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賦新探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屈賦新探(修訂版)》內容簡介:抗戰時期,我開始愛上了屈賦。這也許是由於中國的民族危機,促使我跟屈原的思想感情發生了共鳴。在貴陽時,就曾以《楚辭》教諸生於上庠,偶有心得,輒筆而存之。雖未敢以著述自期,但卻積下不少的資料與零稿。建國後,五十年代,為了熟悉新事物,學習新理論,工作繁忙,沒有整理舊稿的機會。六十年代初,才開始寫《<屈原列傳>理惑》、《<楚辭>成書之探索》等篇。發表之後,受到學術界的多方鼓勵,殊增慚悚。但十年浩劫,不僅打亂了寫作計畫,就連舊日的各種書籍與雜稿,也幾乎全部散失。而我個人則已年近古稀,並臥病不起者五年之久。

作者簡介

湯炳正(1910-1998),字景麟,齋名淵研樓,山東榮成石島張家村人。語言學家、楚辭學家。上世紀三十年代曾受業於章太炎先生,被章先生稱為“承繼絕學惟一有望之人”。歷任章氏國學講習會主講、南充西山書院教授、國立貴州大學教授、國立貴陽師範學院教授、重慶《大公報》記者、川北文學院教授、川北大學教授、四川師範大學教授,並曾任首屆中國屈原學會會長和中國詩經學會顧問。重要著作有《屈賦新探》、《語言之起源》。近年《文學遺產》、《中國文化》等刊物發表了長篇文章介紹其為人為學,在學術界引起很大的反響。

目錄

前言

一、《屈原列傳》理惑

二、歷史文物的新出土與屈原生年月日的再探討

三、“左徒”與“登徒”

四、《九章》時地管見

五、《楚辭》成書之探索

六、釋“溫蠖”——兼論先秦漢初屈賦傳本中兩個不同的體系

七、關於《九章》後四篇真偽的幾個問題

八、論《史記》屈、賈合傳

九、草“憲”發微

十、“先功”及其他

十一、試論《天問》所反映的周、楚良族的兩次鬥爭

十二、民德·計極·天命觀

十三、從屈賦看古代神話的演化

十四、《天問》“顧菟在腹”別解

十五、曾侯乙墓的棺畫與《招魂》中的“土伯”

十六、屈賦語言的鏇律美

十七、《楚辭韻讀》讀後感

後記

編後記(湯序波)

序言

抗戰時期,我開始愛上了屈賦。這也許是由於中國的民族危機,促使我跟屈原的思想感情發生了共鳴。

在貴陽時,就曾以《楚辭》教諸生於上庠,偶有心得,輒筆而存之。雖未敢以著述自期,但卻積下不少的資料與零稿。

建國後,五十年代,為了熟悉新事物,學習新理論,工作繁忙,沒有整理舊稿的機會。六十年代初,才開始寫《<屈原列傳>理惑》、《<楚辭>成書之探索》等篇。發表之後,受到學術界的多方鼓勵,殊增慚悚。但十年浩劫,不僅打亂了寫作計畫,就連舊日的各種書籍與雜稿,也幾乎全部散失。而我個人則已年近古稀,並臥病不起者五年之久。

動亂結束,收拾燼餘。關於建國前的屈賦殘稿,只剩下《(招魂>“些”字的來源》一篇。建國後的屈賦殘稿,除已發表的兩篇外,只剩下《草“憲”發微》一篇。余則斷章零句,無從清理。僅僅對某些問題的自我理解,猶留下永不磨滅的印象而已。

然而,我在萬象更新,病體漸有起色的情況下,為祖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添磚加瓦的思想,實在按捺不住。乃帶病奮筆,把自己對屈賦的舊心得或新看法,有選擇地加、以整理,成文二十篇,輯為此書。

為了便於讀者,本書編纂,以類相從。即:第一組,主要談屈原的生平事跡;第二組,主要談《楚辭》的成書與傳本;第三組,主要談屈原的思想與流派;第四組,主要談屈賦里的神話傳說;第五組,主要談屈賦的語言藝術。總之,都是些探索性的結論,很不成熟。出版的目的,是以此就正於學術界。

在出版的準備工作中,我院中文系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室的領導曾給予大力支持。至於抄寫校勘,則皆由研究生李大明同學任其勞。在此並致謝意!

後記

3月2日下午,華齡出版社社長常振國先生打來電話,談了兩件事:一是欲將先祖父的舊著《屈賦新探》納入他們的“華齡閣名家書系”;另一件是約我寫一部先祖的傳記。關於《屈賦新探》,前年即已錄校完畢。是書由二十篇論文組成,近三十萬言。因為常先生主持的這套叢書,每本字數均為二十萬,故他建議刪去幾篇以求劃一。這樣,我只好抽出其中偏於語言研討的三篇,即《(招魂>“些”字的來源》、《屈賦修辭舉隅》、《神話、歷史與經今古文學》。

先祖治學越六十載,他認為其著作最重要的有兩部,即《屈賦新探》與《語言之起源》。如單從影響來看,無疑是《屈賦新探》為大。其可謂望重學林,早已成為研治先秦文學(尤其是《楚辭》)者之案頭書。

先祖視學術為生命,甚而勝過生命。他生前出版的每部著作皆經悉心校勘,那認真勁,真令我永銘五內。這次我依然不敢怠慢,前後共看了八遍(孟騫及文瑞又合校一遍)’,卻僅發現一個失校的字,即原書第95頁末行的“到漢代尤存此風”中的“尤”字,當是“猶”字之誤植。此外,這次的排印本系錄自先祖的“自存本”,個別字句他做了些修改;至於眉批,限於篇幅,便不適錄了。

本書能以新的面貌面世,得感謝常先生與責編賈理智先生。當然,應提出感謝的親友師長還有很多,我這裡謹銘之於心吧!

文摘

(一)今本《屈原列傳》存在的問題

《史記·屈原列傳》,本來是研究屈原生平事跡最主要的資料,也是現存的較早和較系統的資料。如果以《楚世家》、《新序》、《國策》等互相參證,則屈原生平事跡,不難秩然得其條貫。但今本《史記·屈原列傳》卻存在不少問題,致使屈原事跡前後矛盾,首尾錯亂。總括前人所舉者,例如:屈子賦《騷》,既敘於懷王疏原之時,又敘於襄王既立之後,則《離騷》之作,究在懷王之世,抑在襄王之時?此其一;又上文既日“(懷)王怒而疏屈平”,“屈平既絀”,“屈平既疏,不復在位”,而下文又日“雖放流,睦顧楚國,繫心懷王”,則懷王之世,屈原究竟是被“疏”,抑或已被“放流”?此其二;“雖放流,睹顧楚國,繫心懷王”到“王之不明,豈足福哉”一大段評論賦《騷》的文字之後、,忽接“令尹子蘭聞之大怒”,則子蘭之怒,究竟是怒屈子賦《騷》,抑是怒屈子之“既嫉”子蘭?如果是怒屈子之“既嫉”子蘭,則何以中間忽然插入一段評論賦《騷》之語,致文意扦格不通?此其三;又上文“離騷者,猶離憂也”到“雖與日月爭光可也”一大段,尋其內容與語氣,實與下文“雖放流”以下“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一大段緊密相承,皆對屈子賦《騷》所作之評語,但中間何以又插入“屈平既絀”到“屈平既嫉之”歷敘數十年來秦楚興兵的一大段,致前後互不相蒙?此其四;全傳行文,何以屈原、屈平,互動錯出,稱謂混亂?此其五;……以上這些問題不解決,則對屈原生平事跡就無法理出一條可靠的線索,從而對屈原平生的政治活動、文學創作、思想發展等,也就無從得出一個合乎實際情況的結論。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