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類開始用動植物和礦物的油蠟來作採光的燈。《周禮、司恆氏》載“凡邦之大事,供燭庭燎、燭麻燭也”,可見,周朝就有了燭燈。到了戰國,燈的製造工藝蓬勃發展,這在屈原《楚辭》中就有所表述:“蘭膏明燭華銅錯”。漢代是銅燈製作的鼎盛時期。《西京雜記》載:“漢高祖入鹹陽宮,秦有青玉五枝燈,高七尺五寸,下作蟠螭,口銜燈,燃則鱗甲皆動,煥炳若列星盈盈。”到了唐朝,元宵放燈發展成盛況空前的燈市,京城“作燈輪高二十丈,衣以錦綺,飾以金銀,燃五萬盞燈,簇之如花樹”。這之後,各地花燈活動尤為盛行。宋代,花燈發展到了高峰,樣式變化萬千。《東京夢華錄》記載:汴京(開封)宮廷扎做燈山,有普賢、文殊佛騎獅子、白象等燈。山西地區的年節燈會有著悠久的歷史和鮮明的特色。這裡自唐以降便有新年燃燈的習俗,延至清代即有“獅燈場市”、“燈竿節”;到二十世紀初,又漸形成節日的提燈會,更有放天燈、舞龍燈、戲獅燈、鬧花燈等活動。從而發展為集地區民風民俗之大成的會節聲聞海內。 據史籍記載,唐宋時山西地區已逐步形成新年燃燈、元宵節前後張燈節彩的習俗。唐宋時期的山西地區,新年和元宵放燈、燃燈之時,民間雜技、雜耍等表演活動亦盡現其間,深得觀燈民眾的喜愛。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著名愛國詩人陸游曾在其寫下的《沁園春》一詞中寫到:“一別秦樓,轉眼新春,又近放燈”,可見當時山西地區新春張燈、放燈已為約定俗成的民俗活動。當然,這與生來形成的燈會尚有差異。所以,唐宋時期應為山西燈會的萌芽時期或初始階段。
彩燈特點
山西彩燈最大的特點是什麼?做燈的專家這樣歸納:四川燈重工藝,淄博的彩燈重內光,而山西彩燈重兩動。何謂兩動?一動是生動,景中亭台樓閣要精雕細刻,景中人物造型要栩栩如生。二是傳動,山西單純講造型藝術燈很少。大部分都講究傳動。《老北京》、《大觀園》、《清明上河圖》等燈中,每組燈都有各態人物100多個,全部能動,而且動起來千姿百態,活靈活現。30厘米高的小人要邁開雙腿行走,跳舞的舞女要邊跳邊扭屁股,打鐵的師傅須打出火花來,威風鑼鼓要敲出鼓點。更有甚者,拉二胡的也象真人一樣拉出了曲譜。總之山西彩燈的生動和傳動讓千百萬中外嘉賓感到神奇讚嘆。
山西彩燈與煤海之光
山西煤海全國聞名,據考山西的煤占全國四分之一。據說唐王李世民在太原看花燈時高興的手舞足蹈,連呼妙哉,並親自獎賞花燈藝人。憨厚而樸實的山西人將煤和彩燈連在一起,鍛造出一個馳名中外的品牌,那就是“煤海之光”彩燈。說起山西的“煤海之光”彩燈,人們一定會想起北京亞運會,1990年北京召開亞運會,山西省政府召集山西100多個大型煤礦為亞運會做燈。然後從數百組燈中選出196組來赴北京北海公園展出。取名為“煤海之光”燈展。“煤海之光”展出後,在北京引起了很大轟動。觀燈的中外嘉賓無不叫絕,黨和國家領導人,江澤民、李鵬等多次觀看,並給予了很高的榮譽,同時與彩燈設計者合影留念。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等數千家中外媒體做了報導,為巧奪天工的山西人大放人大放讚歌。他們驚呼,“山西燈,絕;山西人,了不得。”
山西“煤海之光”彩燈,在北京亞運會的轟動,自然在世界引起波瀾,而後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等國紛紛邀請煤海之光展出。煤海之光一舉成為世界上最紅的明星。樂極生悲,1991年山西太原迎澤公園舉辦煤海之光燈展,由於沒有限制售票,火爆的10萬觀眾湧進了只能容納4萬人的迎澤公園,在通過一座石橋時由於秩序混亂,觀眾相互擁擠將人絆倒踩壓,造成了106人死亡、98人受傷的重大慘案。無情的慘案在山西彩燈史上留下永久的遺憾。同時也從反面炫耀了山西彩燈無窮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