感到莫大的悲哀。那些球迷有什麼錯啊,他們只不過是在平常的一天去觀看我們的比賽而已,但最終卻失去了性命。我記得我曾接受了《利物浦回聲報》報的採訪,我說我當時根本不在乎能不能繼續踢球。我說的確實是實話,在之後的兩個星期里,我完全陷入了震驚與無助之中,我什麼事都做不了。我可以坦誠地說,希斯爾堡慘案在我心理上造成了長期的創傷,久久難以恢復。它讓我身體,心理和精神都變得很脆弱。我再也沒有過參加訓練的念頭,我記得當時我甚至都無法跑起來。我曾一度懷疑自己能否再積聚起力量重新投入比賽。我很嚴肅地想到了退役,我理解了什麼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而我也無法理解足球真正的意義。
約翰-巴恩斯:希爾斯堡慘案使我弄清了人生的重要意義。在那之前,我總是要讓一切都充滿希望。但發生在Leppings Lane看台的悲劇使我不禁認真思考自己的人生。足球失去了它的意義,足球並不是生命的全部,也不應該是生命的結局。當96名球迷在一場比賽中喪命,孩子們失去父親或者父親失去了兒子時,足球還能是什麼呢!比爾·香克利說過“足球不僅是事關生死的事,而且重於生死。”在那一刻似乎不再正確。足球只不過是一場比賽,一場遊戲,或許值得追求但又豈能與生命本身相比?
約翰-阿爾德里奇:希爾斯堡慘案是一場球迷的悲劇。我們經常一起談起這場噩夢、這場悲劇、這場災難,但我們都不知道我們討論的究竟應該是什麼。此前一個賽季我因傷沒能為利物浦上場,對我來說那簡直是我“個人的災難”。災難?當你知道96個球迷就死在你的身邊時,你會知道錯過一場兩場比賽根本就談不上是什麼災難,甚至是無關緊要的。許多事情都已經無關緊要了,那些無辜的球迷痛苦地死去,那才是一場真正的災難,一場真正的悲劇!
肯尼-達格利什:離開利物浦之後我接到了謝菲爾德星期三俱樂部的邀請,但是因為希斯爾堡慘案我無法接受它。和我洽談這份工作的人說“我從不去回想那件事。”但我做不到,尤其是在希斯爾堡體育場,我更不可能忘掉那些在Leppings Lane看台失去性命的利物浦球迷。

96位遇難者

以下為遇難者名單,括弧內為遇難時年齡
John Alfred Anderson (62)
Thomas Howard (39)
Colin Mark Ashcroft (19)
Thomas Anthony Howard (14)
James Gary Aspinall (18)
Eric George Hughes (42)
Kester Roger Marcus Ball (16)
Alan Johnston (29)
Gerard Bernard Patrick Baron (67)
Christine Anne Jones (27)
Simon Bell (17)
Gary Philip Jones (18)
Barry Sidney Bennett (26)
Richard Jones (25)
David John Benson (22)
Nicholas Peter Joynes (27)
David William Birtle (22)
Anthony Peter Kelly (29)
Tony Bland (22)
Michael David Kelly (38)
Paul David Brady (21)
Carl David Lewis (18)
Andrew Mark Brookes (26)
David William Mather (19)
Carl Brown (18)
Brian Christopher Mathews (38)
David Steven Brown (25)
Francis Joseph McAllister (27)
Henry Thomas Burke (47)
John McBrien (18)
Peter Andrew Burkett (24)
Marion Hazel McCabe (21)
Paul William Carlile (19)
Joseph Daniel McCarthy (21)
Raymond Thomas Chapman (50)
Peter McDonnell (21)
Gary Christopher Church (19)
Alan McGlone (28)
Joseph Clark (29)
Keith McGrath (17)
Paul Clark (18)
Paul Brian Murray (14)
Gary Collins (22)
Lee Nicol (14)
Stephen Paul Copoc (20)
Stephen Francis O'Neill (17)
Tracey Elizabeth Cox (23)
Jonathon Owens (18)
James Philip Delaney (19)
William Roy Pemberton (23)
Christopher Barry Devonside (18)
Carl William Rimmer (21)
Christopher Edwards (29)
David George Rimmer (38)
Vincent Michael Fitzsimmons (34)
Graham John Roberts (24)
Thomas Steven Fox (21)
Steven Joseph Robinson (17)
Jon-Paul Gilhooley (10)
Henry Charles Rogers (17)
Barry Glover (27)
Colin Andrew Hugh William Sefton (23)
Ian Thomas Glover (20)
Inger Shah (38)
Derrick George Godwin (24)
Paula Ann Smith (26)
Roy Harry Hamilton (34)
Adam Edward Spearritt (14)
Philip Hammond (14)
Philip John Steele (15)
Eric Hankin (33)
David Leonard Thomas (23)
Gary Harrison (27)
Patrik John Thompson (35)
Stephen Francis Harrison (31)
Peter Reuben Thompson (30)
Peter Andrew Harrison (15)
Stuart Paul William Thompson (17)
David Hawley (39)
Peter Francis tootle (21)
James Robert Hennessy (29)
Christopher James Traynor (26)
Paul Anthony Hewitson (26)
Martin Kevin Traynor (16)
Carl Darren Hewitt (17)
Kevin Tyrrell (15)
Nicholas Michael Hewitt (16)
Colin Wafer (19)
Sarah Louise Hicks (19)
Ian David Whelan (19)
Victoria Jane Hicks (15)
Martin Kenneth Wild (29)
Gordon Rodney Horn (20)
Kevin Daniel Williams (15)
Arthur Horrocks (41)
Graham John Wright (1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