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焦人

巴焦人屬薩馬拉人種,勇敢善良,不怕艱險,不喜歡在陸地安居,寧願生活在波濤洶湧的海洋上,捕捉魚蝦,隨波遊蕩,自由自在。人們稱他們為“海上的薩馬拉人”或“馬焦人”,是“漁民”的意思。

菲律賓群島有7000多個島嶼,100多個民族。其中有一個奇特的民族——巴焦族,他們幾乎一生都生活在海上,與大海打交道。
巴焦人巴焦人

巴焦族的由來

多少世紀以來,該民族一直生活在海上,遊走於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尼之間的水路上。巴焦族散居四方的起源可以在講述馬來西亞柔佛國一位公主的傳說中得到印證。當公主被突如其來的洪水捲走後,悲痛欲絕的父親遣散了他的臣民,要求他們找到他女兒之後才能返回家園。

巴焦人經常潛水這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巴焦人經常潛水這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巴焦人的日常生活歷經數代的時光變遷之後,巴焦人適應了周圍的海洋環境,雖然他們被邊緣化了,但他們積累的海洋知識依然受到馬來大蘇丹的尊崇,後者在建立和保護海水貿易路線時經常要採納他們的建議。巴焦人掌握著嫻熟的自由潛水技巧,深入30米的水下追逐魚群或撿拾珍珠和海參完全不在話下。海參不僅是巴焦人餐桌上的美食,而且也是他們經營了幾百年的商品。

巴焦人的日常生活

巴焦人世世代代以船為家,常常乘坐各種小船,在菲律賓南部蘇祿群島周圍海域的海面上到處漂泊,往來於各個小島之間,向大海和荒無人煙的島嶼捕獵和尋找生活所需的食物。
巴焦人都善於造船,式樣也是五花八門。每戶人家一般都有好幾條船。有一種小船,船上裝有艙屋,專門是供居住的,叫做“利柏”;另一種叫做“真金吉”的小船,是一種輕型船,主要用來搬運貨物;還有一種叫做“達潘吉”的小船,是專門捕撈魚和貝類的。小船通常塗上許多不同的顏色,使人看了很容易識別。
巴焦人顴骨高聳,色黧黑全身皮膚被海風吹得十分粗糙,頭髮也被曬成棕色了。因為他們長年累月同大海打交道,風餐露宿,在大海中浮沉,個個就有了極好的水性,人們是潛水能手,不用任何潛水工具,就可潛進水下20多米深處,撈取各種珍珠貝類以及其他珍貴的海洋生物。捕來的魚兒、玳瑁,撈取到的牡蠣、珍珠等,便用業用其他民族進行交易,換取所需的食物和日用品。

一個巴焦族小孩和他的寵物—鯊魚一個巴焦族小孩和他的寵物—鯊魚
擅長潛水的民族

巴焦人生活在位於婆羅洲、蘇拉威西島和菲律賓群島指點的珊瑚海中,與海洋親密共處,幾乎從來沒有上過岸。這裡的一位“水下獵人”的絕技令人瞠目結舌,他通過意念下潛到20米深的海底,即使沒有負重,也能悠然的在海底大步穿行,仿佛在陸地上打獵一般。在水壓下他可以僅憑一口氣在海底捕魚5分鐘!
由於潛水是巴焦人一項司空見慣的日常活動,所以他們從小就會故意刺破自己的耳膜。印度尼西亞北蘇拉威西省Torosiaje社區的伊姆蘭·拉哈桑介紹說,“你的耳朵和鼻子會血流不止,因為頭暈目眩,你不得不在床上躺一個星期,從此,你潛水時痛苦就不會再與你相伴。”難怪許多巴焦族老人聽力都不太好。巴焦人潛水時都會佩戴鑲著玻璃鏡片手工雕刻的木質護目鏡,手持利用船上廢舊材料改制的漁叉。

水上生活

安妮·凱西姆同她的兒子拉姆丹曾經在這樣的村莊居住了6個月,他們的生活來源是採集珊瑚礁里任何可以採集的東西。傍晚時分,他們與其他船隻一起停靠在一座小島附近風平浪靜的紅樹林邊。他們在船尾生火啟灶,或炙烤海貝,或煮燉海鮮。對於他們,與大自然親近是須臾不可或缺的:“我喜歡生活在海上,

水上村落水上村落
捕魚划船,感受冷熱變化,” 安妮說。
這種生活顯然不太容易。大多數的巴焦家庭都配備了最低限度的發動機,但安妮家裡卻裝不起。“每當去Torosiaje(村落名),我總是划船而行。我們一貧如洗,丈夫死於抽筋。”其實她所說的應該是減壓病。現在,有些錢的都會購買壓縮機來幫助潛水。把壓縮空氣通過花園軟管輸送給潛水員能使他們下潛的更深的地方(超過40米)待得更長。由於巴礁人對暴露在高壓下的限制條件認識不足,許多人因為血液中充斥了致命的氮氣泡兒導致殘疾或斃命。

巴焦人的一生

巴焦人曾經謀略在島嶼沿海定居,用竹、木和樹葉蓋草房,但由於不習慣定居生活和別的民族的干擾,不能長久固定一處,依舊長年累月地生活在海上。海上的顛沛生活比陸上生活艱苦得多,加上疾病和貧困,巴焦人的壽命都很短。
巴焦人盛長近親結構,往往影響後代的身體健康。有時男女雙方血緣關係過近時,人們就會向“海怪”送祭品,往海里拋擲家中的珍貴飾品,祈求保佑子孫後代健康長壽。巴焦人崇拜自然,迷信鬼神,遇到任何災難,隨時準備好了祭品,祭奠那些魔鬼和惡神,乞求消災。
巴焦人以船為家,以船為生,人們在船上出生、成長,在船上成家、生孩子。人死了實行

巴焦族兒童巴焦族兒童
水葬。水葬時,死者的親戚把刻有小海馬的雕像切碎後拋進海里,據說是為了讓死者的靈魂在海洋中得到超度。
黛安娜·波圖提賀是在大海上出生的,如今已經年過半百,他的一生都是在寬1.5米長5米的小船上度過的。他只有在用捕捉來的魚去換取大米或需要添加飲用水的時候才會上岸,他小船上日常生活用品一應俱全:罈罈罐罐、煤油燈,還有若干盆栽植物……

是巴焦族的未來在哪裡

因為利潤的誘惑,尤其是利用氰化鉀來捕捉海產品的時候。氰化物捕魚法最早由香港魚船引入菲律賓地區,目的是為了捕捉生活在珊瑚礁叢中的石斑魚和蘇眉,用以滿足海鮮酒樓對活魚的高增長需求。此方法很快就傳遍了珊瑚礁三角區
該生物區面積廣闊,跨越東南亞6個國家,是地球上海洋物種多樣性最豐富的區域,已知珊瑚有76%都集中在這裡。捕魚時,潛水員用塑膠瓶對準目標物種噴灑有毒的雲霧,這種做法不僅使魚類暈頭轉向,也會破壞珊瑚棲息地。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的研究分析,如今該行業的產值每年高達8億美元。
政府實施了大規模的解決方案,使原本以海為家的遊牧巴焦族,搬入蘇拉威西島沿岸地區的高腳屋中定居。但在Torosiaje社區,更多的巴焦族人離開政府指定的定居點,回到了大海的懷抱,在僅

巴焦人展示自己的收穫巴焦人展示自己的收穫
臨海洋一公里的地方,建立起他們自己的生活社區,並靠打漁為生。
消費意識的轉變,才有望使捕魚業得到可持續發展的機會,例如在香港的消費者,其觀念的轉變,也將起到積極的作用。這正是漁民和一些公司正在努力傳達的理念,靠傳統的魚鉤和網線來捕獲石斑魚,而不是靠氰化物毒藥。傳統的捕魚方式在收益方面的缺陷很明顯,但同時優點也很明顯,那就是更加環保衛生,當這種理念得以推廣後,或許所有食客們都會希望自己餐桌上的魚就是這種魚,這也是巴焦人又能保持傳統生活方式還能改善生活的兩全之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