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迪厄階級理論

1968年至1988年任法國國家科研中心社會學部主任,創辦《社會科學的研究行為》。 很多時候為了爭取場域內其他人的認可,於是會形成象徵鬥爭。 對布氏來說,社會科學家的任務,就是要清楚描繪場域邊際,場域特色,裡面有何種角色、籌碼是什麼。

皮埃爾·布迪厄

Pierre Bourdieu(1930-2002)當代法國著名社會學家,1954年畢業於巴黎高等師範學院。1958年赴阿爾及利亞服兵役,並在那裡開始其社會學研究。1968年至1988年任法國國家科研中心社會學部主任,創辦《社會科學的研究行為》。1982年入法蘭西學院任社會學教授。布迪厄著述達340餘種,涉及人類、社會學、教育、歷史、政治、哲學、美學、文學、語言學等領域,其中主要有《阿爾及利亞的社會學》、《實踐理論概要》、《再生產》、《背井離鄉》、《區隔》、《學術人》、《藝術法則》。其影響遍及世界,特別是歐美知識界。2000年,英國皇家人類學會授予他國際人類學最高榮譽赫胥黎獎章。

社會學理論

“習性”(habitus):在社會中所有社會成員的行動的關鍵原則。Habitus中文嚴格說沒有對應翻譯,該字是布氏界羅馬文所改用而來,的確具有習慣、習性的意味,但是卻不是單純反射性的習慣,而是一個透過長時間生活實踐,累積下來的,視為理所當然的一種習性,諸如中國人覺得吃米飯才算吃飯,吃漢堡不算。放到社會階層與場域理論去看,當在特殊社會環境下成長的個體,自然受到該環境文化深刻影響,很多日常生活視為當然的東西,未必在另一個環境視為當然。比如,一個沒落王孫,雖然經濟無法支持,但仍有深刻對精英生活懷念,無法降格習慣庶民生活。
“場域”(champs):一個社會被分割成許多不同的場域,在這些不同的場域(已經結構化了的一些場所)進行一些為了特定目標的競爭。場域一辭,原文也有田野的意思。布氏從人類學起家,自然受到田野方法非常深的影響。場域不是一個實體存在,而是一個在各個個人之間,群體之間想像上的領域,場域其實有邊界,但是各個在特殊場域內的行動者,都難以說清楚場域為何,但是如果他真的從屬於各個場域,就會知道該怎么作,誰是老大,誰在挑戰。
場域一般可分作資深/資淺者,或可分為掌握資源者與資源匱乏者。兩者之間又可交錯,處處形成鬥爭關係。很多時候為了爭取場域內其他人的認可,於是會形成象徵鬥爭。
場域,布氏導入義大利馬基亞維利的理論,指出掌握資源者,通常會用獅子策略,表面靜默,但力量強大;而未具資源者,通常要挑戰既得利益者,於是雖然力量較小,但是會點起戰火。
對布氏來說,社會科學家的任務,就是要清楚描繪場域邊際,場域特色,裡面有何種角色、籌碼是什麼。布氏認為,通常籌碼有:經濟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
“象徵暴力”(violence symbolique):一個社會是由象徵暴力主導運作。象徵暴力意謂說,宰制的力量如何讓被宰制的人體認不出來他們正被宰制,這種宰制的能量即是象徵暴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