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的菸斗

蕭邦的瞬間 音樂的砂器 里爾克的注視

作 者:賈曉偉 著
出 版 社: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087414
出版時間:2012-02-01
版 次:1
頁 數:352
裝 幀:平裝
開 本:16開
所屬分類:圖書 > 文學 > 散文/隨筆/書信

內容簡介

《巴赫的菸斗》為著名樂評人賈曉偉最新的一部隨筆集,文中內容以古典音樂為主,兼及美術、電影與文學多個方面,在大文化視野下通過對大師作品解讀,探討當下環境下如何理解經典,與逝去的大師對話。作者文筆充滿豐富感知與思想基礎,可讀性強。
《巴赫的菸斗》中話題在古典音樂方面有巴赫、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蕭邦、舒曼、馬勒、蕭士塔高維奇等。美術有馬蒂斯、達利、巴爾蒂斯、弗里達、艾舍爾等。文化上有里爾克、貝克特、策蘭、貝婁、塞林格、伯恩哈德、桑塔格等。

作者簡介

賈曉偉,藝術評論家,專欄作家。童年學畫,少年為詩,成年行走國外,今日拴馬下鞍,入文字、音樂、圖像的符號世界。

目錄

菸斗客巴赫 代序
音樂
巴赫與水結晶
奧菲歐與普桑
莫扎特過時了嗎
享樂頑童的淚與笑
另類《歡樂頌》
舒伯特與現代人
200歲的舒曼
蕭邦的瞬間
愛國與愛情:蕭邦誕辰200年
唯情蕭邦與無情世界
馬勒之後,大霧茫茫
窗外馬勒
告別的大地,天空
歐洲快車,風景與馬勒
理查·施特勞斯的句號
德彪西、馬拉美與巴黎的悠閒
克羅士先生,德彪西先生
古典音樂與古典可樂
一言難盡的勛伯格
觀看音樂
蕭士塔高維奇的另一張畫像
蕭士塔高維奇的面具
變聲
西方音樂回眸
一千年
古典音樂的母體,鄉愁
變形:現代繪畫、文學與電影中的音樂
奧博林的傳人
波里尼與音樂之道
約夏·貝爾的律令
普列特涅夫:與梅菲斯特簽約
勛伯格的詩意書寫
萊布雷希特
帕瓦羅蒂,在商業與音樂之間的平衡
保羅·莫里哀之逝
左岸香頌
司芬克斯
野蠻與禪
空氣吉他
薩岡的玩笑
鋼琴與身體
另一個世界
音樂的砂器
謎一樣的“謎”
無厘頭
用英語數錢
從高處塌下來
一個音樂聖愚,或預言者
中國音樂60年
突圍與烏托邦
聲音之鞭
像昨天一樣搖滾嗎
電影
伯格曼,真正的大師步入虛空
拉斯·馮·提爾:生錯了時代的哲學家導演
從帕索里尼說起
波蘭斯基的路口
卓別林的幽靈
西恩·潘的風景
朗讀
蘇菲·瑪索之變
拉茲與貧民窟百萬富翁
後天之前
海角七號,兩種解讀
美術
巴爾蒂斯
英國霧,透納,培根
馬蒂斯
弗里達的創傷與傳奇
艾舍爾的魔鏡
達利的舞蹈
西方美術的結點
拉奧孔
文化
塞林格:沒有守望者的守望
里爾克的注視
保羅·策蘭的黑夜
先知貝克特
臨終的蘇珊·桑塔格
描述失敗的高手,很難相信貝婁己死
南方的洛爾迦
本雅明,無界限之旅
博爾赫斯,書鏡中人的鏡中畫像
薩瓦托:一局同時下完的棋
零狀態,杜拉斯《死亡的疾病
穆齊爾《沒有個性的人
朋霍費爾的《獄中書簡》
洛特雷阿蒙
勞倫斯的第二次到來
遺忘的林中路
凡事得先撕破
不可解的文本,謎一般的人
布魯姆:文學,不可遺忘的廢黜之王
格奧爾格:詞語之國的破碎
伯恩哈德:文化敵意與憤怒的刺
霍布斯鮑姆與人小物
馬爾羅:最後的英雄主義
齊奧朗:反思與瓦解
後記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日本人江本勝出版過一部名叫《水知道答案》的消費文化讀本,受到世界範圍的白領歡迎,已推出了若干續集。江本勝是醫學博士,20世紀90年代起熱衷高速攝影,從冷凍室的微觀水珠,攝取世界投身在其問的影子。在他看來,水有記憶與神秘的傾聽能力,聽時下流行的重金屬搖滾樂,水珠的結晶圖像會意外地紊亂不堪;聽到巴赫的古典音樂,則結出相互聯結的完美形狀,呈現超級對稱圖案。他說,讓人稱奇的是,水聽到人的不同話語也有敏銳反應,讚美與祝福的話語讓水珠笑逐顏開,人的髒話與惡言讓其無比難堪,圖像是嘔吐的魔鬼樣子。江本勝緬懷萬物在其原初位置的工業化之前的世界。那時水珠未被驚擾、分裂,水是水自己,沒被蓄積、過濾與消毒。水珠的結晶圖像也因此和諧有序,有古典音樂的形貌。
這的確是作者的一番渴望,藉以指責科技與資本雙頭猛禽犯下了讓萬物萬劫不復的罪行。江本勝說,我們今天的世界,處於宇宙形成之前的無序、焦灼狀態,一切都在走向分裂;占有人體重量一半以上的水,在當代文明主導的環境裡出了問題,以水觀物觀人,盡可知天下境況。
且不管江本勝高速攝影的技術如何,以及他的勸告,古典音樂能治療疾病,卻是不爭的事實。據有關資料統計,巴赫與莫扎特的音樂有治療效果,勝過精神藥物。一張講述加拿大鋼琴家古爾德的影碟里有這么一個故事:一位幾乎癱瘓的歐洲婦女,某天聽到了古爾德彈奏的巴赫《平均律》,身體有了奇特感應,後來病徵減輕,竟在聽唱片中一天天康復了。面對鏡頭,她傳誦人子一樣訴說巴赫音樂的神奇,稱不管個人命運如何詭異,好的音樂是終極啟示,好的琴師,可以帶來身心的修復與拯救。
巴赫的音樂里有個決定論的上帝(與當下世界風行的偶然論、隨機論正好相反,巴赫的神恩論對抗商業社會的達爾文主義及叢林法則),這個上帝是調性,也是江本勝從水晶體裡攝取與音樂呼應的完美圖像的前提。聽巴赫音樂,讓人覺得內心穩妥,腳下的大地充滿安定感,仿佛萬物默默停留其位,連自己居住的房屋也變得非同凡響,如同一個處於憧憬與期待中的人。對巴赫而言,他的每座音樂建築,都以局部與整體嚴密的呼應作為準則——每個點、每條線都向上發展,與高處隱秘不現的上帝高度統一。這是巴赫心中的世界,萬物表現為這個上帝的局部,事物藉助於整體顯現自己,瀰漫詩意。
沒有什麼形式,能比教堂的結構更能說明巴赫的音樂特徵。每一道拱門,過廊,拱門上的曲線與雕刻,以及空間的轉折,無不指向尖頂。但我們置身的技術時代,也就是今天,建築已經沒有了統一者——那根指向高處中軸的支撐了。現代建築是漫溢,體育場式的,是力學與建築材料的結合,充滿商業與實用氣息,自然不可能有深刻的生命哲學與神學意蘊。現代音樂也情同此理,那根原本向宇宙汲引力量的中軸彎曲變形了,隸屬大地,與天空無關。商業與科技解構了生命的靈性,驅使眾生,人與地上的一切與上界的關係被斬斷,得到的是唯物主義一方的解釋。
江本勝寫道,水珠聽巴赫時的樣子,是所有結晶體中最美的;聽莫扎特、蕭邦、柴可夫斯基的音樂,也有類似反射。作者說,人體這么一個由水組成的系統,是對大宇宙系統的反射。人們身心繫統的紊亂,與大腦中的意識系統與宇宙感知能力趨弱有關。依次類推,當代人對美的感受力大打折扣,美與不美對人而言不再是美學與道德問題,轉換成了消費的一極。
托爾斯泰到了晚年,強烈反對現代音樂,對貝多芬也表示不屑。在一系列關於“天國”的文字中,托爾斯泰抨擊現代藝術與沒有敬畏感的現代生活。他說,人類在未來將陷入荒蠻境地,自救的方法不是向前行,而是往回退。這種被學者總結出的“托爾斯泰主義”,倡導人們過農耕的簡樸生活,以“天國”作為生命的尋求。這一主義並非自托爾斯泰始,早期的歐洲大思想家、藝術家都有論述。先知們預言了商業社會對人的無情腐蝕,被金錢動搖的萬物根性。一個看似豐盈的現代物質世界,正加速進入荒寂狀態。
斯特拉文斯基晚年時自比巴赫,以詩人艾略特為例,稱自己與艾略特一樣,是修補古典舊船的人。他說,他的現代藝術實踐是與古典世界的統一,只是表面有些奇異。晚年的斯特拉文斯基,渴望自己能與巴赫成為硬幣古典與現代的兩面,甚至應當不分彼此。
江本勝在書的後記中說,宇宙中的一切都有相似性,像一個巨大的曼陀羅。水來到地球,是以回歸宇宙為目的的旅程中的一段,所有的水都要重返宇宙,與每個生命個體一樣。這裡面隱含神秘主義循環論的意思,儘管沒有直說,但他期望混沌、焦灼的世界會變得多少好一些。的確,萬物皆流,人是大地過客,自封的主人,到了生命交還上帝之日,也許上帝會索要最初給予時的樣子。那是感恩與讚美在人體水分子裡結晶於開端的良善圖形。從這個角度講,巴赫的古典音樂是在傳達神給人的諾許以及對人的期盼。榮耀上帝,自始至終是巴赫寫作音樂的動機。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