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科羅·帕格尼尼

尼科羅·帕格尼尼

尼科羅·帕格尼尼(Niccolò Paganini ,1782年10月27日—1840年5月27日),義大利小提琴/吉他演奏家、作曲家、早期浪漫樂派音樂家,是歷史上最著名的小提琴大師之一,屬於歐洲晚期古典樂派,對小提琴演奏技術進行了很多創新。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尼科羅·帕格尼尼是義大利小提琴及吉他演奏家、作曲家,屬於歐洲晚期古典樂派,早期浪漫樂派音樂家。他是歷史上最著名的小提琴大師之一,對小提琴演奏技術進行了很多創新。

帕格尼尼50歲左右時半身像 帕格尼尼50歲左右時半身像
尼科羅·帕格尼尼 尼科羅·帕格尼尼

他於1782年10月27日出生在義大利北部,靠近地中海的良港熱那亞。父親是小商人,沒受過多少教育,但非常喜愛音樂,是一個吉他和曼陀鈴業餘愛好者。父親教他彈曼陀鈴並請了一位劇院小提琴手在他7歲時教他小提琴,後又與熱那亞最有名的小提琴家學習。他幼年充分顯露出音樂才能,不論什麼曲子,他都立刻能輕鬆地演奏出來。同時他還學習作曲,8歲就會寫小 提琴奏鳴曲。12歲,他在熱那亞舉行公開演奏會,獲得極大成功。他13歲開始旅行演出。從十餘歲起,帕格尼尼跟著許多不同的老師學習,包括了Giovanni Servetto和Alessandro Rolla,但是對於這早來的成功,他沒有辦法妥善的處理。在他十六歲時,他就開始賭博和酗酒,就在這個時候,荻達拯救了他,把他帶到她的家去,在那裡他又開始學習小提琴,共學了三年。在這三年之中,他也彈奏吉他。1805年他擔任盧加宮廷樂隊小提琴獨奏家。1825年後,他足跡遍及維也納、德國、巴黎和英國,他還會演奏吉他和中提琴。在他的《二十四首隨想曲》中,表現了高超的技巧。1840年5月27日夜,這位被譽為“小提琴之神”和“ 音樂之王”的人離開了人世,年僅五十八歲。

帕格尼尼的父親安東尼歐·帕格尼尼,母親狄蕾莎.波姬亞蒂,皆未受過正式音樂教育,夫婦倆在酒店唱歌賺取賞金,帕格尼尼大概是繼承了父母天份。他的身體似乎天生就是拉琴的,他的肩膀,他的手肘,他的手腕關節異常柔軟。寬大的胸幅使他不必使用肩墊及腮托,小腦特別發達,聽覺格外靈敏,即使是用調音不準的琴依然可以拉出準確的音.他還可以將曲子任意升高或降低半音來拉,當然不是基於調音,而是從指法的改變。

帕格尼尼的演奏將小提琴的技巧發展到了無與倫比的地步,為小提琴演奏藝術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不僅影響了後來的小提琴作品,也影響了後來的鋼琴作品。他還將吉它的技巧運用於小提琴的演奏中,大大豐富了小提琴的表現力。由於技巧保密,他生前出版作品極少,絕大部分系去世後出版。著名的音樂評論家柏遼茲稱帕格尼尼是“操琴弓的魔術師”,歌德評價他“在琴弦上展現了火一樣的靈魂”。

49歲的帕格尼尼在演出 49歲的帕格尼尼在演出

帕格尼尼的手是不可思議的,一般小提琴家必須在高把位才能用1、3指在兩條弦上拉出八度音,但據說帕格尼尼可以用四根手指在四條弦拉出四個八度,這相當於在手掌彎曲狀態下,食指和小指指尖要相距至少20公分以上。帕格尼尼的身材瘦長,拉琴時情緒激越,如痴如醉,如魔鬼附身,技巧十分精湛。在帕格尼尼五十八年的音樂生涯中,共創作了二十四首小提琴隨想曲,包括《鍾》、《狩獵》等名曲。

他才華橫溢,風流倜儻,他一度揮金如土,賭博成性,與妓女鬼混。那雙拉琴的手,那雙抓住音樂翅膀的手,一隻伸進了骯髒的賭場,一隻伸進了狐臭飄香的妓女幔帳。他把金質的音符當作了籌碼,輸掉了不僅是自己的尊嚴,還有人格。

脫掉音樂的盛裝,帕格尼尼背上了桎梏一樣的債務,他被飢餓、疾病困擾著,最後不得不將心愛的小提琴變賣度日。他的小提琴要比約瑟夫·托查的傑西(義大利制琴名師瓜爾內里·德爾·傑蘇1739年製造的小提琴,托查為它取名為傑西)命運還慘。有人說,帕格尼尼的雙手和靈魂,被撒旦掌握了。在帕格尼尼輝煌的時期,人們聆聽他的演奏時這樣說:“才華橫溢的大師你拉錯幾個音符吧,那樣我們覺得你還像人類。”

尼科羅·帕格尼尼紀念照 尼科羅·帕格尼尼紀念照

但帕格尼尼還算是幸運的,當他墮落到窮困潦倒的時候,一個善良的貴婦人,像天使一樣降臨到他的身邊。這個貴婦人叫荻達。荻達清楚地知道,拯救帕格尼尼的生命和靈魂,必須從他的雙手開始。因為帕格尼尼的墮落是雙手開始的。首先,荻達將帕格尼尼接到鄉村自己的一個別墅,對他開始了三年的精心調養:生活上的多滋味調養,心靈上的仁愛撫慰,還有音樂上的指導輔助。荻達手把手地教會了帕格尼尼吉它演奏指法,使他學會了用手指拔出與長笛相似的泛音和雙音。帕格尼尼重新找到了手感和樂感,並創造出了 小提琴演奏新技法。《狩獵》是帕格尼尼二十四首小提琴隨想曲第九曲的別名,其中一段雙音,像是狩獵號角聲,就是從荻達那裡學來的。

手指的靈性恢復,取決於一位善良的女人之手的把握;而心靈的復甦,緣於荻達心中愛的呵護。帕格尼尼的音樂再生,是荻達用愛心拯救復活的。在鄉村別墅靜養的三年中,帕格尼尼學會了珍愛自己和他酷愛的音樂。在荻達的調養下,他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熱那亞,並在盧卡重新舉辦了小提琴音樂會。

童年往事

帕格尼尼的父親是一個愛好音樂的商人,在帕格尼尼3歲時就開始教他小提琴演奏技巧,後來又讓他師從小提琴家塞爾維托·科斯塔學習。帕格尼尼8歲時便創作了他的第一首小提琴奏鳴曲,並能演奏小提琴家、作曲家布雷爾的協奏曲。他9歲加入市立歌劇院的管弦樂團,11歲就登台演奏自己創作的《變奏曲》。12歲時他把《卡馬尼奧拉》改編成變奏曲並登台演奏,一舉成功,轟動了輿論界。他隨後又赴帕爾瑪,師從當時最著名的小提琴家羅拉和指揮家帕埃爾學習。返鄉後,他每天大約用12個小時練習自己的作品。13歲時帕格尼尼開始在義大利北部旅行演出。1797年之後,他的琴聲遍及意、法、奧、德、英、捷克等國。他高超的演奏技巧,曾使在病中的老師羅拉跳下病榻,自愧無顏為師。法國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魯道爾夫·克魯采爾聽了帕格尼尼的演奏,也為他驚人的技巧而目瞪口呆,甚至在日記中寫道:“猶如見到惡魔的幻影”。為此,人們也就把帕格尼尼的演奏稱作“惡魔的演奏”。

藝術生涯

帕格尼尼的小提琴 帕格尼尼的小提琴

帕格尼尼開拓了近代小提琴的演奏技巧,成為名震歐洲的最著名小提琴家。他的演奏技巧高超,表情豐富,情緒激奮,如痴如醉,引人入迷。他常在音樂會上才華橫溢地即興演奏。為了炫耀技巧,他甚至故意弄斷小提琴上的一兩根弦,然後在剩下的琴弦上繼續演奏。他的作品和演奏技巧幾乎懾服了歐洲所有的藝術家,如文學大師司湯達、巴爾扎克、梅涅、大仲馬,音樂大師蕭邦、舒曼、李斯特等,聽過他的演奏無不為之激動不已。他對蕭邦、柏遼茲尤其是李斯特等人的音樂創作,產生了強烈的影響。柏遼茲還應帕格尼尼之邀寫了一首突出中提琴的交響曲《哈羅爾德在義大利》獻給他。而帕格尼尼雖從未演奏此曲(可能是嫌技巧不夠輝煌),但仍然慷慨地贈送給在生活困境中苦苦掙扎的柏遼茲2萬法郎。

1800年那年,帕格尼尼無論到哪裡演出都大獲成功,收入頗豐,可是源源而來的金錢,又因他嗜賭的惡習而輸的精光。據說他父親也是個賭徒,有一次竟然把帕格尼尼的小提琴作為賭注輸掉了。在帕格尼尼為演出無琴發愁之際,一位名叫皮厄·里沃隆的法國商人借給他一把瓜爾內里製造的名琴“卡隆珀”,這使演出大為增色,獲得巨大成功。里沃隆非常感動,對帕格尼尼說:“這把名琴就送給您了,但請切記千萬不可給別人。”帕格尼尼感激之餘,一生遵守了這一約定。在他去世後,後人遵照他的遺囑將這把小提琴交於日內瓦博物館收藏。

帕格尼尼在藝術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卻備受疾病的折磨。他從小就病魔纏身,一生中幾度死裡逃生。4歲時一場麻疹和強直性昏厥症,已使他快入棺材。7歲又險些死於猩紅熱。13歲患上嚴重肺炎,不得不大量放血治療。46歲時,突然牙床長滿膿瘡,只好拔掉幾乎所有的牙齒。牙病初愈,又染上嚴重的眼疾,幼小病弱的兒子於是成了他的“拐杖”。1828年以後,他的演出越來越少。過50歲後,關節炎、腸道炎、喉癌等疾病不斷向他襲來,後來他的聲帶也壞了,成了啞巴,只能靠兒子按他的口形作翻譯來與人溝通,可見他一生的成就來得多么不易。

1801年起的五年間,他忽然隱居起來,據說在練習吉他和務農,也有人說是為了與一位年長而富裕的寡婦之間的戀愛而躲避起來。此間,他完成了六首小提琴與吉他合奏的奏鳴曲。1805年,23歲的帕格尼尼復出赴義大利各地演出。他的演奏技巧又有了進一步發展,被拿破崙的妹妹莉薩·波拿巴·巴喬基聘為皮昂比諾的音樂指揮。三年契約期滿後,帕格尼尼的蹤影再次消失了。1814年再度復出,在義大利許多城市舉行演奏自己作品的音樂會。1828年維也納、1831年在巴黎和倫敦的演出均引起轟動。1833年定居巴黎。1839年去馬賽,然後去尼斯,並於1840年在此地去世。

帕格尼尼是一位傑出的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但為了隱藏自己獨創的演奏技巧,他不肯將自己的作品出版。他去世10年後,人們才將他的作品編輯出版,總共包括:50首小提琴曲傑出,其中《二十四首隨想曲》的某些部分曾被李斯特、舒曼、勃拉姆斯、拉赫瑪尼諾夫等人改編成鋼琴曲;12首小提琴與吉他奏鳴曲,其中6首為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吉他的四重奏;6首小提琴協奏曲,其中《b小調第二小提琴協奏曲》(《鐘聲》)是他的代表作,主要特點是演奏技巧精湛,尤其是首尾兩個樂章遙相呼應,精彩迷人,無愧於它的標題《鐘聲》。作品1851年剛出版,李斯特就立即將它改編為同名鋼琴練習曲。原作與改編曲雙雙傳於後世,至今仍是音樂會上常見的曲目。他還創作有吉他曲200首,以及其他各種室內樂作品等。

主要作品

•24 caprices, for solo violin, Op.1

•No. 1 in E major (The Arpeggio)

•No. 2 in b minor

•No. 3 in e minor

•No. 4 in c minor

•No. 5 in a minor

•No. 6 in g minor (The Trill)

•No. 7 in a minor

•No. 8 in E-flat major

•No. 9 in E major (The Hunt)

•No. 10 in g minor

•No. 11 in C major

•No. 12 in A-flat major

•No. 13 in B-flat major (Devil's Laughter)

•No. 14 in E-flat major

•No. 15 in e minor

•No. 16 in G major

•No. 17 in E-flat major

•No. 18 in C major

•No. 19 in E-flat major

•No. 20 in D major

•No. 21 in A major

•No. 22 in F major

•No. 23 in E-flat major

•No. 24 in a minor (Tema con variazioni)

演奏技巧

評價

法國小提琴家吉特利斯曾說:“帕格尼尼不只是一個發展……先是有了前面的這些(小提琴家),然後帕格尼尼橫空出世了。”儘管帕格尼尼所採用的一些小提琴技巧在當時已經出現,技巧發展卻已經停滯不前。科萊里(1653年-1713年)被認為是小提琴技巧之父,他將小提琴的地位從伴奏樂器提升到了獨奏樂器。巴赫(1685年-1750年)的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和組曲(BWV 1001-1006)奠定了小提琴的復調演奏能力。第一部對小提琴技巧進行系統研究的作品是盧卡特里(1693年-1764年)的24首隨想曲,儘管在今天演奏起來沒有問題,在創作的時代卻因難度過高而無法被演奏。當時的傑出小提琴家們更為關注的是音調和弓法(弦樂演奏家們稱為“右手技巧”)這兩個最基本但是很關鍵的問題。

演奏家

帕格尼尼則為演奏家和作曲家們引入了更先進的技巧。通過他的貢獻,小提琴作品的創作極大地豐富了。他的音樂具有非常豐富和高難度的指法和弓法以取悅聽眾,並對他當時的同行們構成挑戰。他的音樂會作品中有連頓弓、和聲、撥弦(雙手),和豐富的音程(最多達到大十度)。帕格尼尼的作品不被認為是完美的對位法創作:(伊薩依曾抱怨說在帕格尼尼的音樂中鋼琴和管弦樂伴奏太像吉他了,缺乏個性和對位)。但是,他將小提琴的音色和色彩擴展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帕格尼尼同時也是一位傑出的吉他演奏家,並為這件樂器創作了超過200部作品。

難以超越

帕格尼尼可以在一個把位上用四根弦演奏出三個八度,這在今天看來簡直是難以想像的。他的靈活性也許是由於馬凡氏綜合症或Ehlers-Danlos 綜合症。他的指法,比如雙音技巧,換指八度(和十度)和左手撥弦在當時都被認為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但卻是當代年輕小提琴家們的常規訓練科目。幾乎半個世紀後才由約阿希姆和伊薩依帶來了可以和帕格尼尼相提並論的小提琴技巧跳躍式發展。

很多作曲家都對帕格尼尼的a小調第24隨想曲很感興趣。李斯特、勃拉姆斯、拉赫馬尼諾夫、盧托斯拉夫斯基和很多其它作曲家都為這個作品的旋律創作了變奏曲。

名詞

近代和現代人一般用帕格尼尼來形容某種藝術達到高端意境的人,比如

低音提琴上的帕格尼尼:指義大利低音提琴家、作曲家喬瓦尼·博泰西尼

吉他上的帕格尼尼:指巴拉圭吉他演奏家、作曲家巴里奧斯(A. Barrios-Mangore)

鋼琴上的帕格尼尼:指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李斯特(F. Liszt)

小號上的帕格尼尼:指俄羅斯小號演奏家納卡里亞多夫

長號上的帕格尼尼:指瑞典長號演奏家林德伯格

胡琴上的帕格尼尼:指中國香港胡琴演奏家黃安源

歷史評價

聲望無比

小提琴家中間任何人也沒能擁有像帕格尼尼那樣巨大的聲望。在同時代人的眼裡,他似乎是個謎,是個奇人。有些人認為他是天才,另外一些人又把他看成是掛羊頭賣狗肉的冒牌大師;他的名字即使在生前就已經和一些莫名其妙的奇談怪論結下了不解之緣。

作曲家

十九世紀前半葉整個浪漫主義演奏藝術思潮的興起是由他首先掀起的:他在器樂效果方面的創新曾經是柏遼茲和李斯特改革管弦樂和鋼琴音樂的典範;舒曼十分讚賞他的隨想曲,並且由此特意把它們改編成鋼琴曲;羅西尼、梅耶貝爾、蕭邦、李斯特從事創作無不接受過他或多或少但不容忽視的影響;勃拉姆斯根據他第二十四首隨想曲的主題進一步盡意發揮地寫出一首鋼琴變奏曲,到了我們這個時代,拉赫瑪尼諾夫又用同一個主題創作出一首樂隊演奏的《狂想曲》。一百多年以來帕格尼尼的作品始終沒有離開過音樂會舞台,它們以明朗的配器、鮮明的造型和滿含深情而又永葆青春的旋律使人百聽不厭。然而在今天也可能聽得到這樣的見解:只就表演而論,帕格尼尼是個很了不起的偉人,至於說到他的創作,無非依*炫示絕技動人心目而已。在這方面,看來他的命運倒和李斯特頗有類似的懷才不遇之處,李斯特的創作才能長期以來也是未曾得到大多數人的許可。但是帕格尼尼一生之所以如此光輝而至今仍然不朽,恰恰證明他同時還是一位傑出的作曲家。

1782年10月27日帕格尼尼在熱那亞誕生。他的童年時代過得極不愉快。父親——安東尼奧·帕格尼尼——開了一家小雜貨店,店裡的收入就連供應全家粗衣淡飯的需要也嫌不夠,何況他還是個賭起錢來不要命的賭徒,這種惡習使他變得越來越貪婪,越來越想發財。這個人一碰就愛發脾氣,肝火旺得很,難得有心平氣和的時候,簡直是這個家庭里的暴君。

安東尼奧對音樂十分喜歡,可是他那點能力充其量只夠在家裡或者朋友小圈子裡拿起曼多林彈一段民間小調開開心而已。當他在兒子身上發現了一種絕非尋常的才能時,他激動得差一點變成了個白痴。從此兒子就成了他手裡一副可以用性命去賭輸贏的活的撲克牌。他開始親自教尼科洛,起先教孩子彈曼多林和吉他然後又教他拉小提琴,逼著他從清晨一直練到深夜,要是他覺得孩子似乎還不夠刻苦,那就乾脆不給他留什麼吃的東西。極其繁重的課業損害了尼科洛的健康;結核菌和神經衰弱症在他身上一步一步地蔓延開來。本來已經削弱的體質很容易聽從病魔的擺布。麻疹和猩紅熱又差一點兒要了他的命;之後,尼科洛一輩子也未曾擺脫掉這種強直性的昏厥和肌肉不時痙攣的毛病。

母親

母親——捷列扎·鮑拉爾多——真心地疼愛著孩子,但這個對丈夫百依百順的女人是個頭腦簡單的農民,一向篤信上帝而又講究迷信,幾乎從尼科洛剛剛哇哇落地起,她就十二分肯定地預言這個嬰兒前程遠大,將來會成為一位大音樂家。

好幾種帕格尼尼的傳記都提到過,在父親管教之後,尼科洛曾經到一個名叫喬萬尼·塞韋托的普通樂師那裡上課。大家確實都知道,小提琴家又是作曲家的弗朗切斯科·涅科(Francesco Gnecco)對他相當關心。不能說沒有受過他影響的帕格尼尼開始到賈科·科斯塔(Giacomo Costa)那裡學琴,這位老先生向來緊緊抓住小提琴古典學派已經過時的教學原則不撒手。這種迂腐而嚴格的教學當然不會使這個極其任性的學生老實聽話。後來帕格尼尼在寫信時提到他:“我懷著愉快的心情想起親愛的老科斯塔,可是當時我跟他上課未必給他帶來過很多愉快,因為我意識到他的指示有不少地方是違反自然的……”

在1794到1795年間熱那亞音樂會上的聽眾就曾聽過還是科斯塔學生的帕格尼尼表演。按照當地的慣例,音樂會總是要在教堂里舉行。那個時期對熱那亞來說是個風波迭起的年代。相當多的熱那亞人對法國革命抱著十分同情的態度。因此象這樣的聽眾對少年小提琴家在1795年7月31日那場音樂會上首次表演的《卡馬尼奧拉》革命歌曲主題變奏曲會懷著何等欣喜若狂的心情去歡迎,那就不難想像了。

在尼科洛和極其愛慕他藝術的季·涅格羅侯爵之間的深厚友誼據認為是從1796年前不久開始的。正好是那一年,克萊策在侯爵的沙龍里聽到了帕格尼尼表演,當場預言這個少年的前程將會無限光明。受到鼓勵的帕格尼尼由侯爵和父親陪同去實現他生平第一次到義大利各地巡迴的公演。在帕爾馬,他想拜著名的亞歷山德羅·羅拉(Alessandro Rolla)為師。不過,聽過他表演的羅拉聲稱實在想不出還有什麼東西可以教他了。有次路過帕爾馬,尼科洛曾經到加斯帕羅·吉雷蒂(Gasparo Gldretti)那裡上作曲課,並從菲迪·帕埃爾(Ferdinand Paer)的好心勸告中得到不少啟發。經過這個時期的學習,他寫了兩首小提琴協奏曲和不少的器樂曲。

午後的陽光穿過玻璃窗,灑在窗台前的地面上,音響里放著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曲,陽光的波紋隨著音樂時而散發出朦朧的暈,時而形成犀利的光束……

黑夜籠罩城市的天空,帕格尼尼的音樂迴蕩在我的小屋裡。熱咖啡的水汽在空氣中繚繞成美好的弧線……

尼科洛·帕格尼尼,這位18世紀80年代出生的義大利熱亞那人,在迄今的小提琴家中有著空前絕後的巨大聲望。

童年出眾

童年的他就在音樂方面表現出絕非尋常的才能,然而日子卻由於家庭的貧困和父親急功近利的教育過得非常不愉快,貧窮以及違反自然的深度沉重的課業,使他的個性桀傲而且叛逆,並是他的一生都沒有擺脫強直性昏厥和肌肉的不時痙攣。

帕格尼尼由於受過弗朗切斯科·涅科等小提琴家的很大的影響而充滿自由的浪漫主義。18世紀末19世紀初熱亞那那紛繁的政治環境使少年的帕格尼尼無限神移,這位急性子的義大利人有著浪漫不羈的性格,他的演奏藝術體現有靈感激發而潮湧的即興創作和熱烈的幻想。

1801年,他開始寫作那些足以名傳千秋的隨想曲,也就是從這一時期,他開始了自己神奇、輝煌而又輾轉的人生,於1801年和家庭決裂,然後從盧卡、比薩一路到米蘭、帕爾瑪等地舉行獨奏音樂會,神秘莫測、新鮮獨特的演奏技巧使他的名氣日漸響亮。

帕格尼尼在1802年開始他的初戀,在情人的托斯卡那別墅的三年里,他悉心將吉他技巧溶入小提琴的演奏中,產生了許多引人注目的絕技手法。

帕格尼尼一直過著漂泊不定、到處公演的生活,他曾在盧卡的宮廷樂隊任教,1813年又在米蘭投身於浪漫派和“古典派”之間激烈的藝術競爭,曾有幾位“古典主義”演奏家提地趕往米蘭想和他作一番較量,然而都遭到了徹底的失敗。

他的最負盛名的創作——《威尼斯狂歡節》是在美麗的水城完成的,這部作品幾乎把它的全部技巧和變奏的能耐都使了出來,或明或暗的意境,栩栩如生的形象和不落俗套的民間音調使這部作品成了一座象徵浪漫主義炫技演奏藝術頂峰的紀念碑。

帕格尼尼的演奏仿佛是他那件樂器在真正的說話,在呻吟,無論是大雷雨、夜深的寂靜、盤旋的飛鳥,都模仿得十分逼真,他的音樂充滿詩一般的情感,一位作家說:他只需要兩根弦,一跟擊中你的神經,一跟擊中你的靈魂。

沒有人能像帕格尼尼一樣把小提琴曲的感情寫得那樣的豐沛,沒有人能像帕格尼尼一樣把小提琴曲演奏得那樣的洶湧、深邃和奇妙,這位偉大藝術家的貢獻的巨大和獨特是我們無法用詞語來定義的。

五十二歲以前,帕格尼尼往來於歐洲各地,緊張的狀態使他付出了犧牲身體健康的沉重代價。他晚年希望在法國南部的良好氣候中恢復健康,卻不幸陷入和天主教會的鬥爭中,1838年有受人欺騙捲入骯髒的買賣,那場官司一直打到他逝世。

傷逝

1840年5月27日,偉大的音樂家與世長辭,時年五十八歲。然而由於和天主教會的過結,他的靈魂在1896年才得以安息。

帕格尼尼之墓 帕格尼尼之墓

帕格尼尼一生堅持對音樂的追求和人性的反抗,他那無數迷人的旋律多少年來為蕭邦、舒曼、李斯特等音樂家所尊崇,他們將帕格尼尼豐富多彩的器樂成就作為自身創作的典範。

帕格尼尼在藝術的星空上踏出了光輝的音樂銀河,他的精神和才華是永恆的。

奇聞軼事

獨弦操聖手

義大利小提琴家和作曲家帕格尼尼(1782-1840)是一傳奇式的人物,他創作和演奏過不少小提琴"獨弦操"。他在G弦上的不可思議的絕技,傳說是在監獄裡練就的。他曾因殺妻坐牢,看守準許他演奏只有一根弦的小提琴做為消遣,他就在這根G弦上練出了真功夫。

1805年3月,拿破崙的姊妹盧卡和皮翁博公主埃麗薩·巴切科契請他到她的宮廷里當樂長,每兩星期在宮廷音樂會上演奏一次。公主嫌他的泛音刺激她的神經,常常不等他演畢就離席,但還是十分欣賞他天才的創造力,經常鼓勵他發掘小提琴上的新效果。

當時有一個貴婦人和他相戀,要求他寫一首隻用兩根弦演奏的《愛情場面》。他用E弦代表女子,奏出求愛的旋律;用G弦代表男子,奏出了熱情的回答;最後, G弦和E弦上的雙音結合成愛情的二重唱。貴婦人聽了他的演奏大為感動。

皮翁博公主把帕格尼尼捧上了天,她用最婉轉的語氣對他說:"你剛才演奏了在兩根弦上無與倫比的東西,能不能在一根弦上發揮你的天才呢?"帕格尼尼答應試試看。幾星期後,他果然寫出一首用G弦演奏的軍隊奏鳴曲(作品31號),標題是《拿破崙》。8月,在廣大宮廷聽眾之前演奏了這個作品。他後來所作的《瑪麗-路易絲奏鳴曲》(作品65號)、《宣敘調和三首詠嘆調的變奏曲》等,也都是專用G弦演奏的"獨弦操"。

吉它的探索

帕格尼尼這個名字,總是與小提琴有著不解之緣。但是,帕格尼尼在吉它方面的造詣,則鮮為人知。事實上,帕格尼尼不但會演奏吉它,而且完全稱得上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吉它家。帕格尼尼為了潛心研究吉它,曾放棄了公開的小提琴演奏活動達數年之久。

歐洲的古典吉它藝術在十八世紀曾盛極一時,這與當時的幾位吉它藝術家如索爾、阿瓜多、朱里亞尼的努力倡導是分不開的。這幾位傑出人物作古之後,歐洲古典吉它藝術一時趨向衰落,直到十九世紀中後期才得以復興。

帕格尼尼研究吉它的時代,正是古典吉它藝術處於低潮之時。他將許多吉它演奏技法有機地"移植"到了小提琴上,大大增強了小提琴的表現力。帕格尼尼一生留下了大量的小提琴作品,也留下不少吉它曲,都堪稱藝術精品。有趣的是,他的小提琴曲幾乎都以技巧艱深而著稱,但他的吉它曲卻很少有"炫技之作",大多平易而優美。

帕格尼尼是吉它藝術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這不僅是因為他留下了幾首堪稱珍品的吉它曲,更重要的是在於他在吉它藝術處於低潮之時對吉它藝術苦心扶植,為吉它藝術在十九世紀中後期的復興,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艱難的下葬

帕格尼尼的琴聲有股魔力。人們在他琴聲中能忘記正在流行的霍亂,依然人山人海地來捧場。一名盲人聽他的琴聲,以為是樂隊演奏,當得知台上只有他一人時,大喝一聲“他是魔鬼!”隨即倉皇逃走。這聲“魔鬼”似乎成了讖語。

帕格尼尼58歲時因肺結核口噴鮮血而亡,當喪鐘敲響時,忽然又戛然而止。他生活的小城每個人都明白這意味著什麼。他去世幾個小時前,一個傳言正在城裡擴散。

謠言散播者是一位神父,這個無聊的傢伙在帕格尼尼奄奄一息時,盤問他琴里藏著什麼秘密。帕格尼尼只好忽悠他一下,“裡面藏著魔鬼!”然後掙扎著去拿小提琴。神父逃出來以後匆忙向主教報告,謠言立刻傳遍全城。謠傳帕格尼尼那根能誘發出天籟之聲的琴弦,是由他殺害的情人的腸子做成——正是這根弦纏住他的脖子,將他慢慢絞死。

主教聽後下令停止喪鐘,全城的氣氛顯得詭異緊張。小城沒人能忍受一個魔鬼同盟者,甚至不允許為他舉行一場葬禮。朋友只得給他的屍體注射防腐劑並帶回家藏起來。屍體停放兩個月後,宗教當局仍不同意下葬,於是朋友便把遺體公開展示以期喚醒輿論,但人們避之唯恐不急。

他的遺體輾轉於各個港口,都不準其上岸,最後在無人的小島上擺放了四年,後被偷運到家鄉藏起來。大約三十多年後,他兒子再次和教會交涉,宗教當局回答說,除非能提供死者坦白悔罪的證明,否則不能撤銷禁令!而所謂悔罪的證明是什麼呢?把由魔鬼幫助賺的錢全部還給教會。兒子屈服了活生生的勒索,支付了150萬馬克。在一個靜悄悄的夜晚,大師終於入土為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