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招遠大宋家

大宋家漢墓群位於山東招遠市城西北約30公里處,距辛莊鎮大宋家村南約100米,現為果園和糧田。

一、墓葬分布

墓葬分布在水庫兩岸的丘陵地帶,大部分在水庫東岸。經調查,早年間暴露在地表上的大冢子有6座。(編號為M1——M6)六十年代前後,該村整地和修建水庫壩堤取土時,挖掉了M1和M4,據當地民眾反映,M5是該墓群中封土最大的一座,封土高約三丈多。(七十年代修建水庫時將封土挖掉)。M6距M5正東約200米的山岡上,築土為沙質土,當地民眾名曰“沙埠”。現存封土高約3米,直徑約10米,保存狀況基本完整。M2為磚室穹頂墓。墓葬形制不詳,曾出土了一批珍貴的漢代文化遺物,有陶器和銅器等生活用具。現僅就徵集的M2隨葬品分類介紹如下。

二、隨葬品

1、陶器

鍾2件
形制相同,盤口微斂,長頸溜肩,喇叭狀圈足,平底。肩兩側各一鋪首,沿下,腹、肩上各飾三道凹弦紋,均為泥質紅陶,外施一層白陶衣和綠釉。通高46厘米,口徑14.2厘米。
馬2件
形制相同,昂首立姿,泥質灰陶,口似鳴狀,一件一條後腿殘缺,長44厘米,高39.5厘米;另一件四條腿均殘缺,長50厘米,高不詳。
女侍傭一件
泥質灰陶,為模製。立姿,頭髮後攏,雙手拱於胸前,眉清目秀,大方自然,通高65厘米。
耳杯4件
形制相同,泥質紅陶。均為橢圓形口,半月形雙耳,3件口長11.7厘米,寬6.5厘米。1件口長9厘米,寬5.5厘米,通體施綠釉,底部無釉。

2、銅器

鍾5件
形制相同,直口高頸,喇叭狀圈足,平底,方唇內斂。肩上、腹、腹下各鑄寬頻紋一周,肩部置兩個對稱鋪首銜環。通高31厘米,口徑12.5厘米,腹徑23.5厘米。
魁蒸一件
通高35厘米。由提梁三足鏤空盤、釜、甑三部分組成:甑為盆形,折沿深腹,圈足,底上四組長方箅孔,腹深12.5厘米,口徑24.3厘米;釜為小直口,扁圓腹,肩部飾對稱鋪首銜環,底內凹,腹部有突沿一周;三足鏤空器,足為蹄形,底部鑄雲紋鏤空,腹為三組菱形交回鏤空紋飾,沿下有一長鏈提梁,直徑21.5厘米,高8厘米。沿外折、平底,高6.4厘米,直徑26厘米。三者緊密組合,造型美觀,製作精細,實用性強。
洗1件
平底折沿,附對稱獸耳,內底中鑄一獸狀圖案(似綿羊),周邊施雲水圖案紋飾。右上角鑄有篆字銘文“岩、威”二字。高8.5厘米,口徑37.7厘米。
大平方盤一件
長59厘米,寬40厘米,厚0.5厘米,素麵。
焦斗一件
龍首柄,敞口折沿,平底微外凸,高3.5厘米,口徑18.5厘米,柄長18.5厘米。
勺1件
細長柄,長19.5厘米,口長9厘米,寬8.5厘米,高4.2厘米。
戟1件
長27. 5厘米, 寬1.7厘米。
戈2件
形制相同,內長10厘米,援長12.9厘米,胡長10厘米。
耳杯6件
形制相同,均為橢圓形口,半月形雙耳,口長14厘米,寬8.5厘米,平底。
蓮枝燈1件
通高96厘米,由底座、燈柱、燈盞等組成。底座為斗笠形,較厚重,滿布鏤空花紋,主體圖案為四隻瑞獸:一對白虎張口相向,另一對為青龍,均引頸回首。小獸之間,又以形體較小的四隻龍虎相互連線,填充畫面余白。燈座之上為竹竿形燈柱。分為三段,互相連線為一體,每兩段之間設以寬厚的柿蒂形接頭,並焊接連燈桿。連燈桿由雙股絞會而成,細長柔韌,形如蓮枝,上下兩層各為四枝。等柱頂端為一立姿朱雀,雙翅振起,翹尾若屏。燈上共裝置燈盞九隻,一隻高居頭頂之上,余分置於8條連枝桿上,因此也稱九蓮燈。燈盞統為一式,立沿平底三足,內底設燈芯柱,一側設平手柄。

3、墓磚

14塊
青灰色,分為兩種。
第一種分為二式:
Ⅰ式:梯形磚,高43厘米,厚11厘米,上底寬20厘米,下底23厘米,一面有方格壓印紋。
Ⅱ式:大長條形磚,長46厘米,寬23厘米,與梯形磚配用。
第二種:長條磚,長31—35厘米,寬12—15厘米。紋飾有:菱形紋、乳釘紋、格線紋、魚紋等。
其他還有銅管、棺釘、銅玖等數件。另外還出土了鐵碎坯、釘、玖等鏽蝕嚴重。

三、結語

大宋家墓群,雖然沒有經過科學發掘及墓葬形制結構資料,但從M2出土器物來看,墓主人是有一定身份的,該墓缺乏的是明確的斷代資料。但從出土的陶鍾、銅鍾等器物與《成都青龍鄉漢代磚室墓》①和《湖北蘄春縣陳家大地西漢墓》②所出的同類器物一致,說明時代接近為西漢晚期。另從銅魁蒸、銅勺、陶耳杯、陶鍾、五銖錢等器物來看,又與《河北遷安於家村一號漢墓》③和山東濟寧東漢墓》④所出的同類器物大體一致,說明時代也較接近,為東漢早期。由此說明大宋家漢墓應為東漢早期的墓葬。該墓的發現,為今後研究膠東兩漢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