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中文名:小麥印度腥黑穗病
病原中文名:印度尾孢黑粉菌
病原拉丁學名:Neovossia indica(Mitra)Mundkur=Tilletia indica Mitra
病原分類地位:於擔子菌亞門、冬孢菌綱、黑粉菌目、
病害類型: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小麥
主要為害部位:穗
為害症狀
印度腥黑穗病的症狀與普通腥黑穗病有明顯區別。一般感病麥穗,並不是整穗麥粒都發病,一個病穗中往往只有部分籽粒感病。發病小穗,穎片伸長,病菌侵染胚乳,不侵染胚部(種子發芽率還可達到89%)。種子受害後通常沿籽粒腹溝的表皮下形成黑粉冬孢子。輕度感染時種子表面形成皰斑。嚴重的病粒大部或全部變成黑粉冬孢子。
病原形態特徵
冬孢子深褐色,球形、卵圓形,大小(25~40)μm×(22~42)μm,多數為30μm,冬孢子有的具有柄狀附著物,外壁具有微彎齒狀突起。孢壁外面無膠鞘,孢子間混有球形、無色、半透明至淡黃色不育細胞。冬孢子需要經過很長時間休眠才能萌發。萌發適溫15℃~22℃。萌發時產生短的擔子,擔子頂端叢生60~185個長鐮形、無色、雙核的擔孢子。擔孢子不結合形成"H"狀。病菌能在PDA或3%麥芽汁培養基上生長。Mundkur(1940年)等用新鮮冬孢子塗在培養基平板E。置於15℃~18℃溫度中培養,可產生濃厚菌絲層和大量冬孢子。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印度腥黑穗病的病原菌(冬孢子和擔孢子)由土壤和氣候傳播,也可以由種子傳播。病害的初次侵染來源,通常是播種帶菌種子,或小麥收穫時落入土壤中冬孢子。當小麥揚花時,土壤中溫度適宜,冬孢子萌發,擔子伸出土表,並產生大量擔孢子,擔孢子隨氣流傳播到開花小穗上,並萌發產生侵染菌絲。由於房壁侵入,在子房內發育,破壞胚乳,形成黑粉冬孢子。其可侵染胚,但不破壞胚部,種子尚能萌發。一般在溫度15℃~18℃,多雲或陰雨天氣,或灌水較多田塊,有利病害發生。
防治方法
(1)嚴格執行植物檢疫法規。(2)對種子進行藥物處理。用福美雙拌種,藥量為種子重量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