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葉巧玲花

小葉巧玲花

小葉巧玲花(學名:Syringa pubescens subsp. microphylla)為木犀科丁香屬巧玲花的亞種。分布於中國大陸的寧夏、山西、陝西、湖北、河南、四川、青海、河北、甘肅等地,生長於海拔500米至3,400米的地區,見於林緣、疏林、山谷林下、山坡灌叢、山頂草地、河邊以及石縫間,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基本信息

種屬概述

門中文名: 被子植物門
綱中文名: 雙子葉植物綱
目中文名: 木犀目
科編號: 301
科中文名: 木犀科
科拉丁名: Oleaceae
屬中文名: 丁香屬
屬拉丁名: Syringa
種中文名: 小葉巧玲花(亞種
種拉丁名: Syringa pubescens Turcz. subsp. microphylla (Diels) M. C. Chang & X. L. Chen
其它屬名: 小葉丁香(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四季丁香(甘肅) 菘蘿茶(河南)
種下等級:
生境: 山坡灌叢,疏林,山谷林下,林緣,河邊,山頂草地,石縫間
海撥低限: 500
海撥高限: 3400
是否中國特有: 否
是否引種栽培: 非人工引種栽培
國外分布:
國內分布: 河北;山西;陝西;寧夏;甘肅;青海;河南;湖北;四川

起源及分布

我國西南地區擁有50%的野生資源,是丁香屬植物現代分布中心,也是該屬較為原始的頂生花序系(Ser.Villosae(Schneid.)Rehd.)中的特有種分布最為集中的地區。根據東亞植物區系遷徙和中國種子植物區系演化研究結果,我們推測,中國的西南部很可能是丁香屬的起源中心,隨後沿中國西南—西北—華北—東北—朝鮮—日本和中國西南—中亞—歐洲這兩條路徑逐漸分布開來。

丁香品種是如何得到的?

世界上大多數丁香品種是通過人工選育得到的。人工雜交親本的選擇是頭等大事,首先要確立育種目標,選定具有目標特徵的親本,通過親合性試驗確定雜交育種的可行性。實際操作時要經過去雄(即:將母本中的雄蕊在開花前手工去除)、人工授粉、套袋、掛牌、採種、保藏、播種等一系列的嚴格操作。為了使目標性狀能夠充分體現,雜種後代至少要保證達到近千株才能保證選種的需要。一般從雜交授粉到新品種定名至少需要5-10年的時間。

栽培

丁香對土壤的選擇並不嚴格,甚至在輕度鹽鹼土中也能生長,在偏鹼性的土壤里生長比較好。但是丁香不耐水濕,應
小葉巧玲花小葉巧玲花
選擇排水良好的高燥處栽植。適量施肥有助於丁香健壯生長,但施肥過度反而減少花芽數量。多數原產北方的丁香種類應選擇光照條件好的小環境;但原產西北和西南高海拔冷涼地區的種類,如四川丁香、雲南丁香等,在華北的低海拔、春夏高溫地區栽植則不耐強光,選擇遮蔭度為30-40%的小環境方能正常生長。

繁殖

丁香品種需要通過無性繁殖方法才能保持優異性狀:
嫁接:是丁香良種快速繁育的有效方法。以早春枝接成活率最高。枝接後當年冬季即可實施定型修剪,有利於植株快速成型。
扦插:也是繁育丁香良種的有效措施。但丁香扦插必須使用特定的生根促進劑,並且施加嚴格的水分控制管理才能使插條生根。
分株:用於繁殖叢生性強的丁香種類。最佳操作時間在春季萌芽前。
組織培養:是快速擴繁丁香的方法,但是需要針對不同品種,研製營養配方。
種子繁殖:野生丁香的繁殖。
除了以上方法外,還可採用播種繁殖。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