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皰疹病毒感染

山羊皰疹病毒感染是由山羊皰疹病毒Ⅰ型病毒引起的一種接觸性傳染病。本病對山羊羔易感,可引起血樣腹瀉、結膜炎、鼻漏、呼吸困難和腹痛等全身症狀,成年山羊表現流產、外陰道炎和龜頭包皮炎以及呼吸道疾病,但多數症狀不顯。1974年在加利福尼亞,從死亡極高的安哥拉山羊羔中分到皰疹病毒。繼後,又從紐西蘭和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患外陰陰道炎山羊、患龜頭包皮炎公羊、澳大利亞和斐濟山羊、挪威山羊的白細胞及紐西蘭死於肺炎的山羊分離得本病毒。1997年又從流產胎兒分離出病毒。本病毒在世界各地傳播廣泛,挪威、北愛爾蘭、西班牙、義大利、希臘、敘利亞、土耳其、紐西蘭和前民主德國的山羊血清中均檢出抗體。希臘一次流行病學調查中,受檢1710份山羊血清,近50%出現中和抗體。我國目前尚未見報導。

病原體

山羊皰疹病毒Ⅰ型目前尚未正式命名,在分類上應屬皰疹病毒科,皰疹病毒甲亞科,水痘病毒屬的成員。

1.形態與大小

病毒粒子呈球形,大小為120-150納米,核衣殼呈二十面體結構,有囊膜,其DNA為雙股,線狀。

2.抗原性

1990用牛腦炎皰疹病毒典型N569株DNA探針作免疫印跡分析表明,牛皰疹病毒I型(呼吸道型和生殖道型株)、山羊皰疹病毒Ⅰ型和水牛皰疹病毒Ⅰ型基因Ⅰ型株起反應,而在免疫沉澱和免疫斑點試驗中反應較弱。

3.組織培養

病毒可在牛、綿羊、山羊源的腎、睪丸、肺、皮膚細胞、牛腎、水貂肺細胞系增殖,也可在鼠胎成纖維細胞、馬胎腎、兔腎、貓胎和牛骨髓細胞培養中複製,並形成核內包涵體。但不能在雞成纖維細胞中增殖。山羊皰疹病毒Ⅰ型接種後,潛伏期為5小時,遞減期約6小時,複製期持續10-12小時。山羊皰疹病毒Ⅰ型與牛皰疹病毒Ⅰ型的 細胞致病性相似。約接種後6小時出現,於12小時迅速擴散,細胞出現腫脹和肉芽腫。約 24小時形成空泡,細胞於脫壁前變圓和聚合,呈葡萄組是相似的。山羊皰疹病毒Ⅰ型與牛皰疹病毒的抗原性相關。恢復期牛皰疹病毒Ⅰ型抗血清能明顯地中和山羊皰疹病毒Ⅰ型,而山羊皰疹病毒Ⅰ型抗血清僅能輕微中和牛皰疹病毒Ⅰ型。 兩種共同糖蛋白(74K和91K)與山羊皰疹病毒I型和牛皰疹病毒Ⅰ型的交叉中和作用有關。牛皰疹病毒Ⅰ型的主要病毒衣殼蛋白VP4和病毒糖蛋白VP7,可誘導交叉反應抗體。 一種非糖蛋白VP12是山羊皰疹病毒特異性免疫的誘導劑。 試驗表明,47個抗牛皰疹病毒I型株單克隆抗體,能中和同源(BHV一1)病毒,但不能與山羊皰疹病毒I型(5株)起交叉反應。某些牛源單克隆抗體在ELISA中能與山羊皰疹病毒成串狀。山羊皰疹病毒I型在接毒後3一4天可形成噬斑(2一3毫米),呈圓形,有平滑邊緣。

流行病學

病山羊及帶毒山羊是本病的傳染源。隨感染動物的鼻、咽、陰道分泌物和糞便排出,污染環境。經靜脈接種病毒後5天,鼻腔分泌物開始排毒,持續2一8天;咽分泌物於接毒後3 一5天開始排毒,持續1一5天;陰道分泌物2一3天開始排毒,持續6一8天;糞便3一5天排毒。經鼻腔接種病毒,僅在接毒後2一3天從鼻分泌物排毒,持續5一6天。經口腔接毒時,於接毒後5一7天從鼻分泌物排毒,接種後3天,從糞便排毒。可通過消化道、呼吸道和生殖道而傳染。自然條件下,山羊是主要的易感者,綿羊和犢牛對山羊發病流行的意義不大。年齡上以1一2周齡未斷乳山羊羔最易感,其發病率和死亡率甚高,而成年山羊的感染較輕,發病率低,僅見流產和外陰陰道炎或龜頭包皮炎,但多數症狀不顯。性別上,公山羊的感染率高於母山羊。感染多出現在配種季節之後,而不在產羔或哺乳期間。使用大量地塞米松和環磷酞胺等免疫抑制劑,可使病毒活化或誘發本病。

臨床症狀

1.羔羊

多為重症型。患羊虛弱、厭食,口腔黏膜輕度發M,出現淺表潰瘍和糜爛,皺胃疼痛明顯,有時排出血便。鼻流漿性或粘膿性分泌物,伴有結膜炎,皮膚有出血斑。呼吸困難(80次/分),心率增加(180次/分),發病率和死亡率很高。

2.成年羊

為輕症型。母羊外陰紅腫,外陰和陰道黏膜有淺表糜爛和潰瘍,排出黃色透明或黏膜樣分泌物。孕山羊(妊娠75-85日或3-4月)流產或產出死胎,無流產預兆。公山羊出現陰莖充血和包皮腫脹發炎,出現潰瘍,有時有膿性滲出物,白細胞、嗜中性白細胞和淋巴細胞減少,出現酸中毒。

病理變化

山羊羔主要病變在消化道。瘤胃、皺胃、盲腸和結腸可見黏膜潰瘍、壞死。膀朧黏膜、皮膚有壞死灶。 成年山羊病變主要在生殖器官,母羊為潰瘍性外陰陰道炎,公羊為潰瘍性包皮炎或龜頭包皮炎。 組織病理學變化:鄰近潰瘍的上皮細胞以及流產胎兒組織中,有大小不同嗜酸性核內包 涵體。炎性反應包括中性白細胞瀰漫浸潤和上皮潰瘍區的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浸潤。肺間質增寬和典型的圓形細胞浸潤。胎兒有明顯的多處肝細胞壞死灶,也可見肺和脾的壞死灶。壞死灶中,有壞死細胞環繞的壞死細胞碎片及變性細胞,肝細胞有嗜酸性核內包涵體。一些胎兒組織細胞自溶。

診斷

根據皮膚和口腔、生殖器黏膜潰瘍,死後可見到消化道和其他黏膜出現潰瘍和壞死灶,可作出初步診斷。要確診尚需進行病原學和血清試驗。 在感染後5一13天採取鼻腔、咽、陰道分泌物、直腸病料、血液棕黃層和受侵器官組織。置人含抗生素的pH7.2Earle's液中,立即送檢或4℃冰櫃保存。分離病毒的敏感細胞是牛、山羊源的睪丸和腎原代或繼代細胞。血清學試驗可用中和試驗、病毒DNA核酸限制內切酶分析、酶聯免疫吸附試驗、間接血凝試驗、免疫螢光試驗和放射免疫分析,確定血清學結果時,應考慮山羊皰疹病毒Ⅰ型和牛皰疹病毒Ⅰ型的交叉反應。

防制措施

本病是新近認識的一種傳染病,至今尚無有效的治療辦法。通常採取綜合防制措施,加強檢疫,不從疫區引人隱性感染和病山羊,淘汰血清陽性山羊,使之淨化。發生本病,應立即隔離飼養,及時消毒圈舍,燒毀墊草,深埋胎兒和胎衣,撲殺或治療病羊。套用滅活疫苗,可以產生良好的保護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