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成就
巴新生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史、中國倫理文化史和史學理論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已出版學術專著編著多種。其專著《西周倫理形態研究》,是第一部全面揭示中國倫理文化奠基時期的西周倫理形態的書,尤為值得注意的是該書的研究突破了傳統的政治思想史、倫理學說史的範疇,即不僅把倫理作為思想家的思想意識,而是將其作為一種社會的價值趨向與西周的政治、經濟結構緊密相聯,把西周的倫理政治結構、倫理經濟結構視作這種價值觀念的物化,把西周社會看作是一個倫理實體。這種廣義倫理文化的視角,既符合西周的歷史實際,又可大大加深我們對西周作為倫理社會的認識。這種研究視角得到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院長著名哲學家方克立先生的首肯。該書出版後被多種學術專著和博士論文引作重要參考文獻,並被發表於刊物《歷史研究》的《先秦史研究的百年回顧與前瞻》一文介紹。此外巴新生教授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中國史研究》、《中國經濟史研究》、《學術研究》、《東洋文化研究》(日本)等發表學術論文多篇。已發表的論文有些被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如國內的《新華社文摘》、《人大複印資料》、《歷史研究》、《北大學報》,日本的論說關係保存會《中國關係論說資料》、《明代史研究》等轉載介紹徵引。其中《西周宗盟初探》一文,揭示了"宗盟"這種中國早期國家的政權組織形式的構築,認為把異姓納入周人宗法等級秩序的不是傳統的所謂"聯姻",而是伴隨著分封周人所創造的"賜姓、胙土、命氏"這樣一種泛血緣認同的文化。即周人在對異姓諸侯進行宗法分封的前提是將其血緣關係,編織到以姬姓周天子為大宗的宗法秩序內。宗盟政體正是這種文化的一個創舉,這種泛血緣文化是周人的創造,並成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特徵。該文不僅榮獲省部級優秀成果獎,還榮獲中國史學會中國古代史優秀論文獎,成為八篇獲獎論文中先秦史的一篇,獲獎訊息由刊物《歷史研究》《中國史研究》予以刊載。把握中國傳統倫理文化的泛血緣特徵,特別是理解從血緣到泛血緣,從宗法制到宗法秩序,社會與政權在血緣認同文化基礎上得到整合。理解這一點不僅對於我們明白宗法制何以成為西周這種早期國家形態的組織方式,何以成為幾千年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工具,又何以成為歷史上中國人的重要價值觀念。同時對於我們理解中國的特色也是不無裨益的。發現中國歷史文化具有濃厚的泛血緣特徵,提出了"泛血緣文化或擬血緣文化"這一命題,是巴新生教授的主要心得。並在此基礎上發表了系列研究成果《先秦"德"的起源與流變》、《西周宗盟初探》、《西周土地宗法倫理形態研究》、《西周領主土地所有權方面所見之倫理經濟觀念蠡測 》、《西周孝道試析》、《試論西周宗法倫理文化的作用與影響》、《孔子"仁"的泛血緣特徵發微》、《西漢陵縣的創置與關中政治經濟中心的重建》、《漢初郡國並行政體試析》等,並在國內外學術界引起了一定的反響。
科研
現正主持教育部規劃項目"泛血緣文化與周秦漢社會結構研究",承擔國家規劃項目"中國古代文明起源的歷史背景研究"的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