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簡介
山東科技大學礦山壓力實驗室成立於1978年,1997年被確定為省重點建設實驗室,2001年5月通過驗收,被授予山東省重點實驗室。
該實驗室現有專職科研教學人員19名。有教授11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博導6人,4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副教授及高級工程師7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13人,具有碩士學位5人。已形成老、中、青結合,在年齡和學歷層次上均比較合理的學術梯隊。
研究方向
(1)采場礦壓控制與監測
建立了“以岩層運動為中心的礦山壓力理論”(即“傳遞岩梁理論”),針對煤礦采場推進、上覆岩層運動及礦山壓力不斷變化的特點,從解決煤礦工程實際問題出發,深入地揭示了礦山壓力及其顯現的變化與上覆岩層運動間的關係,深入地研究了對采場礦壓顯現有明顯影響的岩層範圍,正確地提出了支架可以在“限定變形”和“給定變形”兩種狀態下工作的概念,建立了相應的“支架——圍岩”關係方程——“位態方程”,並得出了正確的頂板安全控制準則;
(2)巷道礦壓控制與監測
建立了比較符合實際的巷道圍岩結構動態力學模型,並提出了簡單易行的手段和方法,為生產現場解決相應的圍岩結構和應力狀態預測及相關參數確定等問題,為確定回採巷道合理開掘位置和時間及支護工藝設計等提供基礎,同時,建立了巷道圍岩和應力狀態預測、控制設計決策、控制效果監控三位一體的計算機決策系統,把巷道礦壓及控制從主要依造經驗統計決策,推進到針對具體條件進行定量決策;
(3)地表沉陷與礦井水害防治
建立了預計開採沉陷的覆岩結構力學模型,研究了覆岩結構和力學參數與開採沉陷特徵參數的關係,提出了地表水平移動的機理,套用內蘊時間粘彈塑性理論進行了開採沉陷的動態位移反分析研究,推導出了待求參數之間的函式關係,提出了三點拋物線的最佳化方法,使反分析最佳化計算的速度提高了約10倍,提出了套用三次樣條函式進行開採沉陷觀測數據信息處理的方法,使計算精度得到顯著提高,建立了開採沉陷下沉等值線函式——超橢圓函式。
主要成果
該實驗室曾完成國家“六五”、“七五”科技攻關項目,及國家自然科學重點基金、面上基金等一大批縱向項目。開發出單體支柱工作面頂板控制設計專家系統、作業規程智慧型生成系統等套用軟體。已出版學術專著近20部,每年公開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國家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獎勵20餘項。2人獲中國科技發展基金孫越崎優秀青年科技獎,1人被評為原煤炭部跨世紀學術帶頭人,2人被評為原煤炭部專業技術拔尖人才。擁有以實驗室為依託的山東省煤炭安全開採與環境保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實驗室擁有MTS岩石伺服試驗系統、恆溫恆濕相似材料模擬試驗系統、三維相似材料模擬試驗系統等一批先進的儀器設備,設備總值800萬元,實驗室面積600m。為進行礦山壓力與岩層控制方面的科學研究和本科、研究生多層次人才培養提供了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