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簡介
導 演:武兆堤編 劇:于敏
主 演:印質明 任頤 李孟堯 潘德民 吳必克 (更多)
上 映:1958年
地 區:中國大陸
顏 色:黑白
類 型:劇情片
演職人員
工地青年 (1958)製作團隊 職員表武兆堤 .... 導演
于敏 .... 編劇
劉永臻 .... 攝影
童景文 .... 美術(製作設計)
車明 .... 作曲
闕敬修 .... 錄音師(收音)
競痕 .... 副導演
楊文浩 .... 劇務
蔡光 .... 特技設計
郭甲東 .... 特技攝影
長影樂團 .... 伴奏
尹升山 .... 指揮
工地青年 (1958)演員表
印質明 .... 尚越
任頤 .... 白福
李孟堯 .... 牟青
潘德民 .... 溫國茂
吳必克 .... 靳春榮
馬世達 .... 金丕烈
賀小書 .... 陸珊
蘇劍峰 .... 趙麗娟
任偉民 .... 梁皓
劉增慶 .... 諸瑞
藍群 .... 粗壯工人
葉琳琅 .... 技術員
李亞林 .... 技術員
故事梗概
工地青年 (1958)故事梗概建築工地上載著建築材料的卡車像穿梭般地賓士著,起重機的長臂時起時落,密密層層的手腳架上人們在緊張的勞動著。第五工區的工作很不順利,不僅工作紊亂,而且工人常常窩工。從學校出來不久的見習技術員尚越,根據自己僅有的一點書本知識,認為工地所以窩工、紊亂,主要原因是工人不懂機械原理,不善於使用機械所致,於是寫了一份冗長的見習報告給工區主任牟青。牟青讀了報告後,在一次會議上尖銳地批評了尚越脫離實踐,不依靠工人民眾的思想。尚越一時接受不了,情緒大為低落,但在牟青誠懇的勉勵和工段支部書記教導下,經過反覆的思想鬥爭,初步認識了自己的錯誤。不久,領導上提升尚越為副工段長,讓他在技術方面幫助工段長白福同志。工段長白福的經驗豐富,曾負責過九個大工程,因此在工作中特別自滿,也不願接受民眾意見,對新鮮事物失去了敏銳的感覺,他認為領導上給予他的土方工程任務太重,定額太高,並且聲言領導上多給他撥點人才能完成任務。但工人民眾卻不這樣認識。尚越在工人們的鼓舞下,又提出一個不切實際的革新方案,實驗結果又失敗了。這時,尚越由於工段長白福的反對和愛情問題受到挫折,思想鬥爭很激烈,後在領導和工人的批評、幫助下,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與工人一起刻苦鑽研,終於實現了工程機械化,大大提高了工效,提前完成了任務。
導演介紹
武兆堤,中國電影導演。1920年生於美國的匹茲堡,父母都是知識分子。1925年,他隨父母回國,在太原求學。1936年參加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1937年在西北戰地委員會游擊四支隊劇團,二戰區隨工劇團任演員。1939年來到延安,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從1939年到1949年,他先後工作於抗大文工團,東北軍政大學文工團,中南軍政大學文工團。曾任戲劇隊長、導演、演員。創作過《為誰打天下》、 《立功平安無事》等歌劇、話劇劇本,導演過《白毛女(話劇)》等劇目,扮演過楊白勞、魯大海等角色。
1949年11月,他被調到中央電影局劇本創作所任編劇,將小說《銅牆鐵壁》改編成劇本《沙家店糧站》。1953年他調到長春電影製片廠任導演。他先在《無窮的潛力》中任副導演。1955年他與蘇里聯合導演了《平原游擊隊》,該片榮獲文化部1949年到1955年優秀影片三等獎。同年秋,他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專修班學習,系統地學習了電影藝術理論。1956年,他獨立執導了影片《地下尖兵》 ,通過此片來檢驗他的學習成果。1958年武兆堤先後導演了《工地青年》、 《並肩前進》 、 《紅領巾的故事》三部影片。1959年,他完成了影片《冰上姐妹》的拍攝,1964年,他將巴金的小說《團圓》搬上銀幕,片名為《英雄兒女》這部影片標誌著武兆堤導演藝術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影片中崇高的英雄主義與真摯,樸實、善良的人性,被導演融為一體。
1978年,他調到文化部電影局藝術處主持工作,1980年任北京電影製片廠導演,副廠長。這一年,他將話劇《陳毅出生》改編成電影《山重水複》 ,他曾是中國影協第四、五屆理事。1992年去世,終年72歲。
參考文獻
http://www.cnmdb.com/crew/8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