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山河鎮一帶,清代鹹豐年間(1851—1861年)放荒墾殖,稱“五道荒”、“立集店”,後改為山河屯。1881年(清光緒七年),於設定五常廳的同時,設立五常廳山河屯分防經歷。中華民國成立後,劃為五常縣第二區。東北淪陷後,始設山河屯保,後改為山河屯街。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始設山河區,1947年1月於此設定山河縣,隸屬吉北行政區管轄。同年11月,撤銷山河縣,併入舒蘭縣,改為山河區。1948年6月,劃回五常縣,設定第十區,並為區政府駐地。1953年8月,設定山河鎮,隸屬第十區,1954年3月改由縣直轄。1958年秋,改稱山河鎮人民公社。1980年9月,恢復山河鎮名稱。山河鎮總面積160.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 10,376畝。地理坐標為東經127º12’--127º14’,北緯44º44’。
沿革
清鹹豐年間稱五道荒、立集店,後改為山河屯。民國時期,集鎮擴大,稱為第二區。偽滿時設山河屯街公所。1945年光復後歸吉林省吉北專署所轄,1947年1月成立山河縣後為縣治所在地,同年11月撤銷山河縣改為舒蘭縣山河區。1948年6月劃歸松江省五常縣,為第十區,後劃分出第十二區(現長山鄉)。1953年8月設立十區山河鎮。1956年從原十區中劃分出平安、雙興、愛路、保山4個鄉。1958年改稱山河鎮公社,1980年改為山河鎮。
1985年末,山河鎮東靠山河屯林業局,南靠雙興鄉福安、永合兩個村,西臨溪浪河,對岸為長山鄉,北接雙興鄉平安、新建、沿河3個村,面積23.5平方千米,人口8746戶、33061人,其中漢族占90%,朝鮮族占9%,共有16個自然屯,劃為7個村,城內有5個街道辦事處,30個居委會,117個居民組,鎮政府在大十字街東路北。1996年,轄東鐵、山河、永勝、興旺、共和、崇義、東進7個行政村。2000年五普人口33788人。2002?年,撤銷雙興鄉併入山河鎮。原雙興鄉位於五常市西南部,北緯44°12′、東經127°14′。拉濱鐵路南北貫通境內。解放後屬第十區。1956年設立雙興鄉。1958年,雙興、平安、愛路、保山4個鄉合併為雙興公社。1971年把東部山區9個大隊劃為保山公社。1984年雙興公社改為雙興鄉。1985年末,南與吉林省舒蘭縣平安鎮接壤,東南靠向陽鄉長崗村,正東是保山鄉電力村,西南與長山鄉隔溪浪河相望,北以拉林河與杜家鎮為界,西與山河鎮毗鄰,面積101.4平方千米,人口5272戶、24663人,其中漢族占96%,轄66個自然屯,劃為16個村。1996年,面積134平方千米,人口2.4萬人,轄劉家、太平川、東四號、保全、平安、沿河、永合、付船口、愛路、福安、天合、萬寶、青山、太平山、團林、長勝16個行政村。2000年五普人口26254人。
經濟狀況
山河鎮農業生產以水稻為主,多種經營生產以棚室蔬菜和畜牧業為主。2002年農業總產值8,33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467元。
山河鎮工業生產發達、工業門類繁多,有水暖廠、酒廠、鞋帽廠、刀具廠、橡膠廠、印刷廠、機械廠、造紙廠、被服廠、木材加工廠等20餘家。
山河鎮商業發達,共有工商業戶1382戶。現在在山河大街和山河北二道街中間,即將修建的黑龍江省農林特產城.會給山河的明天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山河鎮社會生產總值75,828萬元。
土地人口
城鎮裡有建設用地面積5.4平方公里。全鎮轄13個行政村,107自然屯、6個街道辦事處,31個居民委員會,總人口11.2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6.7萬人;朝鮮、滿族等少數民族人口約占10%。
山河鎮位於五常市西南部,北緯44°42′、東經127°12′、距市區25千米。轄6個社區、13個行政村。是山河林業局駐地,五常市南部地區的經濟、文化中心。勝利河從鎮區環繞西去,流入溪浪河。拉濱鐵路貫穿境南北,森林鐵路通往東南山區。
醫療教育
山河鎮共有醫院三所;山河鎮醫院、五常市山河人民醫院、山河林業醫院,各村設有衛生所。
山河鎮共有學校21所,其中完全中學1所,24個班,朝鮮族中學一所,完全國中2所,國小4所,各村設有下伸點。
2010年代碼
230184102:
~031 121東南社區
~032 121東北社區
~033 121站前社區
~034 121鐵路社區
~035 121共和社區
~036 122雙興社區
~200 122東鐵村
~201 220興旺村
~202 220永勝村
~203 122共和村
~204 122山河村
~205 220太平川村
~206 220平安村
~207 220付船口村
~208 220愛路村
~209 220福安村
~210 220萬寶村
~211 220長勝村
~212 220太平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