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山東大學小樹林支教調研團旨在幫助貧困地區中小學生提高教育水平,幫助當代大學生增強社會責任感。通過每學年在聯繫好的固定地點(主要是一些偏遠山區以及一些教學資源不足的地區)進行暑期支教,山東大學小樹林支教調研團充分發揮自己的力量,關心中小學生身心健康、注重其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努力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幫助他們形成獨立完善的人格。
結合支教當地的特點以及教授的年級,我們除開設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地理、體育等基礎課程外,同時也根據每位支教人員的知識構架與眼界特點開設了相應的特色課程,如音樂、美術、摺紙、國學、書法、演講、普法教育、素質拓展、物理實驗等,力求在拓寬被支教地區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學生們學習興趣的同時,給予支教人員足夠的空間來發揮其各自的優勢,用自身的魅力為當地的學生們帶去不一樣的成長。
由於支教地區大多是偏遠山區,我們尤其側重支教過程中的英語教學。支教期間我們結合自身英語的優勢,通過新穎的教學方式,有效的彌補山區學生英語教育的不足(大多數地區國小沒有開設英語課程),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交流能力。
支教特色
小樹林支教調研團在進行常規的教學活動的同時,積極回響學校社會實踐的號召,結合支教地區的特色及存在的問題,利用將近一個月的支教時間,通過對當地生活習慣、文化習俗、生活環境的考察調研和當地教學狀況(學生身心、學習情況)的了解,展開相應的調研活動。這裡謹以2014年暑假期間“小樹林”四川支教隊為例。
為了回響國家“十二五規劃”中“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號召,四川省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十二五”規劃中提出了“完善城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提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水平”的目標。在這一政治背景、社會環境之下,2014年小樹林四川隊圍繞“關於四川少數民族地區醫療衛生狀況的調研”在攀枝花市格薩拉彝族鄉展開了調研活動。
為了了解四川少數民族地區的醫療衛生現狀,2014年小樹林四川隊在暑假期間以攀枝花市彝族地區為基地展開了為期近一個月的走訪及調研活動,力圖能在深入了解當地情況的基礎上提出相關建議來幫助四川少數民族地區改善當地的醫療衛生狀況。在日常的支教過程中,小樹林四川隊支教團也在當地針對性地進行了一些有關衛生知識的宣講,為村民們普及衛生常識。近一個月的調研之後,小樹林四川隊取得了不錯的調研成果,在幫助當地改善醫療衛生狀況的同時,小樹林各支教隊員也從中學會了很多。
宗旨
“情定支教 小樹成林”
每一個報名參加小樹林支教團的學生都有一個支教的夢、都有一顆公益的心,每一個成功成為“小樹苗”的同學都有一個把愛傳下去的願望、都有一份把社會責任但在肩頭的決心。“情定支教,小樹成林”,總有一天小樹會長大,總有一天種子會發芽。山東大學小樹林支教調研團的存在,給了每個山大學子一個實現自己願望的平台,給了每個山大學子一個傳遞愛與責任的機會。
在學校的支持下,自2010年起,山東大學小樹林支教團每年夏季學期都會在山東大學進行大力度的宣傳,通過海報、學校網站等多種方式和渠道,將從山東大學各個學院招收有志於參加支教活動的同學,並且進行多輪面試篩選和試講,結合大家的教學能力、支教態度、團隊合作能力和在艱苦環境中的生存適應能力等篩選出最適宜支教人選,利用暑期的時間進行支教。
山東大學小樹林支教調研團以持續多年的暑期支教活動為踏板,努力在現有的支教地區做出成績,並利用校內外報紙雜誌網站擴大小樹林支教影響力,拓展與多地教育局、當地政府建立長期的合作關係,將義務支教事業長期地、大範圍地繼續下去。
同時,小樹林支教調研團積極積累山東大學學生會志願者工作部支教活動經驗,為志工部培養出一批有支教經驗成員,為小樹林支教調研團今後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幫助教育局和當地政府擴大在山區學生中的影響力,樹立正確積極的形象;將山區學校、學生的現狀帶給更多的人知道,並且將義務支教帶入山區民眾的心目中,形成良好的影響;號召更多的社會愛心人士和組織關注貧困山區的基層教育,關愛留守兒童;宣傳志願服務理念,培育志願服務精神。
團徽
蜿蜒的河流的形象寓意支教(字母“Z”和“J”),河流源遠流長,寓意小樹林的愛綿綿不絕,願意把愛的種子撒向最需要的土壤。“小樹林”代表著志願者們組成的支教隊伍,所有的樹苗風雨同濟,相扶相依。我們的力量很渺小,所以我們是“小”樹林,可我們有根,它深深地埋藏在地下,積蓄著能量,努力地向外伸展。孩子們就像新生的幼芽,稚嫩卻充滿著夢想,他們需要陽光和雨露,需要向上的力量。我們希望,“小樹林”到過的地方,幼芽可以茁壯成長,成為參天大樹,成為棟樑。“小樹林”雖然離去,卻可以留下一片森林。
組織架構
支教團每屆設有主席團和部長團,主席團由理事會、團長、執行團長構成,部長團設有辦公室、培訓部、項目部、宣傳部。此外,小樹林設有小樹林慈善基金會,為每一屆支教隊伍提供資金支持,基金會由小樹林理事會運行。
曾獲榮譽
2018年第三屆山東省青年志願服務項目大賽銅獎
2018年山東大學青年志願服務示範項目
2017年山東大學十佳志願服務組織
2017年山東省最佳志願服務組織
2017年立邦“為愛上色”中國大學生農村支教獎全國銅獎
2016年山東大學榜樣的力量學生年度人物
2015年第四屆阿克蘇諾貝爾中國大學生社會公益獎全國銀獎
2015年山東省首屆青年志願服務項目大賽銅獎
2014年“遠洋探海者”第六屆全國大學生社會實踐獎全國三等獎
2014年山東大學青年志願服務“十佳團隊”
2014年山東大學青年志願服務“十佳志願者”(李澤、平路、王紫璇)
2013年山東大學青年志願服務“十佳團隊”
2013年山東大學青年志願服務“十佳志願者”(劉嘉偉、燕盼弟)
2012年“遠洋探海者”第四屆全國大學生社會實踐獎校級優秀獎
2011-2014年山東大學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優秀團隊、優秀報告
受益人數
年份 | 隊伍數量 | 支教人數 | 直接受益人數 |
2011寒假 | 1 | 10 | 87 |
2011暑假 | 2 | 27 | 239 |
2012 | 3 | 30 | 294 |
2013 | 3 | 44 | 373 |
2014 | 6 | 73 | 681 |
2015 | 6 | 95 | 860 |
2016 | 6 | 96 | 619 |
2017 | 7 | 121 | 1088 |
2018 | 9 | 158 | 1377 |
總計 | 43 | 654 | 5618 |
媒體報導
人民網
百支團隊志願服務 中國大學生保險責任行活動進行時——山東大學“小樹林”支教團赴全國六省支教
鳳凰網
大學生暑假義務支教愛心溫暖留守兒童
“暑期關愛、彌補空白”活動接力棒將傳遞
搜狐網
山東大學小樹林支教團:情定支教,小樹成林
齊魯晚報
旬陽縣電視台
元江縣電視台
元江新聞——團縣委組織開展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菏澤開發區電視台
歷屆支教隊員名單
第一屆 2011年寒假
無影潭隊:張照辛、楊名揚、陳先雲、陳蔚然、朱 慧
第二屆 2011年暑假
陝西隊:陳先雲、張 俊、李加政、楊名揚、陳蔚然、田 野、楊 陽、郗英姿、張夢雯、黃雪梅、李春燕、李朝輝、韓金峪、李瑩瑩
杭州隊:周 嬋、徐文勝、王佳佳、張照辛、朱 慧、崔 亮、蔡曉陽、周曉雯、方思源、劉珊珊、徐秀慧、李立夏
第三屆 2012年
四川隊:張智明、王須晟、盛 譽、顧生寬、李京洲、崔 亮、趙熹城、劉婷婷、李 楠、王薪淋、劉淑敏、王曉丹
陝西金盆隊:崔 亮、劉嘉偉、燕盼弟、劉志漢、劉怡然、彭 超、張烙僮、梁虞婷
陝西檀木隊:陰斌斌、王宏寬、高 振、許燕群、田 瑩、堅傳輝、西貝天雨、夏 雪、譚婷婷
第四屆 2013年
四川隊:李 澤、王周寧馨、劉婷婷、王錦洲、吳國濱、劉怡舟、梁 材、王 超、邢路路、張瀚文、陳應超、顧童桐、李惠雲、李清如、石 敏
雲南隊:李明生、於清源、蘇炳一、杜立婷、高 洋、葛雲皓、郭 華、黃妤晴、李曉彤、劉歡鑫、劉吉松、平 路、王 舢、周戀榕、朱孔達
貴州隊:柳 欣、鄧洋洋、馮宇翔、何 航、李琳娜、李 敏、柳悅媛、司海洋、王曉通、張宇超
第五屆 2014年
四川隊:吳磊磊、董怡璇、黃智敏、李 澤、趙釔偉、張禮國、王堯志、瞿貽深、張一萍、吳素亞、郝 玥、盧海洋
陝西金盆隊:荀水善、趙睿峰、李思博、李依林、張劍宇、王培萱、劉 爽、李晨爽、周 燕、代乙纓、張文杰、劉迎雪
陝西檀木隊:張元吉、趙秦贇、劉春業、郭安良、張澈宇、王 臻、趙夢瑤、顧景景、姜思琦
雲南隊:王 莉、葉笑言、邢齊軒、張 凱、賈 鑫、藺清正、孫 謙、李路遙、俞映舟、黃安琪、李夢娜、李向楠、盧櫟妃、王安東
安徽隊:王天一、祝 芬、張瑞霞、張毅群、吳方建、楊宇峰、邢 怡、朱月月、彭勃、劉瑋潔、趙安婷、潘 敏、趙雨楠、段小靖
菏澤隊:張 恆、張婉琳、王紫璇、蘇炳一、謝 磊、李 根、孫 娜、王嘉楠、孫思琪、蘇雲晴、劉燕然、陳沁雨
第六屆 2015年
四川隊:張力偉、劉 倩、趙釔偉、董怡璇、楊林東、王德誠、徐亞運、熊培堯、李 爽、鄭秋霞、杜中玉、孫 蕊、劉俊含、陳 旭、朱 琳、蘇婉婉
重慶隊:曹曉軍、李佳傑、李 澤、萬 良、薛 飛、楊 斌、張震飆、李辛揚、孟美君、施樂涵、史 天、楊 堃、張 雪、崔亞蕾
陝西隊:郭雪飛、楊曉清、李依林、張一萍、張兆祥、曾瑋璠、韓 琪、吳一波、李寧寧、張一凡、宋丹雯、徐 嶸、李心妍、高 琳、王 穎、王 娟、鄭 雯、王曉涵
雲南隊:洪佳樂、王晶晶、陳子春、李存召、金弗言、宮紹文、齊正華、卓錦緣、李茹、唐纖蘊、陳昌舉、葉紫蒙、趙 艷、周培玲、司婧雯
安徽隊:田映雪、季智毅、馮 燕、韓珊珊、閆語珂、張晉群、張聶強、趙夢影、胡正宇、李琳璇、王甜甜、王 曉、劉 通、王 庚、王佳麗、吳龍飛、徐靜馨
臨沂隊:蔣明琪、盛建傑、曾 振、王曉珍、夏若萱、黃宇欣、王 萌、劉姝彤、楊振賢、高敏晗、叢 揚、楊亞婷、杜佩耘、陳 雲
第七屆 2016年
四川 隊:高雲澤、孫萌、婁煜、李玉浩、董企宸、韋鐸亮、王潛、辛悅琳、王雨柔、趙沐陽、任仔鈴、吳冰欣、鞠辛陸、徐瑤、王湜清、徐錦婧、鄭策萍
重慶隊:王一霖、楊璐、張怡冰、吳雪菡、王金玉、黃煜琛、許麗萍、張宇、趙響響、陳通、施嬋、王睿、欒安琪、王文斐、魏同坤、姜燕
陝西隊:劉玫苑、隗茂傑、薛心怡、孫嘉悅、管璇、李澤晨、周玉桐、王子戌、喬磊、李守明、裴真、胡恪賢、倪陽紅、王漸舒、王雪純、陳思琪、張恬靜、陳彩紅
雲南隊:王欣然、王潤治、趙潤、王婷婷、李震、任陽、姜佳彤、李之威、和思聰、奎嘉雯、韓蘇日古嘎、杜孟洋、向莊、梁艷艷
安徽隊:姜衛航、魯弈廷、徐嘉藝、劉家蕊、儲駐港、劉德良、朱聞宇、穆靖、王昊、賈巨川、張妹、李文碩、傅相蕾、周璇、張自成、王新秀
山東菏澤隊:李佳奇、陳歡、姚瑭、閆世基、馬瑞、李紫軒、張錦濤、孫國荃、呂露鵬、萬文濤、李小軒、魯娜、楊柳
第八屆 2017年
四川隊:鄧瑩、趙一瑋、張道遠、宋恬恬、周曉晗、任亞汝、李曉陽、王顥琛、初穎、張子欽、崔健民、宋頤、王燕、李嘉軼、崔玉婷、肖竣澤、牛霄霖
重慶隊:吳筱恬、崔路、趙丁瑩、於芳竹、張天宇、張振、胡臣興、杜潔、張宸琿、黃永棋、趙香玉、劉涵鈺、劉靜茹、劉德志、陳修心、謝小風、王帆、張書悅、張笑秋
陝西隊:尹冠樺、王妍笑、魏若軒、劉天禾、李靜悅、謝淼兒、梁易、修丙楠、戚真、朱亮宇、柏瓔格、宋浦文、張詩迎、周思美、隗茂傑、王思維、劉悅、田麗君、董婧、仇子泉
雲南隊:羅儉英、成子豪、張潔、李鑫、牟凱璇、閆詩怡、范清涵、郭秋琪、刁雲翔、嚴雪松、王嘉華、吳雨晨、閻銘菲、李嬌、吳海銘、劉珍妮、蘇一順、周夢瑩
安徽隊:張嘉玲、戴雨微、張開淋、錢詩怡、陳熠熠、龍振坤、王藍、洪詩怡、王蒙、陳浩、陳建偉、蔣雲軒、王涵、周恬冰、余詩祺、蔡俊飛、孫嘉潔
山東菏澤隊:唐路靖、王惠、房意、張晨晨、鞏偉明、李永健、王天嬌、張潔、胡思詩、王洪揚、謝藝威、蘇詩茜、魏存躍、王昊天、潘梓路
河北隊:閆利、孟玉敏、姜在釗、蘇雨帆、趙文雪、趙曜、國仁豪、王逸倫、曹晏雪、王月、袁玉、周睿、謝汶羲、葉欣、卓大春
第九屆 2018年
安徽隊:李佳芮、張毅、羅玉冰、周穎、王旭東、滕曉騫、畢春澤、鍾君、余小娟、侯雨杭、韓晶晶、安生鈺、翟暢、楊翼翔、程彩霞、潘越、郭彪
重慶隊 :朱永珩、唐明遠、邵怡欣、楊夢婷、高澤林、樊鵬元、韓超、李航、劉昌浩、周杰、孔令晶、馮楚軒、姜懿洋、王曉悅、張淑彤、鄭潔、魏嘉豪、熊聲悅
陝西隊 :於快、張旭、李躍、杜天馨、尚佳、張亮、任真、於瀟睿、郭佳妮、岳宗沛、黃巧慧、薛睿、孫浩、陳琪琪、蘇芊、李向平、龍康
湖北隊 :張木子、安思遠、王佳、董也、趙繼春、陳凱麗、董奕男、張子正、唐馨嵐、劉子琦、田林貝、楊小雪、張孟、張冰、馬國華、汪傑克
菏澤隊 :趙天崧、王凱、張文慧、王緒元、戚曉勇、龔藝穎、石靜玉、郭茂林、劉子楊、陳淑鑫、周月、孫巧玲、王彩慧、王晶慧、楊欣如、張廣達、周佳琪、周琦、蘇雯琳
廣西隊 :胡甲婧、王佳偉、朱凱悅、趙佳敏、譚翊博、劉偉、單泓錕、王祥丞、刁偉琪、董岷雪、王暉、羅舒琪、李思琪、王璐瑤、許崢、王曉雯、黃河洲、孟慧茹、徐蕾
菏澤牡丹隊 :陳明潔、宋嘯林、林子涵、李文韜、溫璐妃、李則正、韓玉婷、肖澳、馬田、彭帆、趙一炫、張殊凡、歐凌峰、楊舒琪、趙小妹、許帆
河北隊 :龔明會、牛慧竹、趙正、張丁丁、李思曈、胡艷妃、劉俊彥、周睿、楊帆、徐雅如、張奧、劉沛東、韓鳳潔、白雪霏、劉嘯宇、李文鐲、王明昊、許玉潔、雷曉琳、楊小超
雲南隊 :李澤洲、常玥、劉豐銘、鄧煊薷、李國倩、劉笑笑、尚雪容、黃煊喬、趙晗、李慶輝、衡逸德、武世軒、楊菊賢、夏天、孫妍、趙釤杉
支教地
四川
四川省攀枝花市鹽邊縣格薩拉彝族鄉中心學校
“格薩拉”是彝語,意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天堂”、“最好玩最好耍的山崗”、“離太陽最近的地方”,彝族民間流傳,說“格薩拉”是天上的仙女下凡營造的。 是彝族人心中的理想王國和精神家園。是四川省政府確定的“攀西陽光生態旅遊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繼九寨溝之後著力打造的第二個省級生態旅遊品牌。
四川省攀枝花市鹽邊縣格薩拉彝族鄉中心學校是一所全日制完全國小,有近四十名教師和900餘名學生,學生來源分散,多為失依兒童,彝族學生占到全校學生人數的90%以上。格薩拉處於涼山貧困腹地,交通不便(現在正在修新公路),村民的主要收入主要來自種植地區特產,但由於對外聯繫不暢,往往不能賣出理想的價格。當地雖然缺乏教育資源(主要集中在師資力量和硬體配備上),但很多家庭對於提高孩子的成績有著很強的願望。為此,小樹林支教調研團與格薩拉彝族鄉中心學校結成了合作夥伴,在繼續發揚小樹林“情定支教 小樹成林”的志願宗旨的同時,在資源、信息等方面為當地
學生提供更多的幫助,為格薩拉的發展貢獻出一份力量。
(一)地理環境
1、概況(1)格薩拉彝族鄉位於四川西南部,地處偏僻,村內山清水秀,夏季氣候濕潤,空氣清新。鄉內有一條貫穿全村通往鄉鎮和縣城的水泥路,交通工具為麵包車和機車。
(2)位於生態保護區內,環境優美,氣候溫暖濕潤。沿途是水泥路柏油路和土路交替出現。村民很少外出,交通不便。
2、氣候屬北亞熱帶高寒區氣候。大氣降水年均為1100—1400mm,年氣溫平均為15℃左右,空氣相對濕度為68%左右。由於該地區地處高寒山區,年年發生霜凍和雪災,但日照時間長,光熱資源豐富,主體氣候明顯,四季分明。
3、土地
土地類型齊全,主要為林地和耕地,其中,旱地與水田的比例約為3:1。森林覆蓋率達68%,多為用材林。
4、自然災害
夏季久雨之後會出現滑坡、洪水、水土流失等災害。氣候異常時會出現乾旱天氣。
(二)人文風俗
1、概況
當地總體上民風純樸,村民待人友好親切。但存在部分封建思想殘留,如重男輕女、女性應懂得持家之道等。
2、教育村民平均文化程度為國小水平,中年人大都屬於國中文化水平。當地存在尚學之風,村民都支持鼓勵孩子上學,但僅完成九年義務教育的孩子居多,接受高中教育的孩子有部分,接受大學教育的人數少之又少。很多孩子讀完國中之後,就選擇就讀技術學校或跟隨父母親戚外出打工。整體文化水平比較低。家庭支持孩子接受義務教育,但接受高中或大學教育的人數很少。
3、文藝
受學校節日慶祝活動影響,該村偶爾會在農閒之時舉辦文藝節目,不過仍以學校為中心,多以地方方言為主,講述村民致富及普通家庭生活故事。
4、語言
該村村民大都不能聽懂標準國語,多為彝語,教學語言現在正逐漸向漢語轉移,小部分人能用國語交流。當地有自己的方言,外地人一般很難聽懂。
(三)學校情況
1、體制格薩拉彝族鄉中心學校為全日制普通完全國小,涵蓋從學前班至六年級共七個年級。
2、教師
該校共有十多名教師,教師平均年齡約為45歲,教齡長,資格老。多為最近幾年逐漸配置的老師。
3、學生各年級只設一個班,每班有15至20名學生,最多不超過30名。學生總數大約200人。
4、課程
該校開設語文、數學、英語(三年級以上學生)、思想品德、體育、音樂、科學等學科。語文、數學為主課,時間占到總體授課時間的80%以上。
5、設備該校設有小型籃球場、桌球台,體育用具有跳繩、桌球拍、籃球等(羽毛球、排球情況暫不明)。無多媒體設備。
陝西
陝西省安康市旬陽縣雙河鎮金盆完全國小
雙河鎮位於旬陽縣東北部,蜀河中游,距縣城約87公里,與湖北省鄖西縣關防鄉相鄰,屬川道地區,氣候溫和,地勢平坦。由原雙鎮鄉、潘家鄉、西岔鄉合併而成。總面積178平方公里,轄13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80個村民小組,4875戶,18760人。旬陽縣主要交通幹線大、小北環路和通往湖北的跨省等幾條幹線在此交匯,形成全縣東北部的交通樞紐。由歷史和現實及其自然地理位置形成的山區古鎮成為全縣東北部的一個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商貿中心。
境內有風景名勝,人文景觀多處,潘家銀杏樹、西岔古民宅古橋等建築被列為國家三級重點保護文物;龜蛇二山雄距西岔河口,構成天然門戶屏障,連線秦嶺支脈的南羊山自西向東的九華山有小華山之稱;水洞的地下河,穿岩山因山腰有天然石穿岩而過,相傳為楊二郎擔山所為,八卦山以其形似八卦而名,三山鼎力相對,風景奇施雄險,被列為縣級重點旅遊開發區之一。
金盆村位於秦嶺南部,地處河源腹地,村內山清水秀,夏季氣候濕潤,空氣清新。村內有一條貫穿全村通往鄉鎮和縣城的水泥路,交通工具為麵包車和機車。
(一)地理環境
1、概況
金盆村位於秦嶺南部,地處河源腹地,村內山清水秀,夏季氣候濕潤,空氣清新。村內有一條貫穿全村通往鄉鎮和縣城的水泥路,交通工具為麵包車和機車。
2、氣候
年平均降雨量800毫米,平均日照1782小時,全年無霜期250—260天,平均氣溫15℃。夏季多雨,氣溫約為20℃,乾旱時節氣溫稍高。夏季氣溫在30度以上。
3、土地
土地類型齊全,主要為林地和耕地,其中,旱地與水田的比例約為3:1。森林覆蓋率達53%,多為用材林,樹種則以“樺栗樹”(當地稱呼,形態接近栗子樹)居多。
4、自然災害
夏季久雨之後會出現滑坡、洪水、水土流失等災害。氣候異常時會出現乾旱天氣。
(二)人文風俗
1、概況
當地總體上民風純樸,村民待人友好親切。但存在部分封建思想殘留,如重男輕女、女性應懂得持家之道等。
2、人口
金盆村劃分為三個組,每組約有30至40戶人家。家庭成員結構多為“2+2+2”式。大部分村民都在外打工謀生,因此絕大多數兒童為留守兒童。
3、教育
村民平均文化程度為國小水平,中年人大都屬於國中文化水平。當地存在尚學之風,村民都支持鼓勵孩子上學,但僅完成九年義務教育的孩子居多,接受高中教育的孩子有部分,接受大學教育的人數少之又少。很多孩子讀完國中之後,就選擇就讀技術學校或跟隨父母親戚外出打工。
4、文藝
受學校節日慶祝活動影響,該村偶爾會在農閒之時舉辦文藝節目,不過仍以學校為中心,多以地方方言為主,講述村民致富及普通家庭生活故事。
5、語言
該村村民大都能聽懂標準國語,小部分人能用國語交流。當地有自己的方言,但語音音調接近國語,外地人甚至能部分聽懂。
(三)學校情況
1、概況
陝西省安康市旬陽縣雙河鎮金盆完全國小是一所全日制完小,有教師十餘人和一百五十餘名學生,生源範圍輻射周圍十五里,學生均為漢族。學校硬體設施基本滿足國小教學需要,但師資力量相對不足。有尚學之風,學校有一棟教學樓是村民集體捐款建成。
2、體制
金盆國小為全日制普通完全國小,涵蓋從學前班至六年級共七個年級
3、教師
該校共有十多名教師,只有學前班吳老師為女性,教師平均年齡約為45歲,教齡長,資格老。
4、學生
國小六個年級加上學前班共一百五十餘人。
5、設備
該校設有小型籃球場、桌球台,體育用具有跳繩、桌球拍、籃球等(羽毛球、排球情況暫不明)。該校有未聯網的桌上型電腦幾台,供學生計算機課使用,無多媒體設備。新教室有電視機,但目前不明確其使用情況。有一間公共活動室,內有一台公用電視機(可放映光碟),供學生音樂課使用。
安徽
安徽省安慶市岳西縣白帽鎮江河村余河初級中學
(一)地理位置
1、岳西縣
岳西縣位於大別山東南、安徽省西南邊陲,地理坐標東經115°50′—116°33′,北緯30°39′—31°11′。與霍山、舒城、潛山、太湖、英山(屬湖北省)等5縣接壤。縣城天堂鎮,位於縣東南部,東距安慶市117公里,北距省城合肥市197公里。總面積2398平方公里。
2、白帽鎮
白帽鎮位於岳西縣西部邊陲,318國道貫穿東西,東鄰河圖鎮,南毗店前鎮、冶溪鎮,北與古坊鄉、西與湖北省英山縣接攘,轄10個行政村,270個村民組。
3、余河國中
余河國中校址坐落在岳西縣白帽鎮江河村境內,地處岳西縣西陲,與湖北英山縣接壤(向西行6公里就是湖北地界,距英山縣城29公里,而距本縣岳西縣城70公里),318國道(上海-拉薩)從學校門前經過。這是一個大山深處的農村國中,辦學條件較差。
(二)人文風俗
1、歷史沿革
岳西是革命老區。1924年便有共產黨的活動,1927年建立了黨的組織。1930年前後,在黨的領導下,相繼爆發了包家河、請水寨、頭陀河、黃尾河、金龜畈等農民暴動,成立了縣、區、鄉蘇維埃政權, 誕生了工農紅軍和赤衛大隊。鄂豫皖三年游擊戰爭中,岳西是重點、是中心、是大本營。1935年2月高敬亭將軍在岳西涼亭坳重建 紅二十八軍後,岳西人民與紅軍及便衣隊生死與共,並肩戰鬥,粉碎了敵人5次“清剿”,迫使國民黨“豫鄂皖邊區督辦”當局與紅二十八軍在岳西談判,達成停戰協定。抗日戰爭時期,岳西黨組織得到恢復和發展,全縣共組建了5支抗日愛國武裝,不僅為新四軍四支隊輸送了兵員和物資,也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使之不敢貿然進山掃蕩。
解放戰爭初期,原新四軍二師、五師、七師挺進大別山的部隊,以岳西縣為依託,建立黨組織,開展游擊戰爭。1947年9月,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後,岳西人民獲得解放,建立了中共岳西縣委、岳西縣愛國民主政府,並迅速建立了各級政權,迎來了新中國的誕生。在整個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岳西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不畏流血犧牲,前赴後繼,英勇奮鬥,共有38000餘人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占當時全縣總人口的四分之一,其中縣團級以上幹部犧牲了100多名。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面對著反動派的殘酷統治,承載著家園被踐踏、親人被殺甚至是絕後的巨大悲痛,岳西人民仍對黨對紅軍懷有深厚的感情,在安置傷員、提供物資、補充兵源等方面,對黨、對紅軍做出了無法估量的貢獻。岳西的土地是用革命先烈的鮮血染紅的土地,也是值得驕傲的土地。
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先烈們在岳西大地上留下了許多開展革命活動的軌跡,留存了十分珍貴的遺蹟、遺址。
2、民族風俗
除極少數外地婚入的回族外,均為漢族。民風淳樸,居民友好善良。
(三)學校情況
1、概況
余河國中是岳西縣少有的一個鄉鎮兩所國中之一(現只有天堂鎮、五河鎮、白帽鎮三個鄉鎮因各種原因保存有兩所國中,其他鄉鎮的國中均已合併)余河國中自建校以來,辦學質量穩定提高,歷年中考均居全縣前列。2005年中考優秀率全縣第一;2009年中考優秀率全縣第三;2010年中考優秀率全縣第二。2011年中考人均分、合格率均為全縣第一,優秀率全縣第二,綜合考核全縣第一。近十幾年來中考在全縣排名很少落於前五名。辦學效益十分顯著,多次受到各級政府和主管部的表彰。近年來,由於許多有經驗的優秀教師都轉向縣城國中、高中,教學水平有所下降。
2、規模
余河國中只有鋼混三層教學大樓一幢,共18間教學用房,其中教室8間,物理、化學實驗室及儀器室共3間,辦公用房4間,微機房一間(不能使用)圖書室閱覽室各一間。
余河國中學占地面積約20畝。現有教學班8個(包括6年級在內,每年級2個班, 每班30-40人),學生300多人。
3、師資
教職工24人,50歲以上4人,40-50歲9人,30-40歲5人,30歲以下6人。教師學歷達標100%,本科以上人數16人。
4、其他
由於某些特殊原因,前幾年鄉鎮領導和縣教育局領導想做“大教育”,曾有過將余河國中併入白帽國中(白帽國中教學質量遠不如余河)的想法,但遭到很多本地百姓和部分其他有身份人的反對,這一矛盾造成的最終結果是自2000年以來縣教育局未對余河國中給予教育投入一分,很多項目都擯棄了余河國中,如實驗樓、宿舍樓、農村遠程教育工程、國中微機室添置、體育器材配置、多媒體教室配置、學生課桌凳配置等,十幾年來,余河國中教師在其他學校早就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教學時,仍然是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張嘴的傳統模式,學生得不到新式教育,特別是英語這門學科,有很大劣勢。在大多學校教師住進幾室幾廳的舒適住房是,余河國中教師仍擠住在有舊教室改裝的破房內,余河國中不管是教學條件還是師生生活條件都是全縣最差的。
雲南
雲南省玉溪市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羊街鄉中心國小
(一)自然環境
元江縣位於雲南省中南部,元江中上游縣境內山壩相連,立體氣候突出。羊街鄉位於元江南部(屬四區),有一條貫通全鄉村鎮和縣城的水泥路,交通比較便利距縣城45公里左右,距昆明有220公里,距玉溪有130公里。
(二)民族風俗:
1、民居
當地為少數民族自治區,屬於典型的漢族與少數民族“大雜居,小聚居”格局,當地民風淳樸,居民友好善良,少數民族漢化程度比較高。
哈尼人家的住房,一般正房中間有一大間為堂屋。在版納地區,堂屋東面一間為家長的臥室,臥室內設有祭祖處,外人不能擅自入內。火塘是哈尼族家庭的核心,火塘上的鍋莊石或三腳架,切記不能用腳踩踏,不能向火塘內吐口水,不能用腳扒火塘內的柴頭,也不能從火塘上跨過。哈尼族人家的門檻忌站、忌坐、忌諱用刀砍。未婚女青年和寡婦忌諱在寨內生育。
2、迎客
哈尼族熱情好客,家中來了客人,主人總是把自製的菸絲裝到菸嘴里,把煙筒奉到客人面前。客人如果不抽菸,應該非常有禮貌地加以謝絕。尊老敬老、禮貌待客是哈尼族的傳統禮儀。路遇老人要親切地稱呼“阿波、阿匹”(爺爺、奶奶),並主動讓到路邊,讓老人先走。在屋內看見老人進來,要主動讓座。給老人遞煙、遞酒、遞茶要雙手捧上,躬身示禮。給老人遞煙筒要握住煙筒的下端。在老人面前不能蹺二郎腿,不吹口哨,不高談闊論。走路不能從老人面前走過,要從老人身後繞過。殺雞時,雞頭、雞肝等要敬奉給老人。當然,當家裡有客人時,為了表示對客人的敬重,主人常把雞頭夾給客人。這時客人應雙手接過雞頭,然後把它轉敬給在座的老人或年長者。在參加哈尼族的祭把活動會餐或到哈尼族家裡做客就餐時,先要等老人說幾句祝福的話,等老人吃了第一口食物後,才可以動筷。與哈尼族朋友在飯桌上飲酒時,要注意敬酒的順序:首先從年紀最長者開始,沿逆時針方向逐個斟酒,最後向年紀最長者的杯里再斟上一點,表示大家團團圓圓。每一輪斟酒都應如此,哪怕是象徵性地斟幾滴。
3、民族節日
哈尼族以十月為歲首,所以每年農曆十月的第一個屬龍日要過“十月年”。節日期間,各家各戶殺豬殺雞、舂糯米粑等,祭祖天地、祖先。“二月節”是哈尼族另一個較隆重的節日,一般三年一小祭,12年為一大祭,於每年二月第一個屬龍日開始,為期3天。節日期間村寨集體殺豬祭祖龍樹林、寨鬥神、水井神等,同時全村男女老幼歡天喜地打掃街心和房前屋後、掏洗水池、收拾房屋、淨身換衣,由宗教頭人召集,擺長街宴。節期,要將塗有狗血的木刀、木棍懸掛於村口,以示謝絕外人進村。不慎而闖入者或寨中客人,必須等祭祖活動完畢,才能離開寨子。除此以外,每年農曆六月的第一個屬虎日,為哈尼族過“六月節”;農曆七月第一個屬虎日舉行祭天儀式,外人和婦女不能參加;農曆八月至九月的屬龍日和屬狗日為哈尼族的“新米節”。新米節的新米必先祭祖,後餵狗,然後全家人才開始享用。
(三)教育概況:
1、體制
羊街中心國小為全日制普通完全國小,涵蓋從學前班到六年級共七個年級。
2、規模
由原先5所學校聯合形成,校園占地面積28631畝,建築面積8639畝共有教職工112人,教學班40個。
3、師資條件
國小高級教師50人,國小一級教師61人,國小二級教師3人
教師受教育水平:本科21人,專科63人,中專及高中30人,國中4人。其中畢業於英語專業的有1人,數學專業的有3人,計算機專業的有5人,音樂專業的有1人,其他均為中文專業或無關教育的專業。總體來看,教師結構不合理,素質較低,缺乏專業教師。
4、學生
學生總數1213人,寄宿制學生928人
一年級:198人,二年級:192人,三年級:206人,
四年級:206人,五年級:193人,六年級:218人,
附設學前班6個,學生人數:178人。
學生民族比例:彝族:25.7% 苗族:1.7% 白族:3.7% 傈僳族:0.1% 哈尼族:55% 回族:0.1% 傣族:12.6% 拉枯族:0.4% 壯族:0.2% 佤族:0.2% 其他:0.3%
5、課程
該校開設語文、數學、思想品德、體育等學科,語文數學為主課,特別的是由於缺乏專業的英語老師,英語未開設,這是該校課程設定的嚴重缺陷。
臨沂
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磚埠鎮東嶽莊聯小
(一)地理環境
1、概況
山東省沂南縣磚埠鎮地處陽都故城,位於縣城南23公里,總面積71.4平方公里,轄27個行政村,4.1萬人,沂、汶、蒙三河環繞,土壤肥沃,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一代名相諸葛亮的故里,也是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的祖居地。
磚埠鎮是一個農業大鎮,農產品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2007年來,磚埠鎮大力發展特色農業、高效農業,農業內部結構得到進一步最佳化。2008年,全鎮已發展草莓1萬畝、蜜桃1萬畝、蔬菜1萬畝,年產蔬菜、果品20萬噸,是全省重要的草莓、蜜桃生產加工基地。磚埠鎮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日東高速公路橫穿境內,距日東高速公路入口僅為15公里,距京滬高速公路僅為10公里,東至嵐山港60公里,至青島港200公里,南距兗石鐵路及臨沂機場均為30公里。
2、建置區劃
臨沂市位於地跨北緯34°22′~36°13′,東經117°24′~119°11′,南北最大長距228公里,東西最大寬度161公里,總面積17191.2平方公里,是山東省面積最大的市。臨沂市轄蘭山、羅莊、河東3區和郯城、蘭陵、沂水、沂南、平邑、費縣、蒙陰、莒南、臨沭9縣,臨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臨沂經濟技術開發區、臨沂臨港經濟開發區3個開發區以及蒙山旅遊區,總計157個鄉鎮辦事處,7154個行政村
3、自然條件
臨沂市地質構造複雜,地層發育比較齊全,從太古界至新生界,除上奧陶統、志留系、泥盆系、下石炭統、三迭系及中、下侏羅統、老第三系古新統、新第三系地層缺失以外,其他各期地層都有發育。主要構造以郯廬斷裂帶(境內稱沂沭斷裂帶)為主,郯廬斷裂帶經郯城北北向延伸,縱貫臨沂市,以斷裂為界,臨西為魯西台背的一部分,屬華北地台範疇,臨東為膠南隆起的一部分,屬揚子大陸塊範疇。
臨沂地處魯中南低山丘陵區東南部和魯東丘陵南部。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自北而南,有沂山、蒙山、尼山3條 主要山脈呈西北東南向延伸,控制著沂沭河上游及其主要支流的流向。以沂、沭河為中心,西、北、東三面群山環抱,向南構成扇狀沖積平原。山地、丘陵、平原面積比例為1:2:2。山地集中分布在沂水、沂南、蒙陰、平邑、費縣、莒南等縣。地勢較高,一般海拔400米以上。丘陵主要分布於山區外圍,沂水、沂南、莒南、蘭山、蘭陵、臨沭、郯城、平邑等地都有分布,以沭河以東分布最廣,一般海拔200米─400米。平原有沂沭河沖積平原、山間溝谷平原、澇窪平原。沂沭河沖積平原主要分布在沂水南部、沂南東部、河東、蘭山、羅莊、蘭陵、郯城。澇窪地平原主要分布於蘭陵和郯城南部。
(二)人文風俗
1、歷史
磚埠鎮歷史悠久,夏朝時屬東夷之土,商屬人方,周武王克商後,於此設陽國,封伯爵,建城邑。秦置陽都縣,屬琅琊郡。兩漢、三國、西晉時期沿襲之。磚埠村得名於元代末期,原稱“安逸莊”,因地勢低洼,常遭水患,村民遷移南、北兩處高地重建新村,稱南村為“游埠子”,北村為“轉埠子”,後演變為“磚埠”。該鎮文化遺產豐富,被列為重點保護的文物景點達20多處。如陽都古城遺址、娘娘廟、曹嵩冢、千年銀杏樹、清泉寺等。磚埠鎮還是歷史名相諸葛亮故里,大書法家顏真卿祖居地。
2、經濟發展
2014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3569.8億元,增長10.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40.9億元,增長3.9%;第二產業增加值1648.9億元,增長10.7%;第三產業增加值1580億元,增長10.8%。三次產業增加值占比為9.5:46.2:44.3,第三產業所占比重同比提高1.5個百分點。公共財政收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7%,同比提高0.5個百分點;國地稅收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1%,同比提高0.6個百分點。
3、科技發展
2014年全年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2599.3億元,同比增長22.7%;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25.9%,同比提高1.2個百分點。全市共建設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家、省級35家,國家級企業重點實驗室1家、省級9家,國家技術創新戰略聯盟1家、省級3家,國家科技創新產業基地5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2家、省級1家,孵化面積75萬平方米。
4、人民生活
城鄉居民收入繼續增加。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345元,增長10.3%;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16275元,增長8.9%。農民人均純收入11629元,增長11.9%;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性支出6803元,增長9.9%。城鄉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分別達到27.9和34.5平方米,分別提高0.1和0.3平方米。
就業狀況保持總體穩定。全年共新發放小額擔保貸款5.62億元,直接扶持6173人實現創業,帶動就業2.2萬人。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3.3萬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8.6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1.7%,高校畢業生當期就業率達到97%。全市共組織職業技能培訓10.3萬人,創業培訓1.5萬人。
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全市城鎮職工養老、城鎮職工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102.8萬人、105.7萬人、56.2萬人、95.5萬人、53萬人,共征繳各項社會保險費103.7億元。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545萬人,其中156萬名符合待遇領取條件的居民按時足額發放養老金14.9億元,發放率100%。完成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整合,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到987萬人。連續10次上調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人均增長253元,月人均養老金達到2007元。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標準提高到75元,比國家標準高20元。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大額醫療救助年度最高支付限額由原來的12萬元和32萬元提高到18萬元和50萬元。失業保險金髮放標準調整為每人每月850元,月人均提高70元,惠及1.1萬餘名失業保險待遇領取人。
社會救助體系逐步完善。全市共有城鄉低保對象49.7萬人,其中城市低保對象3萬人,農村低保對象46.7萬人,城鄉低保標準分別提高到每人每月370—400元、每人每年2600元。全市擁有敬老院151處,床位3.4萬張;農村五保對象2.9萬人,其中,集中供養2.1萬人、分散供養0.8萬人,集中供養和分散供養標準分別提高到每人每年4200元和3000元。分別為1877名孤兒和156名社會散居“三無”人員發放基本生活費1900.8萬元和96萬元。救助流浪乞討人員4334人次。
(三)學校情況
1、規模
學校目前擁有兩排平房,一塊活動空地以及一個籃球場。
2、課程
目前東嶽莊聯小隻開設一二年級課程其餘年級學生全部到磚埠鎮中心完全國小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