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陽琴派
淮安,這座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不但擁有著豐厚幽深的歷史文化,還孕育了中國著名的琴派之一——山陽琴派。山陽琴派,其溯源悠久,風格獨特,為歷代琴家所重視。其之所以能成為中國八大琴派之一,就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環境之下,淮安的古琴藝人博採眾長,精心潛學,不斷提高自身的琴藝素質,逐步改進、創新和最佳化演奏技法,用淮安琴彈獨特的藝技演奏手法反映作品、表達作品,才讓淮安的古琴演奏藝術、演唱技法成為流派,由古傳來,流傳至今。
山陽琴派早在唐、宋時期流傳甚廣,至明、清之時鼎盛。據《山陽縣誌》所載,明朝淮安有位古琴大家吳歸雲,其字流章,“幼讀書善文詞”,“嘗自造五音譜,凡《國風》、《雅頌》及《白雲謠》、《大風歌》,漢唐以下樂府皆譜入琴中,審音察理,晰及毫釐,人以為神技”。近現代山陽琴派是中國古琴界的一朵耀眼的奇葩。
山陽琴人
山陽琴派的代表人物有喬子衡兄弟、楊子鏞、夏一峰、凌其陣等人。喬子衡,清同治、光緒年間的淮安楚州人。其與弟喬子安少時學藝於母。青年時,在淮安城內開裱畫店的同時,又向秦維瀚等古琴大師學藝。此後,喬子衡吸取眾家之長,蓄意創新,《大學之道》、《良宵引》、《靜觀吟》、《醉魚唱晚》、《平沙落雁》、《漁樵問答》等都是其彈奏之名曲,其《秋塞吟》吸納楊氏琴法,以唱弦入手,待調唱足後上琴,用綿指法處理,琴法淋漓盡致地體現了秋涼塞外、人情感嘆的情懷。中年時,喬子衡琴藝迅長,名聲享譽江蘇大地。於是放棄裱畫生意,專職教琴為生。喬子衡教琴是按字計酬的,每字為青銖二枚,學琴人家先在學琴前備茗點款待,然後學琴。琴課完畢以學費和所剩糕點盡數交其所侍琴。當時蘇州某宦官聞其琴名,備千金為聘,用燈船接其赴蘇授琴。當時喬子衡在鎮江以下地區教琴,人稱喬大先生;其弟喬子安在鎮江以上地區教琴,人稱喬三先生。喬子衡帶徒沒有統計過,但其中傑出的代表人物有一個姓許的老太、楊子鏞和道人釋空塵等古琴大家。
楊子鏞也是淮安楚州人,在淮安城以作畫為生。其不僅自身琴藝精湛,更以帶出高徒而著稱於清末的中國古琴行業,甚至現在琴界都把其作為帶好徒的佳話。楊子鏞的得意門生主要有夏一峰與凌其陣兩位大家,他們是現代中國古琴界劃時代的人物。
![夏一峰](/img/6/625/nBnauM3X4UTOxYDM5YjN4kTM5MTMxIDOxUDO3MTNwAzMxAzL2YzLyU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凌其陣(1911年—1984年),字仁武,又字似石,上海人。上世紀三十年代,凌其陣師從楊子鏞先生學習淮安琴派琴曲《大學之道》《良宵引》《靜觀吟》《醉魚唱晚》等曲。新中國成立後,一直任瀋陽音樂學院教授,與古琴家顧梅羹創建“遼寧古琴研究會”,並被膺選為副會長。其不僅彈奏古琴技藝叫絕,成為大師,而且還整理、挖掘、搶救了大量的古琴譜,然而可惜的是,在文革中被抄沒殆盡,所剩不足其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