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中國(湖北卷)

這套叢書有兩個關鍵字:一是“山水故事”,一是“山水情懷”。 山山水水背後“故事”的豐富多彩,是中國山水的主要特色。 本叢書定名“山水中國”,就是意在呼喚這種情懷和這種精神的回歸。

內容介紹

經過幾載的勞作,《山水中國》與讀者朋友見面了。
這套叢書有兩個關鍵字:一是“山水故事”,一是“山水情懷”。
山山水水背後“故事”的豐富多彩,是中國山水的主要特色。由於悠久的文明與歷史積累,長期的農耕生活陶冶,使得我國山水背後的“故事 ”特別多,亦即是說,人文景觀特別豐富,歷史文化的積澱特別深厚。
山水故事與旅遊質量的關係極大。古人曾把山水審美分為“應目、會心、暢神”三個精神層次。應目,即指山水的形象、色彩、音響等形式美給感官以愉悅。會心,是說欣賞者與山水達到情景交融、物我相親。暢神,是山水審美的最高境界,即是游心物外、物我兩忘,在生命的本原上求得與宇宙生命的融合與超越。怎樣達到暢神的審美境界呢?山水故事是重要的動力、媒介和思想庫。當你面對奇山異水驚詫莫名或在殘廟斷碑前茫然尋思之時,一首古人的山水詩可能溝通你和景物間的“靈犀”,一個歷史掌故可能為你打開厚重的歷史帷幕,讓你盡享發現的喜悅,讓你“千古興亡,百年悲歡,一時登覽”……
正是為了幫助讀者朋友在旅遊中獲得更多的精神財富,本叢書熔景觀審美、掌故傳說、山水詩文和風土人情於一爐,送大家一本“山水故事大全”。
山水情懷,是我國先民在長期農耕社會中形成的一種特殊的文化心態。
這種情懷,表現於同自然山水的關係上,就是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情溢於海的“林泉之心”。即如王羲之,“游名山,觀滄海,嘆曰‘我卒當以樂死”’;如辛棄疾,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這種情懷,表現於日常生活,就是情趣化、藝術化。《世說新語》載:“王子猷嘗暫寄人空宅住,便令種竹。或問:‘暫住何煩爾?’王嘯詠良久,直指竹日:‘何可一日無此君!’”鄭板橋“十笏茅齋,一方天井,修竹數竿,石筍數尺”,貧寒之中收穫精神的富足:“風中雨中有聲,日中月中有影,詩中酒中有情,閒中悶中有伴。”居室之外,亦無處不是情思:雪後尋梅,霜前訪菊;望秋雲,神飛揚,臨秋風,思浩蕩;“誰與同座,明月、清風、我”……
這種情懷,表現於對人生和社會的態度,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禮樂心境。即如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如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數千年來,這種情懷,不僅使許多社會個體獲得特別豐富的人生,也使中國秉有一種令世界羨慕的特別美麗的文化精神。
這種情懷,這種文化精神,在人被工具理性異化為生物標本、精神世界被分割為七零八落的文明碎片的現代社會,無疑有著特別的意義。本叢書定名“山水中國”,就是意在呼喚這種情懷和這種精神的回歸。我們希望它能成為新世紀國人文化尋根途中一片心靈的綠洲,一泓精神的清泉。
最後,我想說的是,本叢書能以現在這樣的面目問世,是許多同道和朋友共同努力的結果。特別是為保護文化遺產踏遍青山的羅哲文先生和顧棣、李玉祥、吳蔭南、李翔德等著名攝影家提供了大量文物古蹟和山水藝術圖片,為本叢書增添了濃郁的古典詩意;河北教育出版社鄧志平、張子康二位同道提供了諸多現代山水名怍,更為本叢書倡導的山水情懷作了最好的現代詮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