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家嶺歷程

屈家嶺歷程

屈家嶺歷程是一次籌建農墾企業的工作過程。修建興建農場,面積包括屈家嶺管理區全域和京山石龍鎮、太子山林場管理局部分區域,總面積約600平方公里,人口12萬。

1952年8月:中央農村部派員會同中南軍政委員會(武漢)來沙洋一帶,進行初始踏看選址,意在此域籌建農墾企業。
1952年10月:湖北省農林廳長徐覺非率水利工程人員,二次勘測,27日返漢,決定在此興建農場。同年11月由上述人員進駐下洋港,開展具體籌建工作。
1952年11月15日:農林部和中南軍政委員會召集國營農場會議研究建場工作。同時水利、農業、土壤專家和技術人員22人,再度來此地調查、測繪。同年12月初,省農林廳決定將襄陽呂堰澤農場和陽新農場(交付當地政府管理)原班人馬及主要農機具大部分調來。即第一批拓荒者。
1952年12月下旬:初定農場區域是以京山縣楊家豐為中心,以東至王橋,西到沙洋新城,沿漢宜公路南北兩側計畫開墾,總面積23萬畝,開墾面積18萬畝。李先念同志親自揮鍬勞動。
1953年5月:與沙洋農場合併,調整規劃區域。將沙洋南的新城劃出,同時將京山西南部的丘陵地區(原園藝分場畜牧分場大部)劃入,場部設在楊家豐。定名為國營沙洋機械農場,總面積60萬畝。耕地面積30萬畝,近林山地30萬畝。
1953年7月:五三農場隸屬荊州地區公署管轄。與沙洋農場分離,建場範圍主要在天門河以東,雁門口以西,包括蔣湖大部,總面積45萬畝。
1953年10月22日:改國營沙洋機械農場為國營五三機械農場,土地開墾序幕全面拉開。由於自然沖刷河溝—沼澤遍布,不得不邊開墾邊挖排水溝,因計畫無力制定周全,浪費了很大人力物力。農田水利建設隨之開展。共開荒3.25萬畝,第一次盈利1167元。
1955年10月:省農業廳會同華中農學院,華中農科所及本場四方面力量,由中央土地利用總局易野源(處長)牽頭,在莊屋嶺(屈家嶺辦事處)開展土地規劃試點工作。繪製出了1:5000的平面開發圖,共開墾荒地1.5萬畝。興建機耕示範片100畝。
1956年2月:成立五三農場土地規劃委員會。上述勘測設計人員增至100餘人。繪製了1:25000的土壤圖,同年6月又會同武漢水利學院,省水利廳繪製出1:1000的農場地形圖。
1956年9月28日:《五三農場土地規劃初步設計說明書》批覆。初定土地計畫面積45萬畝。其中耕地10萬餘畝(平原湖區),19萬畝丘陵,14萬畝山林,其餘為生活辦公用地。場部遷至易家嶺,管理體制由二級變為三級。五三農場轄蔣湖區,長灘區,太子山山地森林區。五三農場新建5個分場,每場3-4個生產隊,耕地面積1.2~2萬畝。
1956年12月:蔣湖區,何集分別成立農場,上年9月長灘埠農場劃出,不屬五三農場轄制。
1957年1月:將園林分場劃出,成立太子山林場,石龍水庫劃出。
1958年1月:五三農場總場改為五三管理處,各分場獨立核算。新開發2.1萬畝,主要集中在丘陵地區,郭家灣也成立了第四獨立農場,成立五三人民公社。將京山縣的第七區下洋港,第八區永隆,何集分場,太子山林場及石龍水庫管理處劃歸五三人民公社管轄。
1959年3月:回歸國營五三農場體制。轄四個分場和何集分場。乾群生活艱辛,連飯都吃不飽。
1959年11月:重將京山縣的永隆公社的劉集、王集、下洋併入。開墾地種小雜糧度難關。
1962年11月:除下洋外,上述地域又劃出。
1963年6月–1965年5月:長灘埠農場又回歸五三農場。
1970年----1976年省委將沙洋農場管理局的上羅漢寺農場(含軍墾農場)劃歸五三農場。
1996年五三農場從荊州地區公署劃歸京山縣託管。
2001年11月五三農場下放荊門市管理,保留區劃面積,更名為荊門市屈家嶺管理區,縣級。(不是一級政府,沒有行政編碼的地區)
2012年3月中國農谷屈家嶺核心區成立,(不是行政區域,只是個類似經濟開發區形式),面積包括屈家嶺管理區全域和京山石龍鎮、太子山林場管理局部分區域,總面積約600平方公里,人口12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