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齋札記

謂“陽明之於良知,有專言之者,無知無不知是也;有偏言之者,知善知惡是也。 既以心為本體,自不得不以無善無惡屬心。 認分別為知,何啻千里”,不同意“分別為知,良知亦是分別”的觀點。

憲成為學,推崇程未,主性善說。謂“語本體,只是性善二字;語功夫。只是小心二字”。認為“吃緊只在識性,識得時,不思不勉是率性,思勉是修道;識不得時,不思不勉是忘,思勉是助。總與自性無乾”,“謂之善,定是不思不勉;謂之不思不勉,尚未必便是善”。又認為王守仁“致良知”說,“其意最為精密”。謂“陽明之於良知,有專言之者,無知無不知是也;有偏言之者,知善知惡是也。陽明生平之最吃緊只是良知二字”,“只緣就《大學》提宗,並舉心意知物,自不得不以心為本體。既以心為本體,自不得不以無善無惡屬心。既以無善無惡屬心,自不得不以知善知惡屬良知。參互觀之,原自明白”,反對羅欽舜的“知善知惡之知,隨發隨源,當於其未發求之”的觀點。認為“分別非知,能分別者知也。認分別為知,何啻千里”,不同意“分別為知,良知亦是分別”的觀點。又不滿“揭無善無惡四字為性宗”,謂此論實源於佛學。自謂“余弱冠時好言禪,久之,意頗厭而不言,又久之,恥而不言,至於今,乃畏而不言”,尊朱熹“佛學至禪學大壞”一語。又譏何心隱等坐在利慾漆盆中,“假令其心術正,固是有用才也”。有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蔡獻臣刻本,只十二卷,又有子顧與淳刻本,十六卷。康熙間其曾孫顧貞觀刻《顧端文公遺書》,收入此書,作十八卷,又有光緒年刻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