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情概況
岔口鄉:位於我市西南端,是距離市中心最遠的鄉,鄉政府駐下陽坡村。國土面積176.9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8528畝,總人口9010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42人,轄隨公溝村、老鴉溝村、岔口村、提子頭村、塔地溝村、尖牛坪村、鴻雁溝村、關頭村、大應寒村、寨底村、大濟溝村、小濟溝村、新房村、席麻溝村、杜里溝村、石相溝村、麻會村、梁兒上村、周山莊村、安家溝村20個村委會,34個自然村,1999年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11030萬元,財政收入30.62萬元,人均純收入1319.60元。
地理位置
全鄉轄16個村委會、34個自然村,總人口10450人。其中農業人口9584人,非農業人口866人。
氣候特徵
古交市岔口鄉屬暖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長夏短,春長秋短,氣候溫熱,雨熱同期。其大氣環流特徵為:冬季(11月—3月)寒冷乾燥,夏季(6月—8月)暖濕多雨,春季(4月—5月)乾旱多風,秋季(9月—11月)短暫涼爽。境內盛行風向以SE(東南)風為主,平均頻率為13%,其次為S(南)風,N(北)風,NW(西北)風,年平均風速為2.4 m/s。年太陽輻射總量平均為72.1千卡/厘米2,年平均日照時數2700—2800小時之間,日照率為65%。年平均氣溫7.9℃,極端最低氣溫-27.0℃,無霜期145天,年平均降雨量420mm,降雨量集中在夏季(六、起、八月),占全鄉年降水量的60%,秋季降水量占全鄉年降水量的23%,春季占全鄉年降水量的13%,冬季最少只有4%。災害性天氣以乾旱為主,雹、洪、風、凍等時有發生。
水文概況
境內的地表水為屯蘭河段,全長35公里,向東匯入汾河。境內地下水資源較豐富,受地質構造影響,本區主要為軟水,但近年來呈下降趨勢。
地質地貌概況
古交市岔口鄉為土石山區,山多地廣,土壤主要是山地棕壤、褐土和草甸土;土層以下為三疊紀、二疊紀砂岩、沙質頁岩,寒武、奧陶紀石灰岩,石英砂岩,鉀長岩,矽岩等礦產資源遍布全鄉境。
土地資源
全鄉耕地28155畝,林地98820畝,其中經濟林面積12000畝,牧地(荒坡、荒地)76079畝,建築及工礦用地1650畝,交通用地420畝,水域5640畝。
生物資源
野生植物資源種類較多,主要分布在岔口鄉的山區,是山區農村開發生產的重要對象和優勢資源。野生植物有野生蘑菇等,野生果類有30多種。境內野生動物主要有野兔、野羊、野豬、麝香、蛇、麻雀、貓頭鷹、白山雀、黑青蛙、黃蜂、褐馬雞等。
礦產資源
本區已探明有儲量的礦種有石英石,鉀長石,矽石等。
人口概況
根據古交市岔口鄉國民經濟統計資料彙編,2005年古交市岔口鄉共有人口10450人。其中,農業人口9584人,非農業人口866人。各行政村組成及人口數為:杜里溝村委會由杜里溝、常安溝2個自然村組成,總戶數67戶,總人口277人;寨底村委會由寨底、前莊、杏樹坡3個自然村組成,總人口277人;大應寒村委會由大應寒、五里舖2個自然村組成,總人口667人;安家溝村總戶數92戶,總人口451人;席麻溝村委會總戶數76戶,總人口386人;關頭村委會由關頭、塔地溝、鴻雁溝、尖崖坪、小應寒6個自然村組成,總人口1582人;提子頭村委會由提子頭、陽灣、神堂坪3個自然村組成,總人口615人;岔口村村委會由岔口村、上陽坡、下陽坡3個自然村組成,總人口1022人;石相溝村委會由石前溝、石後溝、簸箕窪3個自然村組成,總人口277人;新房村委會由新房、老鴉溝2個自然村組成,總人口715人;大濟溝村總人口480人;小濟溝村總人口265人;麻會村總人口994人;梁兒上村委會由梁兒上、板市溝2個自然村組成,總人口330人;周山莊村總人口412人;隨公溝村總人口251人。
經濟概況
近幾年來,岔口鄉的經濟發展水平穩步增長。與2002年相比,2005年全鄉經濟總收入達到3240萬元,年平均遞增18%;財政收入完成103萬元,四年翻兩番;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865元,年平均遞增11%。2008年全鄉財政收入完成16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完成3120元,全鄉各項工作都步入了一個全面發展的新階段。
工、農業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逐步向農業產業化和規模化發展,形成了蔬菜、水果、畜牧三大龍頭齊頭並進的新局面。按照培植示範戶,帶動千家萬戶的發展思路,通過“農戶+公司+市場”的有效途徑,重點扶植髮展蔬菜大戶、種植大戶、養殖大戶,努力提高農業科技含量,使農業發展逐步邁上高產、優質、高效之路。以源林農產品加工廠為代表的小雜糧及農副產品加工業蓬勃興起,促進了全鄉經濟的快速發展。
在加快發展第一產業的同時,岔口鄉的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發展也得到長足發展,商業、飲食業方興未艾。農村富裕勞動力走出岔口鄉,從事第二、三產業,成為岔口鄉新的經濟成長點。
歷史文化資源
晉綏八分區位於岔口鄉關頭村,是西安事變後,我黨於1940年在晉西北建立的抗日根據地。地處同蒲路忻(縣)平(遙)段以西,平(遙)汾(陽)鐵路和汾(陽)離(石)公路以北,離(石)嵐(縣)公路以東,忻(縣)靜(樂)公路以南,轄交城、文水、汾陽、清源、徐溝、太原、離石、方山、平遙、介休、靜樂、陽曲等縣,是晉綏八分區的南大門和延安通往晉冀魯豫、華東、華中等抗日根據地的交通要道。
1941年,抗戰進入第四個年頭,日軍妄圖破壞我晉綏邊區,割斷與黨中央所在地的聯繫,對晉綏邊區實行了慘無人道的“三光政策”和“蠶食政策”。到1942年底,八分區根據地面積縮小了90%。在這危機關頭,毛澤東指示晉綏分局:“要迅速檢查根據地縮小的原因,制定出積極開展游擊戰爭,向敵人擠地盤的具體方案。”晉綏分局發出了《關於加強對敵鬥爭的指示》,及時調整了八分區領導機構,撤銷了新軍總指揮部,任命羅貴波為八地委書記、分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實行一元化領導,在地委的統一領導下,黨政軍民把對敵鬥爭作為共同的頭等任務,抽調幹部組成武裝工作隊,配合武裝部隊、民兵圍困各據點,採取“敵出則打,大股零敲,小股全殲”的游擊戰,把敵人擠得吃不上飯,喝不上水,惶惶不可終日,最後狼狽逃竄。到1944年秋,我軍民攻克、逼退日偽據點共128個,收復2685個村莊,解放人口364500餘人,殲敵近3000人,使三、八兩分區又連成一片,根據地面積擴大到1940年的狀態。毛澤東電示晉綏軍區:“各分區要開展八分區那樣的戰鬥,打出威風來,擴大自己,擠小敵人”,高度評價了八分區的對敵鬥爭。
同時,八分區還領導開展了基層組織和民主政權建設、軍民大生產、減租減息、民眾戲曲運動;組織了著名的“關頭整風”;完成了運送傷員、糧食、彈藥、檔案等重要物資的艱巨任務,安全護送了劉少奇、朱德、彭德懷、陳毅、劉伯承、鄧小平、楊尚昆、陸定一、陳賡、薄一波等中央領導同志和七大代表以及其他幹部3000多人,被黨中央譽“鋼鐵走廊”。
八分區軍民的抗日成果,受到前來參觀的盟國記者團的高度讚揚。美國《紐約時報》記者潑斯坦說:“八路軍真正是和人民結合的軍隊,延安和軍區所說的一切都是千真萬確的,我們一定要把這樣的事實報導給全世界。”
在八分區這塊土地上,黨政軍民浴血奮戰,八專署專員顧永田、八分區副司令員劉德明、副參謀長呂懷忠等5000多名優秀中華兒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為了緬懷這些英烈,經分區領導研究決定,於1944年在睦聯坡興建了烈士陵園。
1948年2月,中央決定成立呂梁軍區,轄晉綏軍區的三、四、七、八、九、十分區,領導呂梁軍民進行解放戰爭和土地改革。同年8月,中央決定組建晉中區黨委。晉綏八地委劃歸晉中區第二地委,八分區改稱華北軍區晉中軍區第二分區。
八分區軍民前仆後繼、英勇抗敵的光輝業績將永遠載入中華民族的史冊。
主導(支柱)產業
我鄉是一個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的農業鄉,經濟發展相對滯後。
一是無公害小雜糧、脫毒薯、蔬菜是我鄉的主導產業,進一步擴大了種植規模,幫助農民引進新品種,使全鄉的小雜糧種植面積達到11300畝,脫毒薯8530畝,玉米2638畝,蔬菜180畝。
二是年出欄2000頭的示範豬場建設完成。明鑫養殖有限公司的生態養豬新技術帶動了全鄉的肉豬養殖,成為肉豬養殖基地,全鄉現豬存欄6150頭。存欄500頭的肉牛養殖園區建設穩步推進。養殖園區配套人工種草,實施圍欄圈養,建成後肉牛養殖戶整體入駐園區,統一防疫,統一飼養,初步形成肉牛養殖基地,全鄉現牛存欄1540頭。同時,我鄉的羊存欄比去年同期有增無減,現羊存欄21600隻,體現了我鄉畜牧業發展的良好態勢。
三是生態經濟林種植髮展快速。在西梁流域種植核桃樹、杏樹的基礎上,選用優質核桃新品種,新種植經濟林2000畝,並套種中藥材1500畝,經濟林種植累計完成7000畝,逐步打造萬畝經濟林基地。
對外交通
公路(無國道、省道)
縣道古岔線穿越我鄉境內,全線長36公里,其中岔口段25公里。
交通運輸業狀況(無鐵路運輸、長途汽車客運站)
交通運輸業在我鄉還是一個比較弱的行業,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我鄉的旅客貨物運輸全部為私人運營。其中,旅客運輸車8輛,道路貨物運輸車輛無序,數量不詳。
我鄉交通運輸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運輸管理不規範,過於鬆散;二是站場基礎設施不足,尤其是缺乏公用型站場造成運輸市場混亂;三是公路組織管理和信息系統不健全;四是公路站場設定沒有統籌規劃,也沒有統一建設,沒有較完備的組織管理手段和信息系統,客貨運輸效率和服務水平比較低,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運輸市場混亂,運輸效益低。
現狀道路、廣場分布情況
縣鄉道路古岔線岔口段25公里。鄉村道路共有19條,總長約40公里。另外,關頭村建有12800平方米的休閒廣場。
綠化現狀基本情況
我鄉森林覆蓋率達41%,鄉區綠化用地缺乏,等級低。鄉區綠化以企事業單位、新農村建設村及村民的庭院綠化為主。現狀道路綠化較差,僅有古岔線(兩邊單排植樹8000株,其中楊樹2668株,槐樹5332株)、關頭、大濟溝、周山莊、岔口村等幾條道路兩旁有一些行道樹。
境內河流
屯蘭河屬季節性河流,平均寬度50米,境內長度35公里。雨季來臨時,在強降雨過程中,曾出現過沖毀壩堰等洪澇災害,直接經濟損失達百萬元。
工程設施設定情況
水廠、污水廠、變電站、郵政、電訊、煤氣、供熱站均無
電管站情況
境內有電管站一個,隸屬於古交電網公司,運營情況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