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場地理環境
東、南瀕臨黃海,西、北與民眾山地毗連。全場分東、西兩片:東片大,以嶗頂為中心,有北九水、仰口、太清、流清河、巨峰、棋盤石六大林區,面積92000多畝;西片面積較小,有華樓林區、夏莊林區和嶗山林場苗圃,面積18000多畝。兩片相距10餘公里。嶗山林場總面積11.2萬畝,其中裸岩地4萬畝,有林地7.2萬畝。森林覆蓋率為68%。
嶗山林場於1950年建場。1992年8月由嶗山風景區代管。1992年被國家評為國家級森林公園。1998年,根據上級檔案精神,嶗山林場直屬景區管委會管理,現有幹部職工近300人。2000年,嶗山風景區被評為國家4A級文明風景區。2001年,嶗山林場被國家劃定為國家級公益林試點區。
嶗山林場的資源概況
自然條件
嶗山林場地處膠東丘陵區。東高西低,除主峰嶗頂海拔1133米外,一般多在400—800米之間。沿海岸線長30公里。年平均氣溫11.9℃, 年日照平均時數2622.3小時,年平均降雨量約800mm,屬典型的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嶗山林場以主峰(嶗山巨峰)為分水嶺,白沙河、流清河、八水河、懸心河均發源於嶗頂,流長約50公里。其中有嶗山水庫、大石村水庫、三水水庫、曉望水庫等,嶗山水庫庫容5000萬立方米,匯水面積47.8平方公里。
岩石以花崗岩為主,局部地段夾雜有片麻岩、斑岩等。土壤為棕色森林土,以沙壤為主,適於營造用材林、水源涵養林和針、闊葉用材及水土保持林。嶗山林場自然植被屬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區。植物種類繁多,共有約159科724屬14變種。其中草本植物有約1000種。主要的喬木有:黑松、赤松、落葉松、刺槐、櫟類、山櫻、水榆、花楸等。另有一些溫帶樹種,如遼東榿、遼東櫟、椴樹、樺、榛等。由於地形複雜,又受海洋性氣候的影響,亞熱帶常綠樹種也有分布,如紅楠、山茶、野茉莉等。灌木有胡枝子、白檀、山杜鵑、天目瓊、繡線菊等。藤本有葛子、菝葜、南蛇藤、野葡萄等。草本有:禾本科、莎草科、菊科、毛茛科等一些多年生草類。
嶗山林場的林木資源發揮了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美化環境、調節氣候和維持生態平衡的重要作用。
林分況狀
嶗山林場原以天然赤松及櫟類次生林為主,並有相當面積的灌木林,後經多年改造和更新造林,目前全部是人工林。主要樹種有落葉松、黑松、刺槐、赤楊、櫟類等,多為純林,部分是不規則的株間及小塊狀混交。林分結構比較單一,多數林分長勢良好,密度均勻,林相整齊,已鬱閉成林出材,森林生態效益發揮較大。(1)落葉松:共四種。嶗山林場引種落葉松及櫟類次生林為主,是全國引種最早的地區之一。現北九水林區海拔500米的蔚竹觀院內尚有一株60餘年生,高15米,胸徑50厘米的大樹,長勢很好。是嶗山林場引種日本落葉松的最早歷史記錄。
嶗山林場先後共引進日本落葉松、黃山落葉松、興安落葉松和華北落葉松四種,經試驗,逐步篩選出最適於嶗山生長的是日本落葉松。
(2)黑松:多為五十年代人工林,是嶗山林場的主要樹種之一。一般分布在海拔600米以下,可做耐乾瘠和抗海風、海霧的造林先鋒樹種和綠化環境的良好樹種。以夏莊林區、嶗西林區面積最大。
(3)赤楊:有赤楊(遼東榿)、日本赤楊兩種。多分布於山溝和水濕的坡腳,大樹集中在大車子汪和公司的馬場。在生長的前兩至三代,生長快、材質輕脆,保土效果好,易於更新的速生樹種,同時在高山於落葉松混交的主要樹種。但從最近幾年來看,赤楊的生長情況不是很好,生長勢較差。
(4)刺槐:多分布於海拔700米以下,為多代萌生純林,均以帶、塊狀與黑松混交,沿山坡、山溝分布,一般生長良好。
(5)櫟類:以麻櫟、栓皮櫟為主,散生或小塊狀與落葉松、黑松混交,垂直分布達海拔900米以上,以太清林區面積最大。
(6)竹林:嶗山林場以淡竹為主,次為剛竹,多分布於寺廟周圍。
(7)其他樹種:嶗山林場自建場以來,除引種落葉松成功外,還曾先後引種國內外不同樹種達200餘種,在豐富嶗山樹種資源、發揮生產效益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並獲市科技成果獎。主要有日本花柏、水杉、柳杉、紅松、金錢松、油桐、茶樹、火炬松、濕地松、檫木等。(註:張坡引種園內有幾十餘種不同的引種樹木,詳細資源見太清林區引進樹種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