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峰村[福建省寧德市壽寧縣平溪鄉屏峰村]

屏峰村[福建省寧德市壽寧縣平溪鄉屏峰村]

屏峰村地處壽寧縣西南方,東臨芹洋鄉,南臨鎮所在地--平溪村,西臨政和縣澄源鄉,北臨下黨鄉。距鎮所在地--平溪 5公里,平均海拔860米,面積10.6平方公里,現有638戶,3680人。是目前壽寧縣人口最多的行政村。

鄉村介紹

屏峰村地處壽寧縣西南方,東臨芹洋鄉,南臨平溪村,西臨政和縣澄源鄉,北臨下黨鄉。距鎮所在地--平溪村 5公里,平均海拔860米,面積10.6平方公里,現有638戶,3680人。是目前壽寧縣人口最多的行政村。

村坐落在山峰之巔的小盆地,形如太極,峰巒疊嶂,水繞山環,風景秀麗,環境優美 ,氣候宜人,四季分明,人傑地靈,是天然的避暑勝地。

村名由來

屏峰村[福建省寧德市壽寧縣平溪鄉屏峰村] 屏峰村[福建省寧德市壽寧縣平溪鄉屏峰村]

屏峰村原名“ 上幖”,如今當地百姓還是呼為“ 上幖”。據王昌振撰寫的 《屏峰村名記》中曰:屏峰村最早肇基處為崗子厝(張覓娘故居),崗子厝的對面山(俗稱:面前山)高大巍峨,峰巒疊嶂,連綿起伏,猶如一桿迎風招展幖旗,再加周邊鄉村地勢都比屏峰村低,之所以命名“ 上幖”。王昌振作詩云云:

昔界政和後壽寧,幖旗迎風占雲天;

漫觀山色堪圖畫,且看煙村瑞氣盈

屏峰村[福建省寧德市壽寧縣平溪鄉屏峰村] 屏峰村[福建省寧德市壽寧縣平溪鄉屏峰村]

屏峰村宋初屬寧德縣關隸鎮,鹹平三年(公元1000年)隸屬建寧府關隸縣(現政和縣),明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壽寧立縣,劃歸壽寧縣政和里南門八都,並將“上幖村”改名為“ 屏峰村”。

屏峰村《 陳氏宗譜》曰:“入其鄉一塢中處,四山盤旋迴抱,形如太極”。因村前一座大山像一道綠色屏風,故名屏峰。

屏峰四景詩

(錄自《屏峰蔡氏宗譜》)

 

朝對開屏

一峰突兀障前空,笑比雲屏造化工;
山水迴環堪入畫,題詩讓處有無中。

 

村前頓鼓

有山如鼓對門庭,叩則無聲視有形;
左右飛旂來掩映,想是將帥統神靈。
 

龍井傳奇

水不在深龍亦潛,洽逢瀑布掛峰尖;
登高百丈何時躍,會見風雲利見占。
 

鳳崗兆瑞

盛世歸昌飛上林,鄉稱仁里亦來臨;
名時從來高崗過,山秀鍾靈相像深。

人口姓氏

屏峰村現有638戶,3860人,是目前壽寧縣人口最多的行政村。主要姓氏有蔡、陳、王、羅、許、周、吳、張等。蔡、陳兩姓為屏峰村最大的姓氏。蔡姓約占全村總人口的十分之四,陳姓人口占全村總人口的十分之三。

屏峰村蔡氏於清朝乾隆由托溪鄉峽頭村遷入,發展至今,成為屏峰村的人口第一大姓。人口主要分布於屏峰村尾(俗稱:橋頭)和智洋(俗稱:底洋)。

屏峰村陳氏始祖--陳盛桂,於清朝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遷入屏峰村,發展至今已有十代人,成為屏峰村的人口第二大姓。人口主要集中於屏峰村 月山下(俗稱:途下厝)。

屏峰村王氏分為三次遷入,最早一支由下黨遷入 ,第二支派由於上坪村(現下黨鄉所屬)遷入 ,這兩支淵源一致,都屬太原郡,都是溫州青田沙灣(今屬浙江省景寧縣沙灣鎮)遷入壽寧的 王姜九之孫王顯五之後裔。第三支派由亭下遷入,系下屏峰村開基始祖 王鳳六之後裔。王氏成為屏峰村的人口第三大姓。人口主要分布於屏峰村頭和大弄。

屏峰村羅氏有分前羅氏與後羅氏,現存姓氏中前羅氏為最早遷入屏峰,遷入時間未詳,前羅氏曾在草樓坂燒制陶器,遷走地點、時間也未詳。後羅氏由江西贛州遷入。主要集中於屏峰村中心(俗稱:店基)。

屏峰村許氏由政和縣澄源遷入,主要集中於屏峰村頭張覓娘故居門下(俗稱:溪仔瀚)。

屏峰村周氏由平溪村遷入,主要集中於屏峰村頭。

文化教育

屏峰村[福建省寧德市壽寧縣平溪鄉屏峰村] 屏峰村[福建省寧德市壽寧縣平溪鄉屏峰村]

1952年創辦公立完全國小,名曰“ 屏峰國小”借用 蔡氏祠堂上課。直至1986年在村中心新建一所磚混三層校舍,校園寬廣,教室寬敞明亮,是屏峰村有史以來最好的教學環境了。

屏峰國小雖然校園簡陋,但不影響學生的學習。在教師們的艱辛培育,家長們的重視下,培養出了一批批人才。可謂是“地靈人傑,人才輩出”。

人文歷史

凝秀殿

凝秀殿,又稱凝秀寶殿,凝秀宮,民間俗稱張覓娘宮,位於村北面,智洋後門山,是屏峰村現存供奉神仙的唯一殿宇。四周都是茶園,據史料記載嘉靖年間壽寧任知縣張鶴年至此,親筆題寫“ 茶園勝境”四字;崇禎年間壽寧知縣馮夢龍至此,賜匾曰“ 凝秀寶殿”。後來道士們就稱此地為“ 茶園勝境”,村民也就把張覓娘宮命名為“ 凝秀寶殿”。

凝秀殿主供 張覓娘女神,兼供臨水夫人 陳靖姑虎馬將軍。神像雕塑逼真,惟妙惟肖,殿宇飛檐翹角,宏偉壯麗,香火旺盛,遠近聞名,香客雲集。

張覓娘,民間又稱之張二娘,張美娘,因為本地方言“覓、二、美”同音,所產生之訛。

張覓娘相傳是陳靖姑的化身,是道教閭山派最具有代表性的女神之一。一生斬妖除魔,祛病消災,為民除害,後世民間尊其稱:女帥(意思是:女元帥,猶如《楊家將》中的穆桂英)。張覓娘與臨水夫人(陳靖姑)、媽祖(林默娘)、合稱閭山派三大女神。

大王林

屏峰村[福建省寧德市壽寧縣平溪鄉屏峰村] 屏峰村[福建省寧德市壽寧縣平溪鄉屏峰村]

大王林,也稱 “ 風水林”,位於屏峰村尾,面前山北面,巍峨青山,面臨依依綠水,四周樹木蒼翠,環境清幽,風景怡人。四季常綠是本村保護得最好的森林,成為屏峰村一道美麗的景觀。

這片森林的完好保護與道教有解不開的因緣,林中供奉著 林公大王(俗稱:大王、土主),林公大王為道教閭山派神靈。這裡香火鼎盛,香客雲集。因村民對神靈的信仰和敬畏,使這片森林有史以來沒有受到任何破壞。

屏峰村[福建省寧德市壽寧縣平溪鄉屏峰村] 屏峰村[福建省寧德市壽寧縣平溪鄉屏峰村]

林公原名 林亘,生於宋寧宗慶元3年(1198年),原籍福安,後遷往杉溪(今周寧瑪坑杉洋村)。林亘高大健壯,威猛善戰,帶領村人除獸安民,用青草藥治病救人,相傳他還會斬妖除魔。後卒於宋度宗鹹淳5年(1270年),百姓以“神”敬之。明成化2年(1466年),明憲宗帝敕封亘公為“ 杉洋感應林公忠平候王”,下詔杉洋諭其名。

革命烈士

王德明(1918-1941),屏峰村人。1941年2月參加革命鬥爭,時任閩東北游擊隊戰士,參加了閩東北地區革命根據地的抗日反頑游擊戰爭。1941年春夏之交,國民黨調集重兵殘酷“清剿”活動在閩東北地區的共產黨游擊隊。於是年4月在政和縣外屯鄉湖屯村反“清剿”戰鬥中犧牲。

蔡眾星(1901-1938),屏峰村人。1935年3月參加革命鬥爭,曾任工農紅軍閩東獨立師某部戰士,參加了閩東革命根據地的三年游擊戰爭。抗日戰爭爆發後,隨部整編為新四軍北上抗日,時任新四軍第三支隊六團戰士。1938年3月隨部北上抗日後失去音訊。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追認蔡眾星為革命烈士。

蔡眾輝(1920-1949),屏峰村人。1946年6月參加革命鬥爭,時任閩浙贛邊區人民游擊縱隊閩東北游擊隊分隊長。參加了反擊國民黨軍的“駐剿”和迎接中國人民解放軍主力解放福建的游擊戰爭。1949年2月受命護送閩浙贛區黨委領導西進江西,執行迎接中國人民解放軍主力南下福建的任務。同年4月被內部誤殺於政和與壽寧交界處。

蔡細德(1915-1938),屏峰村人。1937年1月參加革命鬥爭,時任工農紅軍壽政景慶(壽寧、政和、浙江省景寧、慶元)游擊隊戰士。參加了壽寧南區革命根據地的土地革命鬥爭和閩東、浙南邊區革命根據地的三年游擊戰爭。1938年2月閩東紅軍主力改編為新四軍第三支隊六團北上抗日後,受命留守壽政景慶邊區開展抗日救亡活動。1938年3月19日凌晨,敵反動大刀會匪幫突然偷襲政和縣新康口村中共壽政慶中心縣委駐地,製造了“新康口事件”。蔡細德在抗擊敵大刀會匪徒的戰鬥中壯烈犧牲。

周阿德子(1927-1949),屏峰村孔雀洋人。1946年6月參加革命鬥爭,時任閩浙贛邊區人民游擊縱隊閩東北游擊隊分隊員。參加了反擊國民黨軍的“駐剿”和迎接中國人民解放軍主力解放的游擊戰爭。1949年2月受命護送閩浙贛區黨委領導西進江西,執行迎接中國人民解放軍主力南下福建的任務。同年4月被內部誤殺於政和與壽寧交界處。

周應和(1928-1948),屏峰村孔雀洋人。1948年1月參加革命鬥爭,時任閩浙贛邊區人民游擊縱隊閩東北游擊隊戰士。參加了閩東北游擊根據地的反“駐剿”作戰和迎接中國人民解放軍主力解放福建的游擊戰爭。1948年3月在政和縣龍宮崗戰鬥中犧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