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縣博物館

岐山縣博物館

歧山縣博物管位於岐山縣城北大街,是一所地方性綜合博物館,為縣屬事業單位,隸屬於岐山縣文化旅遊局,館內設辦公室、業務股、保管宣教股三個部門。 博物館位於縣城北大街,占地5081平方米,布局為四合院式的仿清園林古建,建築面積1011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40%。 主要負責文物的陳列展示、收藏研究及全縣田野文物保護工作。文物記載了西周中晚期貴族之間進行土地交換買賣的內容,對研究當時社會性質問題提供了可靠資料。1987年編寫了岐山縣文物志。1993年創辦岐山縣博物館文物通訊內刊。

基本信息

發展歷史

岐山縣博物館前身為岐山縣圖書館創建於1932年,1933年更名為岐山縣民眾教育館。
1949年9月成立,位於縣城西大街,負責全縣文物徵集保管工作,1959年設立了岐山縣博物館,1961年併入岐山縣文化館,1978年與文化館分設,成立了岐山縣博物圖書館,1991年3月岐山縣博物館單設,同年在縣城北大街籌建新館,1993年11月遷入新館。

館史簡介

岐山縣博物館前身為岐山縣圖書館創建於1932年,1933年更名為岐山縣民眾教育館。

建築布局

館舍總面積5081平方米,平面布局為一宅兩院,分工作區與生活區(展覽區)

館藏文物

張飛手跡張飛手跡
館藏文物5654件(組),主要以商周青銅器為最多,其中許多為希世珍品。和我國最早的一篇法律訴訟判決書。
岐山縣博物館自建館以來,依據自身優勢,採取徵集,隨工清理、揀選、接收等形式收藏了上自原始社會,下迄民國時期各類文物總計11大類6475件(組),其中三級以上等級文物565件(組)。藏品以商周青銅器為主要特色,尤以岐山縣京當鄉董家村出土的窖藏青銅器享有盛名,計有鼎、簋、鬲、盉、壺、豆、匜、盤等共37件,這批青銅器的製作年代從西周穆王時期到宣王時期,其中30件鑄有銘文,銘文內容涉及土地交易、法律訴訟、賞賜策命等各個方面,既是一批青銅器藝術珍品,又是研究西周社會政治、經濟、法律制度等方面難得的實物資料。

重要活動

遷入新館後,博物館先後舉辦了各種形式的專題展覽。1994年4月舉辦了“岐山出土文物精品展”臨時展覽,展廳面積100平方米,展品195件(組)。2000年3月舉辦了“西周衛盍文化文物陳列”專題展,展廳面積183平方米,展品120件(組)。2001年5月至8月,館藏精品青銅器參加在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舉辦的“吉金鑄國史一周原出土西周青銅器精粹展”,得到觀眾的肯定。
2003年8月,岐山縣博物館與寶雞青銅器博物館合作,舉辦了“岐山董家窖藏青銅器”、“岐山周公廟地區出土文物”等專題展覽。2003年12月,館藏衛盉等文物,先後在廣州南越王墓和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參加了寶雞市文物局組織的“寶雞青銅器國寶展”。通過數次短期專題展覽和多次合作展覽的開展,收到了一定的社會效益。

作用價值

在宣傳教育、交流合作方面,岐山縣博物館除採取定期開展培訓、講座等形式的文物法規宣傳外,還編輯出版了《岐山文博》內部交流資料3輯。館藏聯匝、衛盔、衛鼎等商周青銅器、秦代銅半兩錢範、銅鏵、銅闢土、陶水管、瓦當等藏品及隋唐時期漢白玉造像、菱花形寶相花鏡等文物精品,參加陝西省文物局對外文物展覽處組織的外展活動,曾到日本、美國、韓國、芬蘭、澳大利亞等國及香港、台灣等地區多次參加展覽,以增加自身的影響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