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背景
寧陵城內回民原與東關同坊,清朝末年,城內不少經營牛羊肉、燒雞等飲食業的穆斯林,因為此處沒有清真寺,去東關禮拜,城門早晚經常關閉,做禮拜甚感不便。
初建
清朝末年,飲食業的穆斯林經召集城內一些回民商行、生意店鋪共同捐資,在城南根創建清真寺一座。因當時經費所限,建築比較簡單。
修繕重建
後來,在社首趙廣寒、關玉貴、馬廣林、趙忠月、趙鵬萬、姚寶善等人的努力下,清真寺才得以維修。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由回民民眾馬德俊捐贈宅基一處,經劉景昌、馬明亮、沙秀德等社首號召全體坊民集資,重建清真寺一座,建大殿、講堂屋、水房等房屋10餘間。1957年寧陵縣城上水,清真寺被洪水沖沒坍塌。1983年,為儘快恢復城內清真寺,方便城內穆斯林禮拜,經馬德雲先生協調,東街教民馬德俊捐贈地處東街的宅基一處,在縣鎮各級政府的關懷、支持下,新建清真寺一座,就是現在的清真寺的前身。
規模建制
寧陵縣小樓清真寺占地半畝余,上下兩層,下為水房、客廳,上為男女大殿,2002年,在社首趙西安等人的倡議下,在二層增建學生住室2間。
建築特點
寧陵縣小樓清真寺樣式新穎,寬敞華麗、樓頭尖塔、圓頂、星月標誌閃爍發光。
地理交通
小樓清真寺,又稱東街清真寺,位於寧陵縣城關回族鎮東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