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與環境工程系列叢書:環境規劃與管理

環境規劃與管理的目的 環境規劃與管理的作用 環境規劃與管理的依據

圖書信息

作 者:劉琨,等編
叢 書 名:
出 版 社: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0330983
出版時間:2010-11-01
版 次:1
頁 數:286
裝 幀:平裝
開 本:16開
所屬分類:圖書 > 教材教輔 > 大學教材
圖書 > 科學與自然 > 環境科學

內容簡介

《高等學校十一五規劃教材·市政與環境工程系列叢書:環境規劃與管理》主要介紹: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基礎理論和方法。考慮到環境規劃與環境管理既緊密聯繫又自成體系的特點。在結構安排上將兩者相通的基礎理論和方法匯總形成第一編環境規劃與管理導論,並將環境規劃和環境管理分別列為第二編和第三編。全書共三編20章。第一編(1-6章)主要介紹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基礎理論、技術支持、數學方法等;第二編(7-13章)為環境規劃專題,包括大氣污染防治規劃、水污染防治規劃、固體廢棄物防治規劃及噪聲污染防治規劃等;第三編(14-20章)為環境管理專題,包括環境管理模式、區域環境管理、企業環境管理、全球環境管理等。
《高等學校十一五規劃教材·市政與環境工程系列叢書:環境規劃與管理》可作為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和生態學等專業本科生的教學用書,研究生與博士生的教學與研究參考資料,以及從事環境工程人員的技術參考用書。

目錄

第一編 環境規劃與管理導論
第1章 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基本概述
1.1 環境規劃的含義
1.2 環境管理的定義
1.3 環境管理與環境規劃的關係
1.4 環境規劃與管理的目的
1.5 環境規劃與管理的任務
1.6 環境規劃與管理的作用
1.7 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對象和內容
1.8 環境規劃和管理思想與理論的形成和發展
第2章 環境規劃與管理的理論基礎
2.1 環境規劃與管理的系統論原理
2.2 環境規劃與管理的生態學原理
2.3 環境規劃與管理的經濟學原理
2.4 三種生產理論
第3章 環境規劃與管理的依據
3.1 我國環境保護方針政策體系
3.2 環境規劃與管理的法律制度體系
3.3 環境標準體系
3.4 環境管理機構體系
第4章 環境規劃與管理的手段和技術支撐
4.1 環境管理的手段和職能
4.2 環境規劃與管理的技術支撐
第5章 環境規劃與管理的數學方法
5.1 環境數據處理方法
5.2 最最佳化分析方法
5.3 常用決策分析方法
第6章 環境承載力與可持續發展
6.1 環境承載力
6.2 可持續發展
第二編 環境規劃學
第7章 大氣環境污染防治規劃
7.1 大氣污染物概述
7.2 大氣環境規劃基礎
7.3 大氣環境規劃模型與方法
7.4 大氣污染綜合防治途徑
第8章 水環境污染防治規劃
8.1 水環境規劃的內容和類型
8.2 水環境規劃基礎
8.3 水環境容量及其分配
8.4 水污染控制最佳化規則
8.5 水環境綜合管理與防治措施
第9章 固體廢物污染防治規劃
9.1 固體廢物管理規劃基礎
9.2 固體廢物管理規劃內容
9.3 固體廢物管理規劃模型與方法
9.4 固體廢物控制工程技術
9.5 固體廢物的生物處理
第10章 噪聲污染防治規劃
10.1 噪聲污染概述
10.2 噪聲污染防治措施
第11章 生態環境規劃
11.1 概述
11.2 基本內容與方法
11.3 生態產業園規劃
第12章 區域環境規劃
12.1 城市環境管理
12.2 農村環境管理
12.3 流域環境管理
12.4 區域開發行為的環境管理
第13章 環境規劃決策支持系統
13.1 決策支持系統概述
13.2 決策支持系統的基本構成
13.3 環境規劃決策支持系統
13.4 環境規劃DSS實例
第三編 環境管理學
第14章 環境管理模式
14.1 末端控制為基礎的傳統環境管理模式
14.2 污染預防為基礎的環境管理模式
14.3 污染預防模式實施過程的環境規劃管理
第15章 組織機構的環境管理
15.1 循環經濟
15.2 清潔生產
第16章 區域環境管理
16.1 區域環境管理的原則
16.2 城市環境管理
16.3 農村環境管理
16.4 流域環境管理
16.5 開發區環境管理
第17章 企業環境管理
17.1 環境型生產管理
17.2 環境型行銷管理
17.3 組織的環境管理
第18章 自然資源環境管理
18.1 土地資源的保護與管理
18.2 水資源的保護與管理
18.3 森林資源的保護與管理
18.4 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管理
18.5 海洋資源的保護與管理
18.6 草原資源的保護與管理
18.7 自然保護區的管理
第19章 國外環境管理與ISO 14000體系簡介
19.1 國外環境管理
19.2 ISO 14000標準體系
第20章 全球環境管理
20.1 全球環境問題的現狀及其產生原因
20.2 全球環境管理的主要行動
20.3 中國關於解決全球環境問題的態度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第1章 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基本概述環境問題自古有之,但在不同時期其性質和表現形式不同,對人類和其他生物的影響不同,因而人類對環境問題的認識程度也不相同。
在農業文明以前的整個遠古時代,人類以漁獵和採集為生,人口數量極少,生產力水平極低,對自然環境的干預,無論在程度上還是在規模上,都微乎其微,因而可以認為不存在當前所說的環境問題。
但是進入工業文明時代以來,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人口數量急劇膨脹,經濟實力空前提高,在追求經濟成長的驅使下,人類對自然環境展開了前所未有的大規模的開發利用。在這一時期,人類在創造了極大豐富的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引發了深重的環境災難。環境問題具有與以往完全不同的性質,已經上升為從根本上影響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重大問題。
進入20世紀之後,隨著越演越烈的資源過度開發和生態破壞,環境問題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最重要的全球性問題之一。自然資源的耗竭、溫室效應引發的全球氣候變暖、區域環境質量的下降、南北極上空臭氧層的破壞、酸雨區的擴展、全球性生物多樣性減少、固體有害廢棄物的大量產生和堆棄等一系列的環境問題,已成為人類社會實現持續發展的最重要障礙之一。
環境問題給人類帶來嚴重的危害和不利影響,出現於20世紀50-60年代的“八大公害事件”曾使成千上萬的人直接死亡。而目前,環境問題已嚴重地削弱了自然環境系統對人類生命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的支撐能力。這種支撐能力已不足以負擔起目前人類社會生存的需求,更不要說為未來的發展提供支持。
環境問題的嚴重性,使人們終於不得不對環境問題的產生和解決給予更加深刻的認識和反思。人們認識到,不同的環境問題之間互為因果,相互交叉,彼此助長強化,使問題更加複雜化。總的說來,環境問題是整個地球在人類過度作用下發生的系統性病變的表現。環境的惡化,使人類失去了潔淨的空氣、水和土壤,破壞了自然環境固有的結構和狀態,干擾和破壞了生態系統中各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繫。可以毫不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