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里·彼得洛維奇·日丹諾夫

尤里·彼得洛維奇·日丹諾夫(俄語:Ю́рий Петрович Жданов;英語:Yuri Petrovic Zhdanov)俄羅斯籍猶太裔人,1877年生於俄羅斯葉卡捷琳諾達市,1940年逝世於中國哈爾濱,著名建築設計師。他在哈爾濱僑居37年,把畢生精力和才智都奉獻給了哈爾濱的城市建設。 他善於靈活運用古典主義、文藝復興和巴洛克元素進行建築設計。哈爾濱現存的近代歐式文物建築和保護建築中,日丹諾夫所設計的建築占有相當的比例。日丹諾夫對哈爾濱城市建設的最大貢獻是他規劃了哈爾濱市南崗區。

個人信息

中文姓名:尤里·彼得洛維奇·日丹諾夫

外文姓名:Ю́рий Петрович Жданов(俄語)

其他名稱:吉達諾夫、尤·彼·日丹諾夫、尤利·彼得洛維奇·日丹諾夫

Yuri Petrovic Zhdanov(英語)

國籍:俄羅斯

出生日期:1877年11月21日

出生地:葉卡捷琳諾達市(現在叫克拉斯諾達爾),庫班州,俄羅斯

逝世日期:1940年12月19日

逝世地點:哈爾濱,中國

畢業院校:俄國土木工程師學院

曾擔任職務:哈爾濱市開發建設處第一副處長,

哈爾濱市建設委員會主任,

哈爾濱市政局總工程師

生平簡歷

尤里·彼得洛維奇·日丹諾夫1877年11月21日出生在俄羅斯庫班州的葉卡捷琳諾達(Yekaterinodar)市,1903年從聖尼古拉一世民用工程學院畢業後,就被派往哈爾濱,在中東鐵路公司機務段技術處工作,擔任哈爾濱市開發建設處第一副處長,負責哈爾濱市政建設工程的領導工作。

日丹諾夫建築作品 日丹諾夫建築作品

日丹諾夫在哈爾濱生活了37年,其中有35年從事工程設計與行政領導工作,哈爾濱許多著名建築都出自這 位設計大師之手,像日本桃山國小(現兆麟國小)、通江街上的土耳其清真寺、一曼街上的日滿文化協會(現市民眾藝術館)、東省特別區區立圖書館(現東北烈士紀念館)、紅軍街上的契斯恰科夫茶莊(現滙豐照相機商行)、前日本駐哈爾濱總領事館(現為哈爾濱鐵路局對外經貿公司)、大直街上的荷花藝術學校(現哈爾濱市少年宮)、果戈里大街上的前日本駐哈爾濱總領事館領事官邸(現黑龍江省外事辦公室)等一大批精典建築。

日丹諾夫不但是技藝高超的設計大師,而且還是一位品德高尚的紳士,他當年的同事和許多俄僑常常這樣評價他:“雖然他偶爾很嚴厲,但他襟懷坦白,冷酷外表之下是一顆寬厚善良的心,隨時幫助別人解除痛苦,深受下屬的尊敬和愛戴。”

由於積勞成疾患上腎病和糖尿病,日丹諾夫不幸告別人世,終年64歲。1940年12月19日,是一個寒冷的冬日,一大早,許多俄羅斯僑民不約而同地來到這個教堂,來為一位受人尊敬的優秀工程師送行。

也許出於對這位在哈爾濱城市建設中做出過突出貢獻的人的回報,哈爾濱市政當局破例允許日丹諾夫的遺體安葬在他親手設計的聖母守護教堂旁的墓地。於是日丹諾夫得以葬在他夫人的墓旁。

1958年6月5日,隨著城市的建設,哈爾濱市人民委員會決定,將市區的兩個東正教墓地遷往東郊哈爾濱猶太墓地,聖母守護教堂也隨之關閉。1984年10月14日教堂修復,並重新對外開放。

建築作品

1877年11月21日出生於俄羅斯的建築師尤里·彼得洛維奇·日丹諾夫(過去有人譯作吉達諾夫),1940年病逝於哈爾濱。他在哈爾濱僑居37年,把畢生精力和才智都奉獻給了哈爾濱的城市建設。

日丹諾夫不是沙俄的侵略者,也不是反對蘇維埃的白衛軍分子。他是一名普通的俄國公民,一位值得紀念的、值得稱讚的、對哈爾濱城市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的俄國建築師。他於1903年畢業於俄國土木工程師學院後即到哈爾濱中東鐵路局從事建築技術工作。從1921年到1931年這10年間,他先後在哈爾濱市擔任建設委員會主任和市政局總工程師。可惜,我們至今還沒有掌握他在這10年當中有過哪些重要業績。但是,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從1921到1931年“九·一八事件”前這10年間,哈爾濱的城市建設有過長足的發展。這10年是哈爾濱城市大發展的黃金時期。

日丹諾夫對哈爾濱城市建設的重大貢獻,根據現有資料,首要的是他規劃了哈爾濱市南崗區。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南崗大直街、中心廣場、街坊以及南北走向的主幹道,都是他在100年前規劃的。哈爾濱這個新建區的規劃無疑是它建設的基本藍圖及長期發展的基礎,必將直接影響它長久的建設前景。事隔100年,現在看這個區的規劃仍不失為成功的實例,頗有分析研究借鑑的價值。

上個世紀初,日丹諾夫作為一名建築師,在哈爾濱完成了許多重要工程的建築設計。直到今天,我們仍能見到的尚存有10餘處。其中有:

聖母帲幪教堂

哈爾濱聖母守護教堂 哈爾濱聖母守護教堂

聖母帲幪教堂(又稱為聖母守護教堂、烏克蘭教堂。)是仿君士坦丁堡的索菲亞大教堂建造的,因此呈典型的拜占庭風格。該教堂的正中上方,是一個在巨大的拱狀穹窿蓋下的圓型圍牆上等距排列成12個洞花 視窗,造型精美的窗欞上鑲嵌著的色澤不同、深淺各異的彩色玻璃構成十字架圖案,藉以採光。穹窿的圓周坐落在建築物中層的正方形牆體上,四角各有一座由小穹窿蓋的6面體小塔,塔頂各有一個銀白色小十字架,與中央大穹窿之上矗立的一具東正教所特有的用兩橫、一斜、一豎造型的十字架,形成群星拱月之狀。

教堂正門,開在聳立鐘樓的下側。大廳內12根通天圓柱,依牆而立,平添了大廳內的深邃感。迎門左側是一具巨型十字架,其上安放著耶穌受難苦像。諸聖像依次排列,諸般聖物依例陳設。廳內吊燈、壁燈、蠟光、油燈交匯成一種教堂內特有的奇異光澤。

聖所處於堂內最高處,是為一堂之內的至聖寶地。天門兩側,各設一張坡型小桌;迎門居中處是一張方型高桌,上覆紫緞,稱之為寶座,上置《福音經》及其它聖物。寶座正中處,是七星寶燈照耀聖龕,龕內供奉聖體。寶座左右兩側,聳立著高大十字架,正面牆上,繪有巨幅接受天使祝福的主復活聖像。整個聖所覆蓋在穹拱式的天花板之下,天花板原由36塊陶質反響材料鑲嵌而成,故由此發出的聲音可以折射全教堂的各個角落。這座教堂建成之日起就成了哈爾濱東正教信徒作逝者安魂彌撒儀式的重要場所。

目前該建築是中華東正教會,黑龍江省一類保護建築。

東北烈士紀念館

東北烈士紀念館 東北烈士紀念館

東北烈士紀念館位於哈爾濱一曼街241號,是一棟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白色的牆體,門前六根高大 的科林斯柱托起富有裝飾特色的山花,使整棟建築顯得氣勢雄偉、莊嚴肅穆。這棟建築始建於1928年,1931年落成,最初的用途是東省特別區區立圖書館。建築落成後不久“9·18”事件爆發,圖書館還沒來得及啟用,日本人就占領了哈爾濱。最初偽哈爾濱市政籌備所設在這裡,1933年偽哈爾濱警察廳成立後,搬到這裡辦公,使這裡成為殘害愛國志士的魔窟。1946年,東北民主聯軍解放了哈爾濱,羅榮桓建議修建東北地區烈士紀念館,選擇了這棟飽經滄桑的建築,1948年落成開館,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是省文物保護單位。

黑龍江省外事辦公室

前日本駐哈爾濱總領事官邸 前日本駐哈爾濱總領事官邸

位於果戈里大街298號,建於1920年,磚木結構,是一座以古典主義為基礎,融入文藝復興及巴洛克風格的建築。上世紀二十年代作為日本駐哈爾濱的總領事館領事官邸。科林斯式疊柱門廊及女兒牆與法式穹頂結合,形成渾然一體的精美藝術造型,充滿了歐洲情調。1907年到1945年間,作為日本領事館的官員住宅。1945年,蘇聯紅軍出兵東北,這棟建築被蘇軍占用,成為蘇聯紅軍衛戍區司令部政治部辦公處。1947年3月,這裡成為一所音樂學校的校舍,這所音樂學校是哈爾濱蘇聯高等音樂學校。通過這個視窗,許多西洋音樂大師的作品登入中國。解放後,成為蘇僑中學。1958年成為黑龍江省外事辦公室至今,是黑龍江省一類保護建築。

梅耶洛維奇宮

哈爾濱市少年宮 哈爾濱市少年宮

坐落於南崗區東大直街336號的市少年宮活動中心又叫梅耶洛維奇大樓,簡稱為梅宮,文藝復興式建築風格,遵循橫向五段豎向三層的嚴謹結構,法國孟沙式坡頂,透空女兒牆及牆體的砌塊式的凝重感,體現了文藝復興時期的追求。樓體除了外表面外,依然保留了米黃色的牆體,讓人想像到過去老街區的風貌。

20世紀20年代,梅耶洛維奇宮在一樓開辦了波皮沃任斯基醫院,所設醫療科目完善,醫生隊伍強大,除了內科、外科、牙科、婦產科外還有神經科醫師。所以,提起這座老樓總會與這座醫院聯繫在一起。後來又在這裡開辦過鮑豪維特洛夫藥店和柔高夫藥店。1925年前後米哈伊爾·基奇金在這棟樓的三樓,開辦起荷花藝術學校。學校的老師都是十月革命後逃到哈爾濱的俄國知識分子,所以這裡當時是藝術家的搖籃,培養了一大批藝術人才。解放後這座老樓房又先後成為秋林公司職工俱樂部、秋林公司中山商場、大明鐘錶眼鏡商店等等,它的使用功能在不斷轉換,不變的是它的建築藝術風格越老身價越高。

兆麟國小

兆麟國小 兆麟國小

原為桃山國小、東本願上寺附屬國小。建於1909年,磚木結構。基座重石上飾以愛奧尼克廊柱,雙摺坡檐裝有盔形穹頂,表現出文藝復興時期的特點。1915年,日丹諾夫獲得以日本天皇名義授予的十分特殊而珍貴的四級寶石勳章,以表彰他為日本人設計建造的日本僑民國小(桃山國小),以及其他一些設計所取得的顯著成就。解放後,這裡以李兆麟烈士命名為兆麟國小,如今它已成為全國的重點國小教育科研基地。是哈爾濱最漂亮的建築之一,一類保護建築。

哈爾濱市民眾藝術館

哈爾濱市民眾藝術館 哈爾濱市民眾藝術館

哈爾濱市民眾藝術館位於哈爾濱市南崗區一曼街247號,是一座漂亮的巴洛克風格建築。這座巴洛克 風格建築建造於1933年4月,是日本人在哈爾濱建立的偽日滿俱樂部,建築師是日丹諾夫。從建築整體風格上來看,它採用了大量的曲線來代替古典建築喜歡用的直線,凸凹有致的牆面,艾奧尼亞莊重的壁柱,門和主要視窗上裝飾著中斷式三角楣,整座建築給人新穎、活潑的感覺。建築師利用建築各組成部分間體量和形態的變化來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使這座建築作品產生一種愉悅之美。這座建築還有一個最大的看點,那就是在屋頂檐上裝有古典式女兒牆。日丹諾夫在這裡做了對稱的處理,由大小山牆和瓶柱構成。居中的山牆面由直線變化為曲線輪廓,在中間飾以橢圓形的浮雕花紋。建築師還把哥特建築喜歡用的花束裝飾的欄桿柱頭,設計在山牆兩邊,十分精美。

當年,在哈爾濱建立的這座偽日滿俱樂部,也稱為哈爾濱文化協會,經常在這裡舉辦各種研究會、博覽會、報告會。解放以後,把這座建築改為教師俱樂部使用,後來又成為哈爾濱市圖書館科技樓。現在是哈爾濱市民眾藝術館辦公處。

韃靼清真寺

韃靼清真寺,又名土耳其清真寺,位於道里區通江街108號,哈爾濱I類保護建築。始建於1906年,1922年由於社區成員的增加,同時為了紀念巴格達皈依伊斯蘭教1000年,開始興建二層清真寺,這項工作主要由伊瑪目·斯利克米托夫(G.Selikhmetov)負責,1926年他去逝後,工程被停了下來。1937年,工程由社區管理委員會的清真寺建設委員會開始負責恢復建設,領導人是伊瑪目·喀斯畢布林(Munir Khasbibullin)。1937年10月7日,一座典型的阿拉伯風格的清真寺建成,它的設計者是著名的俄國建築師日丹諾夫。

韃靼清真寺 韃靼清真寺

這是一座完美融合了拜占庭風格建築和阿拉伯風格建築的教堂。該寺主體建築呈方形,立面對稱布局,磚石結構。建築面積為300平方米,通高約30米。五層的塔樓上帶有綠色的穹頂,紅白相間的牆體,挺拔高聳的宣禮塔以及兩側對襯圓頂,尖券拱形高窗,洋溢著莊嚴肅穆、寧謐厚重的宗教氣氛。正門門廳兩側為小廳,過門廳為一大廳,二樓為一小廳和兩間辦公室及上宣禮塔的樓梯間,地下室為洗浴室與衛生間。該建築的藝術處理上,有兩個主要的特點:一是,它的入口處在門廳的頂部建有一個細而高的,帶有收分和分節,近似於圓錐體的光塔。這種光塔造型奇特,源於阿拉伯。塔下為建築的主要入口,重點突出。二是,正殿之上建有一個不帶鼓座的,有拜占庭遺風的中央大穹頂,形成整座建築的構圖中心,構成垂直軸線。穹頂和光塔一前一後,塔身峭拔、挺立,穹頂雍容奪目,充滿蓬勃的生命力。作為清真寺,其建築風格獨樹一幟,是韃靼人遷徙史的重要實物資料,是黑龍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哈鐵對外經濟公司辦公樓

前日本駐哈爾濱總領館 前日本駐哈爾濱總領館

坐落於紅軍街108號的,始建於1924年5月,1925年8月落成,設計師日丹諾夫,磚混結構,以巴洛克為主的折衷主義風格。落成後成為原南滿鐵道株式會社哈爾濱事務所址。1936年2月,日本駐哈爾濱總領館由義州街27號(今果戈里大街與花園街交角處,也就是著名的花園國小)遷至紅軍街108號。此樓地下室設立牢房和水牢,也是關押抗日誌士的牢房。1937年,該牢房變成為“731”細菌部隊“特別輸送”、“馬路大”的集中點和轉運站,直到1945年8月關閉。此樓現在為哈鐵對外經濟公司辦公樓。

滙豐照相機商行

前荷蘭駐哈爾濱領事館 前荷蘭駐哈爾濱領事館

坐落於南崗區紅軍街124號,二類保護建築,荷蘭領事館舊址。起初為契斯恰科夫茶葉行,後來荷蘭駐哈爾濱領事館由復華街(原哈爾濱工業大學房管處,現已拆除)遷至此處,由於荷蘭僑民較少,館務事情不多,1922年領事館撤銷,委託英國駐哈領事代行其事。1926年再次恢復館務但是館址遷至炮隊街45號, 1942年關閉。該樓現為滙豐照相機商行。

他人評價

★ “他才華橫溢,造詣極深,創作手法嫻熟,運用自如,善於以折衷主義手法,運用古典主義、文藝復興與巴洛克元素隨心所欲地融匯於一身……日丹諾夫的建築作品,其數量之多、藝術質量之高,在移民建築師中無人可比,至今在城市文化構成上仍然占據不可取代的時代標誌性地位。他為哈爾濱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留下了永恆的藝術瑰寶。”

---- 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常懷生先生在《俄國建築師日丹諾夫與哈爾濱》一文中評價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