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嶼簡介
在菲律賓呂宋島西南部,介於馬尼拉灣和蘇比克灣之間。長48公里,寬24公里。面積1,373平方公里。多邦板牙人。陡峭的山峰縱貫南北,北為納蒂布山,高1,287米;南為巴坦山,高1,432米,大部分為叢林。平均氣溫25-28℃,年降雨量1,500-3,000 毫米。東部沿海平原為農業區,產稻、玉米、甘蔗、木材和魚類。南部有造船廠,北部闢為國家公園,有溫泉。 菲律賓呂宋島中部的半島,長48公里,寬24公里,面積1,370平方公里,將馬尼拉灣與南海隔開。科雷希多島(Corregidor Island) 在其南端的海灣入口處。大部為叢林地帶,從北到南是陡峭的叢山峻岭,最高峰為北面的海拔1,287公尺(4,224呎)的納蒂布山(Mt. Natib)和南面的海拔1,433公尺(4,701呎)的巴坦山。 半島上重要城市是巴朗牙(Balanga),北部的蘇比克灣(Subic Bay)是美國海軍和菲律賓海軍基地。馬里韋萊斯(Mariveles)港內有造船廠,因太接近首都馬尼拉,故巴坦島的五個港口皆不對外開放。東海岸平原為主要農業區。莫龍(Morong)和巴加克(Bagac)位於西海岸。在北面的埃爾莫薩(Hermosa)有占地1,334公頃(3,296畝)的羅斯福國家公園,內有溫泉和禁獵區。俯瞰馬尼拉灣的巴坦國家公園,占地31,402公頃(77,593畝)。人口426,000(1990)。歷史
這裡曾經發生過著名的巴坦半島戰役。巴坦半島戰役 (1945)發生於1945年1月31日至2月8日,是美軍及菲律賓游擊隊從日本帝國手中解放菲律賓群島中呂宋島之巴坦半島的戰役,是解放菲律賓之戰役中的一部份,目的是占領馬尼拉灣之西海岸,以使用馬尼拉之港口設施及開闢供應線以支援進行中的馬尼拉戰役。 巴坦島在二戰期間占有突出的地位。1941 年,由於日本入侵,美軍在此儲存了將近 1,000,000 加侖(3,800 平方米) 的汽油準備應戰。不久後,在1941年12月,日本軍隊開始侵略這個國家,遭到美軍的頑強抗擊,美菲軍與日軍展開激烈的山地戰、叢林戰和陣地戰。交戰中,木村支隊被圍,前來救援的日軍被殲1個營。月底,日軍因傷亡嚴重喪失攻擊力,被迫轉入防禦,戰局一度陷入膠著狀態。
從1942年1月7日至1月14日,日軍集中偵察及準備進攻阿布凱防線,美軍及菲律賓軍在接近阿布凱迎擊日軍在晚間的進攻,美軍菲律賓師在1月16日反攻,但反攻失敗,1月26日他們被迫撤退到長灘島-墨特馬的防禦地區。
從3月28日開始,日軍發動新一輪進攻,而盟軍因飢餓、疾病及持續戰鬥而被削弱,到4月3日,日軍沿馬尼伯拉斯山突破,美軍菲律賓師已經不能協同作戰,在面對猛烈進攻下不能反擊,4月8日美軍第57步兵團(PS)及菲律賓第31步兵師在阿普河附近崩潰,美軍第45步兵團(PS)最終在4月10日投降。10日起,美菲軍戰俘被押往邦板牙省的聖費爾南多,途中數千人死於飢餓、疾病或被殺害,史稱“巴坦死亡行軍”。同日,日軍占領米沙鄢群島等戰略要地。
著名旅遊景點
薩馬特山位於菲律賓馬坦島的皮拉爾小鎮,這個巴拉圭南部的城鎮,涅恩布庫省首府。位於巴拉圭河東岸,面對貝爾梅霍河口。始建於1779年。巴拉圭河與巴拉那河間農業區(產棉花、甘蔗、穀物、柑橘)的重要商港。有紡織、鋸木、釀酒等工業。公路通亞松森和恩卡納西翁。設有小型機場。薩馬特山是日本於1942年發動最邪惡的巴坦之戰的戰場。
巴坦半島戰役發生於1945年1月31日至2月8日,是美軍及菲律賓游擊隊從日本帝國手中解放菲律賓群島中呂宋島之巴坦半島的戰役,是解放菲律賓之戰役中的一部份,目的是占領馬尼拉灣之西海岸,以使用馬尼拉之港口設施及開闢供應線以支援進行中的馬尼拉戰役。
日軍占領馬尼拉在確保灘頭陣地安全後,日軍發動一個大型鉗形攻勢,在當地防守的3個菲律賓軍步兵師被日軍擊退,面對如此困境,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意識到在灘頭防衛的計畫已經失敗,他立即實施橙色戰爭計畫,這是在戰前已籌劃好以利用阻擊戰防守巴坦半島及科雷希多島的行動計畫,根據橙色計畫,部隊撤退入巴坦半島,在這裹守軍將重組及堅守6個月,該計畫策劃者相關援軍將從美國本土到達,他們希望戰略出現改變,就是日本人的入侵計畫可能被發現。
橙色計畫的概念是阻延日軍的入侵步伐直至美國太平洋艦隊能全力集結及打通往菲律賓的航道,在巴坦半島,由於地形有利於防守,及受到在馬尼拉灣防衛港口設施的守軍及在附近科雷希多島要塞的守軍炮火支援,守軍被預計可堅守至援軍到達,美國海軍已預計需要2年時間以進行橫渡太平洋的戰役,但如果太平洋艦隊在珍珠港內被擊潰,不會有任何增援到達。日軍發動新一輪進攻,而盟軍因飢餓、疾病及持續戰鬥而被削弱,日軍沿馬尼伯拉斯山突破,美軍菲律賓師已經不能協同作戰,在面對猛烈進攻下不能反擊,美軍第57步兵團及菲律賓第31步兵師在阿普河附近崩潰,美軍第45步兵團最終在4月10日投降。美菲軍戰俘被押往邦板牙省的聖費爾南多,途中數千人死於飢餓、疾病或被殺害,史稱“巴坦死亡行軍”。
這座山現在已經開闢成一個戰爭紀念碑。一個巨大的白色十字架靜靜地聳立著,像一個無聲的抗議,又像一個雄辯的男性在提醒世人,這裡曾經有多少人曾死了戰爭。這裡現在已經成為了一個著名的旅遊景點,作為一個戰爭博物館,這裡陳列著眾多的菲律賓英雄以及美軍、菲律賓及日本人在戰爭期間曾使用過的裝備。
民族和文化
巴坦著名的人
托馬斯平平 - Tomas Pinpin (阿布開) - 這個被尊稱為“菲律賓的印刷王子”和“菲律賓印刷之父”。他於1608 年末在阿布開(Abucay)學習了多米尼加共和國的印刷技術。在阿布開,父親Blancas於1609年 受聘於一家印刷廠,年輕的Pinpin 就是那裡當學徒,學習印刷技術。後來,阿布開主要的國小以他的名字命名,托馬斯平平紀念國小。他的雕像被立在這間國小的院子中。
Romi Garduce (巴朗牙) - 這位登山愛好者登上了埃佛勒斯峰(中國稱珠穆朗瑪峰)。 Mel Tiangco (皮拉) - 這是一個備受歡迎的電視新聞播音員和電視主持人,GMA Kapuso 基金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