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殤

小河殤

《小河殤》是由舒婷寫的一篇現代散文。 舒婷當過下鄉知青,有農村生活的閱歷;而後返城,有城市生活的體驗;更重要的是,有曾經的農村和當今的包括城市、農村在內在社會風氣的對比和思考,因而寫成了令人深思的《小河殤》。

作品原文

我們兄妹這一家,只有嫂嫂被照顧留城,其餘五人都做了知青。而除了我丈夫在另一個縣插隊外,我們四人均落戶在上杭縣一個綠色盆地里。我家小妹和準妹夫就隔河相望。

河嘛,冬季里可以穿鞋著襪踩在卵石上躍縱而過。偶爾見一尾貪圖淘米水的肥魚卡在石縫裡,妹夫一鞠身順手牽魚。知青點裡偌大的鐵鍋,許久不見油星,年輪似的銹了一圈又一圈,煎不成魚。況且僧多魚少。小妹便臉上很光彩地給我們氽魚湯。

春水泛濫,河水恣意爬上兩指寬的橋板,嬉鬧著把它當蹺蹺板壓垮。小妹一天好幾次跑到窗前看河。我未來妹夫惘然的口哨聲,在水一方。

門前下幾級石板,順著碎石拼湊的小堤壩走兩步,就到了河心。早晨我們在這裡漱洗、淘米、洗菜。下午收工以後團一把稻草刷鋤板,顛晃著簸箕。簸箕里的番薯紅艷艷,蘿蔔白生生,芥菜“生動活潑”。吃過晚飯衝過涼,披著濕漉漉的頭髮又下到河心,洗汗酸的衣服。鄰隊的知青在橋頭撥吉他,我們一遍又一遍地唱著:“我的家在東北松江上……”河中有我們的望鄉台哩。

河是我們的避難所。

中秋那天隊里殺了豬,我們勻到兩斤肉。分頭去豆腐房割一板豆腐,在房東家買幾個青皮鴨蛋,討一把小蔥,大家團團圍坐喝著家釀糯米酒過節。忽然,大家發現不知何時我們中間少了一個。

拉開咿呀的小木門,踱到曬坪上,聽到河邊葦叢里有一支不成調的口哨曲子。那個來河邊尋求安慰的同伴剛剛失去了父親,除了感情上的重創之外,他還面臨經濟來源的斷絕,從此他連八分錢郵票的家信都要小心斟酌了。

悄悄坐在他邊上,我們無言地盯著河面。那時我比他小,不懂如何安慰人。秋天的河流異常清澈,似乎要壁立起來,與山區剔透的空氣融為一體。河水經葦葉淌到我們額上,濺出的浪花如碎鑽般晶瑩。同伴的心情一點一點開朗起來,他眼花繚亂的眼睛裡螢火一閃一曳。

這才知道什麼是夜清如水,月色如洗。多少年過去了,我們錯把月餅當中秋,而不知把明月遺棄在哪一座高樓的屋頂了。

深山砍柴或趕圩,農民總告誡我們:若是迷路了,只要側耳聽到水聲,找到山溪或小河,順著水流的方向,就能找到人家。我孤身翻山越嶺去鄰縣找同學時,一二十里路鮮有人煙。只聽見汩汩濺濺的水聲,有時在足下,有時在肩旁,有時在澗草葳蕤的谷底。老朋友“左右逢源”,給我壯膽又解我途中的辛苦和寂莫。

偉大的河流是偉大民族文化的發祥地。那么小河小溪應是一方風水。我們去插隊,其實是接受河的教育。在河兩岸生養的人們展示給我們的善良、淳樸、樂天和無拘無束,正是沿襲了這一自然法則。

口噙水龍頭,我們無形中萎縮,逐漸喪失活力。因為水不僅僅是水。

很多年以後我回到河邊。老房東燒的是蜂窩煤,村民都到新掘的井挑水吃。河已不復當年“眼似秋波橫,眉如青山黛”了。枯瘦如斯,污穢如斯,像受傷的動物苟延殘喘。

祈求河的寬恕現在會不會太遲?

作品鑑賞

深刻、含蓄的意蘊。她是詩人,善於從生活中觀察、提煉富有積極意義的感悟,作者將這種感悟寫出來,以引出廣大讀者的共鳴,以受到一種道德的教化。殤者,“沒到成年就死去”也。文章寫小河殤,即寫小河中途的死去。這裡,旨在暗示當今某些優良傳統道德的萎縮。文章以明暗兩種思路寫。明,從頭到尾寫河的晶瑩、剔透及“枯瘦”、“污穢”、“苟延殘喘”;暗,寫某些優良傳統道德的失落。你看,小河給我們的是營養,小妹能為我們氽魚湯、“河中有我們的望鄉台”、“河是我們的避難所”……與其說在寫小河對“我們”的恩澤,不如說在寫生活在小河畔的人們的心靈美,當時全社會人們的心靈美。小河對人們的物質滋潤,就是優良的傳統道德對人們的精神滋潤。寫小河為“我們”引路,不如說是那些優良傳統道德在為我們引路。小河與人們須臾不可分離,即優良的傳統道德與人們須臾不可分離。文末,作者更明確地點明主旨:“我們去插隊,其實是接受河的教育”,“在河兩岸……自然法則”。文章含蓄而深刻地給讀者以啟迪。當然,作者面對“小河”中的某些失落並不氣餒,仍信心十足地預言,它們定能回歸,故結尾深沉地反問道:“祈求河的寬恕現在會不會太遲?”看似在問,實則是表明對優良傳統道德的回歸充滿信心。

優美、醉人的意象。這是一篇文筆優美的散文,文章靠生動的形象感染人、陶醉人。作者寫小河“殤”的文字少,寫小河生動、鮮活、可人的文字多,呈現給讀者的是一幅幅美麗的圖畫。一幅,我們“踩在卵石上躍縱而過”,肥魚“卡在石縫裡”;二幅,“春水泛濫,河水恣意……壓垮”;三幅,“早晨我們在這裡……東北松花江上……”;四幅,“聽到河邊葦叢里……口哨曲子”;五幅,“秋天的河流異常清澈……晶瑩”;六幅,“只聽見汩汩濺濺的水聲……谷底”。從這些意象中我們聽到了小河的聲音,聞到了野草的芳香,感受到了泥土的氣息,觸摸到了大地的神經。它們似乎又把我們帶到那令人心曠神怡的藍天麗日之下,那晶瑩明亮的河畔,讓人們盡情享受大自然的可愛。從對大自然的甜美中感受河邊、田野中的風土人情之美,人們純樸的心靈之美,全社會的優良風氣之美。讀者一定會在這種對小河、對大自然的享受中,表達出對純美風氣的懷念及對這種風氣的嚮往。

清新、典雅的詞句。作者把小河寫得十分可愛,這種愛,除那醉人的意象外,還得力於作者的精美、俏皮的詞句的運用。河水的剔透、田野的芬芳、生活的苦樂,均是由這些詞句送給我們的。“冬季里……順手牽魚”中的“躍縱”,寫出了快樂的心境,“順手牽魚”是“順手牽羊”的“化用”,寫出了不費力而得魚的愜意。僅幾個短句,就寫出了在小河中快活抓魚的情形。這裡寫魚的可愛是為了襯托小河的可愛。作者又將小河擬人化,說它“恣意爬上”“橋板”,“嬉鬧著……壓垮”,寫河水的調皮可愛,也進而讓讀者體會小河的可愛。在對景物進行細緻描寫時,所用詞語有色,有形,有質感,有動感。“秋天的河流異常清澈”、“剔透的空氣”、“如碎鑽般晶瑩”、河流“似乎要壁立起來”、“河水淌到我們額上”、“濺出浪花”。這些詞語把小河及河水寫得美極了,讀者會情不自禁地從中感受小河的調皮與可愛。又如寫我們與小河有關的生活的第四自然段,“簸箕里……‘生動活潑’”,再現了當年“我們”在河邊的艱苦與快活。這些寫細節的句子,寫“我們”的快樂又是在寫小河的快樂,寫人與人間的親情友情。文章除運用一些貼近生活的文句外,還適時地運用一些典雅詞句,如第三自然段的“我未來……在水一方”,第九自然段的“夜清如水,月色如洗”,倒數第二自然段的“河已不復當年‘眼似秋波橫,眉如青山黛’了。枯瘦如斯,污穢如斯,像受傷的動物苟延殘喘。”讀這些句子,仿佛在小河邊聆聽一首古箏里彈奏出的古典音樂,在歡快的小河旁享受著“高山流水”。

作者簡介

舒婷,當代女詩人,祖籍福建泉州,1952年生於福建石碼鎮,生長在廈門。國中未畢業即“插隊落戶”。1969年開始寫作,其時詩已在知青中流傳。回城後當過多種臨時工:水泥工、擋車工、漿紗工、焊錫工。1979年開始在民間刊物《今天》發表詩作,同年在《詩刊》正式發表作品。1980年《福建文藝》編輯部對她的作品展開近一年討論,討論涉及到新詩的一系列根本性問題。1981年福建省文聯專業創作,現為中國作協理事;作協福建分會副主席,兩次獲全國性詩歌獎。1982年出版詩集《雙桅船》和《舒婷、顧城抒情詩選》,1986年出版《會唱歌的鳶尾花》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