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前沿
山前村原名為隍城公社堡壘大隊。1964年12月,隍城公社堡壘大隊改為山前大隊。1981年9月,地名普查中因重名,山前大隊改稱北隍山前大隊。1985年4月調整區劃,山前村隸屬於北隍城鄉政府。80年代初,據縣地名辦公室考證,明天啟年間,宋姓由蓬萊馬格莊遷入北隍城山前建村,距今已有380多年的歷史。清康熙年間,葛姓從大黑山島北莊遷入山前村。
經濟建設
2007年漁村經濟總收入1.1億元,比同期增長了16%;完成稅收83萬元,比同期增長了10%。漁業總收入3650萬元,其中養殖業總收入2100萬元,產量15000噸;捕撈業總收入750萬元,產量2400噸;網箱養魚收入480萬元,產量160噸;海珍品收入320萬元;人均純收入7510元,人均居住面積45平方米。
2007年度,山前村被長島縣委、縣政府授予“中國.長島中華媽祖文化節活動先進單位”;山前村婦女葛會珠被山東省“五好文明家庭”創建活動協調小組授予“山東省五好文明家庭標兵”、被市婦聯授予“煙臺市十佳好母親”光榮稱號;山前村婦女朱叢娟被市婦聯授予“煙臺市十佳好妻子”光榮稱號。
這裡地處深海、海域遼闊、水質肥沃,海洋資源豐富,盛產海參、鮑魚、海膽、蝦夷貝等海珍品。山前村民風淳樸、交通便利、通迅發達,教育、文化、衛生事業蓬勃發展。近年來,該村立足海島優勢,加快科學發展步伐,大力推進現代漁業,立足於實現優勢品種規模化和養殖品種多元化的工作目標,加大資金投入,推動漁業經濟上檔升位,形成了以海珍品養殖、育保苗、底播增殖、捕撈及海產品精深加工的多元化生產格局。2007年,全村筏養蝦夷扇貝總量 18萬籠,收益2000萬元;海珍品底播增殖,抓住有利時機,加強海底改造、嚴格投苗規格和投苗方法等關鍵環節,苗種底播數量不斷增加,規格不斷增大,全村底播鮑魚100萬粒,底播海參200萬頭;海水綜合育苗共育出鮑魚2000萬個,海參1000萬頭,蝦夷扇貝2億粒;同時該村在加大發展優勢項目的同時,兼顧海洋生態平衡,走可持續發展的路子,努力實現養殖品種的多樣化。海帶養殖,以精養高效為宗旨,以改善海域環境、實行貝藻兼養為原則,全村放養海帶170畝,收入200多萬元。新上深水養魚網箱10個,養魚60萬尾。
近年來,該村立足自身優勢,初步探索出了一條以蝦夷扇貝養殖為龍頭的現代漁村經濟發展新路子,展示出良好的發展前景。通過宣傳發動、典型帶動、科學管理等措施,蝦夷貝已成為全村養殖生產的主導品種,其優勢地位日漸穩固。2007年,加大蝦夷扇貝養殖投入、海區修復和開發力度。該村投入400萬元,新增蝦夷扇貝5萬籠,共銷售蝦夷貝1300多噸,實現收入1850萬元。他們還不斷探索蝦夷扇貝深加工方法,在鞏固往年老客戶的基礎上,今年又多方聯繫、廣辟客源、廣引客商,爭取大連一家水產品養殖公司進島投資蝦夷貝加工廠,做到產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該廠的引進將為今後構建“公司+漁戶”,產加銷一條龍的現代漁業發展模式起到龍頭帶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