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址:市第二中學內
出生日期: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
年齡:114歲
巢城臥牛山東麓,原巢湖一中(今巢湖二中) 的校園內,有座歷時達百年之久的天主堂。而今那鐵皮鋪就的屋頂己銹跡斑駁,似乎在表明建築歲月的久遠。
據地方史志記載,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西班牙人米良弼沿長江而至和州,在城關大橋頭西南建起天主堂一座,占地36間。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法國神甫戴爾笫、陳如琳又尾其後來到巢城傳教,並緊傍臥牛山,在拔地七層高高聳立的大寺塔近旁(東北約20米處),建起西班牙風格教堂一座。教堂大門為正東向,面臨時為巢城南北中軸線的北大街。教堂臨街處,又挺立著代表封建禮教的、上面鑲有“敕建”、“恩榮”字樣的牌坊,民間稱之為大、小牌坊。
據方誌資料記述,天主堂之西有定林寺,再西則為薈萃一方文化的巢湖書院。1905年,巢湖書院奉詔改為巢縣高等國小堂。1911年,國小堂再改為巢縣縣立初級中學。
歲月如流,天主堂舊址仍在,那寬約20米、長達50米的西式建築,百年來外貌依舊,只是在歲月滄桑中添得幾分蒼老。還記得大門兩側,曾栽有高大的懸鈴木,人多習慣地稱之為法國梧桐,那該是巢城首批栽下的法國梧桐。每至夏日,這裡綠陰交織如蓋,即使暴雨驟至,樹下仍可避得風雨。
剛解放時,我有幸考入巢縣中學。那時,中學的大門朝東,只因校門北側即天主堂西南有大寺塔,那通街之路又稱大寺巷,上學放學往返其間,自然要途經天主堂。教堂正門作三開,中為正門,兩旁設邊門,門上鑲不規則鏤空半圓形木窗,飾以五彩玻璃。堂內南北兩側,均各留有比門還大的似乎是8扇的窗子,教堂的牆一律為大號扁磚實砌。那年月,水泥還未光臨本地,磚縫全為“糯米粞”,即以糯米熬成黏稠的粥,再拌進過篩的熟石灰,以此為“漿”而砌,可“鐵骨錚錚”。教堂西端,另有平地而起的唱詩台,台上建有神龕,供奉天主神像。
在教堂東北20餘米處,有座兩層磚木結構的小樓,上下約20間,早年專作修女們住宿之用。小樓周邊為空曠地,曾開墾為菜地,除栽種本地常見的蔬菜外,還種有人稱“洋柿子”的番茄,巢城番茄的種植當始之於此,所種多為教堂自用。與小樓相鄰的東端,為一日三餐燒煮的廚房,廚房天井裡有口水質頗佳的水井,此井直至上世紀80年代初時,人們仍在此井汲水。上世紀80年代末,因舊房改造,才將小樓、廚房拆除,水井也被填平。
1952年,天主堂教產依法收歸國有。而後,天主堂改為一中室內體育活動場所,後又改作校辦工廠車間。教堂的鐵皮屋頂經風沐雨,每隔幾年人們仍不忘為之塗刷一層防鏽漆。每至雨天,若是從老教堂近旁路過,仍可清晰地聽到那“叮叮咚咚”不絕於耳的聲響,似乎是在敘述這段快被人遺忘的歷史。
相關詞條
-
巢湖市第二中學
辦學歷史學校的前身為1947年天主教會創辦的私立皖光初級中學。1952年:改為公辦巢縣初級中學,校址由北大街天主教堂遷至夫子廟。1953年...名為巢縣第二中學。增設高中部。1978年:學校被巢縣縣委、縣政府定為縣...
辦學歷史 辦學條件 辦學成果 知名校友 地理位置 -
安徽巢湖第二中學
(1947-1951年。私立黃山國中併入。)、巢縣初級中學(1952-1959年。炳輝烈士子弟學校併入。)、巢縣第二中學(1960-1968年)、巢城中學(1969-1970年。與巢縣一中合併)、巢縣第二中學(1971-1983年...
學校簡介 校史梗概 學校現狀 文化積澱 學校榮譽 -
特工之王
簡介 特工之王 李克農故居李克農(1899—1962)安徽巢縣(今巢湖市居巢區)人,青年時代參加革命。土地革命期間任中國工農紅軍工作部部長...的散兵游勇。學校、醫院和天主教堂等場所,也潛伏著不少日本、美國等國大批訓練有素...
簡介 言辭 下命 代表團的總指揮 抗戰勝利 -
合肥縣
巢縣(治今巢湖市區)。紹興七年(1137年),淮西將酈瓊以廬州叛降劉豫偽齊...
歷史沿革 合肥由來 地理位置 氣候 文化 -
李廣濤[安徽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
人物生平1936年夏在安徽省巢縣黃麓師範附小教書,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救國會;1937年6月至8月,在上海參加救國會暑期講習會。1937年8月...的全體師生員工正式從文藝幹校、五聖樓巷以及天主教堂等地搬回本部,在嶄新的校...
人物生平 人物事跡 人物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