峿台銘序

該序文作於767年(大曆二年)。當時作者為道州刺史,路過永州祁陽,喜愛這一帶山水,便在浯溪旁築室修台,置家於此,寫有《浯溪銘》、《峿台銘》、《(廣吾)廎銘》等。都有小序,簡敘其事。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峿台銘序

創作年代:唐代

作者:元結

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峿台銘序[1]浯溪東北廿余丈,得怪石焉,周行三四百步[2]。從未申至醜寅[3],涯壁斗絕[4],左屬回鮮[5]。前有磴道[6],高八九十尺。下當洄潭[7],其勢磳[8],半出水底[9],蒼然泛泛[10],若在波上。石顛勝異之處[11],悉為亭堂[12]。小峰堪竇[13],宜間松竹[14]。掩映軒戶[15],畢皆幽奇[16]。於戲[17]!古人有畜憤悶與病於時俗者[18],力不能築高台以瞻眺,則必山顛海畔[19],伸頸歌吟[20],以自暢達[21]。今取茲石,將為峿台[22],蓋非愁怨,乃所好也。

作品注釋

[1]峿台:在唐代永州祁陽縣北的浯溪旁,今屬湖南永州。約768年(大曆三年)秋,作者在祁陽置家。《浯溪銘序》說:“浯溪在湘水之南,北匯於湘,愛其勝異,遂家溪畔。”溪名“浯”,是作者取的,音義同“吾”,表示屬於作者,因為水,便加“水”偏旁作“浯”。同樣,“峿台”是山石,便加“山”偏旁;“(廣吾)”是屋宇,便加“廣”偏旁。銘:古代一種文體,都為四言韻文,詠物諷喻,以為自戒自勵,刻於物體,便於長期堅持。該文是《峿台銘》前的小序。銘文今存:“湘淵清深,峿台(廣吾)陵。登臨長望,無遠不盡。誰厭朝市,羈牽侷促。借君此台,一縱心目。陽崖礱琢,如瑾如珉。作銘刻之,彰示後人。”其石刻末標明:“唐大曆二年(註:大曆二年即767年),歲次丁未,六月十五日刻。”

[2]周行:繞石環行一圈。這句寫石的體積巨大。

[3]未申:古代紀時,即未時和申時,相當於午後一點至三點和午後三點至五點。醜寅:即丑時和寅時,相當於凌晨一點至三點和凌晨三點至五點。這句是說,從午後到次日清晨的大半天時間裡。

[4]涯:水邊。涯壁:指此石靠著浯溪的一邊石壁。斗:指北斗星。由於地球自轉,因此從地球看北斗七星的方位,一日夜間也作定向運轉。古人就在夜晚看北斗七星的方位以辨識時辰。這裡說“斗絕”,就是說看不見北斗七星,表示一片昏暗,不辨時辰。這句承上句說,從未申到醜寅這段時間裡,靠浯溪一邊石壁下被陰影遮蔽,始終昏暗。可見此石十分高大。

[5]左:下降。左屬:謂在餘下的卯辰巳午的時辰里。回鮮:謂從昏暗轉到光明。

[6]磴道:壘石拾級而上的道路。 

[7]洄潭:水勢迴旋的水潭。

[8]硱磳(kūnzēng):山石高危的樣子,這裡形容磴道陡峭危險。

[9]半出水底:謂磴道有一半在潭水裡。

[10]“蒼然”二句:意謂從水面看,那一半在水下的磴道,綠綠地泛動著,就像在水波上一樣。

[11]顛:同“巔”,頂。勝異:優美異常。

[12]悉:都,全部。為:修築。這句是說打算都修築亭堂。

[13]堪:沒有滿。竇:孔穴。堪竇:泛指石上坑窪的地方。 

 [14]間:謂在坑窪的空地上種植。

[15]軒戶:謂門窗。

[16]畢皆:全都是。幽奇:幽境奇景。

[17]於戲:嘆詞。

[18]畜憤悶:心中蓄積憤恨苦悶。“畜”,通“蓄”。病於時俗:對時俗看不慣,以為弊病。

[19]山顛海畔:意謂到山頂、海邊這類可以望遠的地方。

[20]伸頸:形容激昂慷慨的高歌姿態。

[21]暢達:謂發泄憤悶不滿,使自己心情舒暢痛快。

[22]將為:將要修築。峿台:是作者所取的名稱。

作品賞析

該序文作於767年(大曆二年)。當時作者為道州刺史,路過永州祁陽,喜愛這一帶山水,便在浯溪旁築室修台,置家於此,寫有《浯溪銘》、《峿台銘》、《(廣吾)廎銘》等。都有小序,簡敘其事。這一篇記述湘水、浯溪間的一塊怪石,實則是一小石山。作者打算把它築成高台,以便瞻眺。全文文辭簡潔,層次清晰,而情趣主要在描寫峿台奇姿異景和關於築台瞻眺的感慨。文中所寫的是隔水望見的峿颱風景,取峿台涯壁下不見光亮的特徵,顯出它的巨大,寫出它的“怪”;寫它的磴道從洄潭水底陡直而上,仿佛在水面,也是險怪有趣的景象。作者就喜歡這樣高大險怪的岩石,並且覺得“登臨長望,無遠不盡”,十分滿意。於是作者想到古來失志不遇的貧士的境遇,更感到自己撿了便宜。因此他幽默地特為聲明:“蓋非愁怨,乃所好也”。這聲明也有點怪,作者是同情古來不遇的貧士的,卻又聲明自己與他們不同。這是由於作者一生失時不遇,但卻知難奮進,他主要是不同意那種因不遇而愁怨的態度。所以他在銘文中說:“誰厭朝市,羈牽侷促。仿君此台,一縱心目。陽崖礱琢,如瑾如珉。”不要為仕途得失束縛,而要開闊胸懷,放眼遠望,即如這塊怪石,也可雕琢如玉。比作者稍後的皇甫湜在《題浯溪石》中說:“次山有文章,可惋只在碎。然長於指敘,約潔有余態。心語適相應,出句多分外。”就是很好的見解。

作者簡介

元結(719—772),字次山,河南魯山(今河南魯山縣)人,唐代文學家,唐代古文運動的先驅者之一。753年(天寶十二年)舉進士。曾任山南西道節度參謀、水部員外郎、道州刺史等官職。他同情人民疾苦,在道州任職期間,曾兩度上書,請求蠲免百姓租稅,深受道州人民的愛戴。其詩文大部分都能反映政治現實和社會矛盾,文風質樸,清淡簡潔,純真自然。明人輯有《元次山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