崗王鎮

崗王鎮

崗王鎮位於柘城縣(河南省商丘市)西部,東與牛城、邵元鄉交界、南與張橋、皇集、李原鄉為鄰、西與伯崗鎮、申橋鄉接壤、北與慈聖鄉毗連。面積5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2696畝。2012年1月9日撤鄉換鎮。 崗王鎮位於柘城縣城西北部,東與牛城鄉、邵元鄉交界,南與張橋鄉、李原鄉、皇集鄉為鄰,西與伯崗鄉、申橋鄉接壤,北與慈聖鎮毗連。鎮域面積53平方公里,耕地48698畝(3247公頃)。轄有27個行政村、86個自然村,總人口6.1萬人。鎮人民政府駐崗王村,距縣城9公里。 近來年,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崗王鎮社會經濟各方面得到迅速發展。崗王鎮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目前,祥雲社區,已初具規模,省、市、縣領導多次蒞臨崗王鎮祥雲社區檢查指導工作。新修了學院路、府西路、向陽路等13條主幹道路。社區內幼稚園、國小、中學一應俱全,社會保障覆蓋率達96%以上,社區的軟硬環境建設正在日趨完善。2012年------2015年,崗王鎮先後被評為市縣社區建設工作先進單位、市統計工作先進單位、市園林生產先進單位、全市綠化先進單位、市防範處理邪教先進單位、省創先爭優紅旗杯、全市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連續兩年榮獲縣金杯獎、全縣新型社區及小城鎮建設先進鄉鎮、民生先進單位、“四五”先進單位、安全生產工作先進鄉鎮、工業發展先進鄉鎮、武裝工作先進鄉鎮等榮譽稱號。

行政區劃

崗王鎮代碼:411424211。2006年,轄:崗王村、門樓王村、劉士村、李中口村、沙河村、孫樓寨村、張樓村、大李村、孟莊村、馬廟村、盆窯村、張寨村、金莊村、高莊村、西左樓村、東左樓村、劉樓村、果園村、王玉條村、韋提口村、西半坡村、陳莊村、趙莊村、官莊村、雙廟村、王輦村、程六村27個村委會、86個自然村,村民9760戶,53782人。鎮人民政府駐崗王。

惠濟河、蔣河斜穿境內,土地平坦、排灌便利、多為兩合土。盛產桑杈、主產小麥、玉米、油菜、棉花、芝麻等。

歷史

1958年建官莊公社,1959年更名為崗王公社,1978年改為鄉,2012年撤鄉換鎮。1997年,面積59.5平方千米,人口5.1萬。

總體建設

截止2013年12月,崗王鎮建設成祥雲社區,祥雲社區中學,崗王鎮中心國小,崗王鎮中心幼稚園等體系,祥雲社區未來計畫容納3萬-5萬人的新型農村城鎮,發展潛力無限。

旅遊資源

孟莊遺址:位於柘城縣崗王鎮孟莊村北側,又叫“心悶寺”遺址。

據史料記載,宋朝靖康年間(1126年),心悶寺更名為肇慶寺。明代嘉靖年間(1522~1566年)重新修葺。至清順治七年(1650年),又進行一次修葺。民國時期寺院被毀,成為一片瓦礫。建國以後,寺院基址僅存一座高出地面約4米的土崗子。崗子南部約100米有一口古井,古井的口沿是用青石砌成。由於長期提水,青石上因井繩的研磨而留下了數不清的痕跡。古井的下半部是用明代大磚砌成。崗子東部有一棵古老的白果樹,當年葉茂枝盛,蒼勁挺拔。可惜此樹於1977年夏季遭雷擊後枯死,有人認為此樹有600年樹齡,奇怪的是兩年後有一棵楮樹從白果樹的樹心生長起來,根系力穿古樹身軀,枝葉繁茂,亭亭如蓋。形成一株罕見的樹中樹,成為當地一大新奇景觀。多年以來被當地人視為神樹,民眾自發組織建有護院,並對白果樹根部進行築台覆土,參觀拜祭者絡繹不絕。土崗子的北部為原心悶寺遺址,南北長280米、東西寬110米。197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該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發現房基9座、窖穴31座、陶窯1座、墓葬7座,出土有大量生產工具、卜骨、龜甲等,並發現了陶文和商代草鞋遺蹟。在夯土層中還發現一具女性骨架,年齡約17~18歲,其臀、腕骨上殘留有三道捆綁繩痕,死者應為陪葬的奴隸。出土的生產工具有石斧、錛、鑿、骨鏟、蚌鏟、石刀、蚌刀、石鐮、角鐮以及冶鑄工具、制陶工具、制骨工具、紡織和縫紉工具等。漁獵工具有石鋤、骨角鏃、石陶網墜。武器有銅鏃、石鉞等。生活用具以陶器為主,陶質有夾砂、泥質、細泥3種,文飾有繩紋、弦紋、附加堆紋、印紋和劃紋等。器型有鬲、鼎、觚、杯、缽、碗、壺、平底盤、圈足器、小口尊、盆、瓮、器蓋等。1981年3月,在南側發掘點又出土了商代銅鼎、銅觚各1件,戰國銅矛1件。該遺址屬於商代前期遺址,其年代經C-14測定,為公元前1800—公元1500年。這說明在三千六百多年前,此處就成為人們生活、生息、生產的一個據點,擁有三千六百餘年的文明史。

考古發現,朱襄城“中華第一鞋”出土孟莊。

1986年,該遺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樹立了保護標誌,劃定了保護範圍。

力士崗漢墓:力士崗漢墓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淮海戰役前線指揮部:曾駐紮在劉樓村委會劉樓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